【一生的保证】书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4:39
——中国人自己的成功哲学
张忠涛
去年高考刚过,去项城新华书店逛了逛,不期觅得一本成功励志书【一生的保证】。作者黄怀宁,“以推广人本教育和成功素质训练为使命”。
这本书当时几乎在一瞬之间吸引了我的眼球。Why ?
第一,因为书上赫然写着的“中国人自己的成功哲学”。我以前就看过不少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但是大部分都是国外畅销书,有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的经典励志之作,还有【谁动了我的奶酪】【羊皮卷】这样的风靡一时之书。国内的同类书籍在书店里也见过一些,但是恕我直言,从来没有多大兴趣,因为书拿在手里随便翻翻,一看就看得出来是那种东拼西凑的冠以“指南读物”的文字垃圾。一直对国内同类图书很失望的我,看到这样的副标题,顿时眼前一亮,让我对国人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励志成功品牌心生希望。
第二,封面上标题下一句话说得正中我怀、甚合吾意,让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这句话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做有规律的运动,如果掌握了成功的规律……”。从小我父亲就经常对我说一句话:“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定会遭到规律的惩罚。”一直恪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箴言而成长的我,对“规律”二字很是敏感。
第三,迅速地把书翻了一遍,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书,是一本原创性很强的书,是一本让我感到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觉很陌生的书。我当时便想到,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充实我的各科具体知识,而且可以训练自己的理论组织能力。一种想法油然心生:这书,值!!!
可能你会问了,你是在介绍这本书,怎么单一个封面就说了这么多?这正是我要说的:因为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真的是很大,只要是书上有字的地方,随便哪一句话都可以让我引发一段感想,写下一段感言。所以,如果让我记录下读这本书时所想到的以及这本书对我后来一年多人生的影响,其字数之多绝对够我自己再写一本书了。
当时读这本书时,左手是书,右手是笔,在书中勾勾画画到处都是,圈圈点点俯仰可见,感言批注密密麻麻,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读过一本书,就像很久没有呼吸过新鲜空气的人突然间被带到大自然的原野上,那种感觉,真叫一个畅快!所以,我只从我当时的读书记录中选一些对我后来很有影响的或者是让我感到特别赞同的一部分内容写下来,与同读过这本书或者是对这类书籍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
一、“强烈与清晰”。这是讲对待自己的成功目标要具备的两点:对实现目标的渴望要强烈,对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要清晰。我常用这一条原理来解释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大学的新生们的普遍迷茫。在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有一个强烈而清晰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大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所以高中那段日子是劳累但却充实的,那时候,很少听到有人嘴里会说出“迷茫”这个词儿。到了大学里呢?不能说所有的同学们都丧失了目标,但是可以说大部分同学都不再有强烈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仍然很强烈,所有的人都渴望着自己未来的成功,但是短期目标丢了,很多人觉得现在终于可以从高考的炼狱中走出来喘口气了),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再有清晰的目标(长期短期都是如此,不清晰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不清晰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强烈与清晰是目标的两个车轮,其中一个失去或者残破,这就是“迷茫”的根本原因。
二、“七个大成者”。作者在讲述成功的等级时,把成功的等级分为大成、中就、小作、平凡、平庸。其中最高等级的“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七人分别规划了人的情感归宿、社会走向和自然界的最高规律,他们都是哲学家,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统御。”(原书P19)这一节令我击节赞叹,当时想了特别多,以至于后来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定下了一个目标:大学里一定要通读儒家、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和有关牛顿、爱因斯坦的资料。我也觉得这七个人简直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的恒星,他们的光芒撒照在人类文明的大块大块的土地上,以致后来发展的文化直接或间接的、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他们的影响。
三、“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想而不做”。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不缺思想的巨人,缺的是行动的伟人。我看岂止是中国,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如此。我常把这一点和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联系起来,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讲堂录】中说过:“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者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者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他把思想巨人称为圣贤,把行动伟人称为豪杰,说像曾国藩那样的人才是圣贤而又豪杰,既能思想、又能行动,他毛润之就要做这样的人。我认为世界上就不该有“想而不做”这个词儿,人的思想和行动本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行动就体现着他的思想、思想就指引着他的行动。所谓想而不做说到底还是没有想,说得客气一点,是想得还不够彻底、不够明确。
四、“三大失败情绪”。“失败的人有很多特征,在情绪上的特征就是:对未来恐惧、对现在抱怨,对过去悔恨。”(原书P152)这一节的末尾还引用了一首小诗【漂】:一只木块|在水面漂浮|细浪轻抚他的全身|他漂呀飘呀|看不见哪是尽头|哪是归程|木块漂漂地|养着神|高飞的大雁惊醒了梦魂|我要飞起来!|他拼命地摇晃着自己|没有翅膀怎么可能|漂呀漂呀|木块漂走了一个个日子|潜底的鱼儿在他下面飞奔|哎,我干脆沉入淤泥|化作别人的养料吧!|可是,他太轻!当时我在书旁写了批注:找不到自己当前位置的人是可悲的。我觉得这只木块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的典型化身,三点:不知道自己的质量,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过去?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后悔”,事实上我从来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后悔,我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事情,从本质上讲都是顺理成章的,都自有他所应当有的价值。即便是后悔,我也会后悔到无怨无悔。未来?我明白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我为什么要恐惧?当我在娘胎里还丝毫没有意识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恐惧,结果呢?这么多年我还不是抱着我拥有的一切走过来了。现在?更没有抱怨的理由了,别的不说,哪怕是最为我们所批判的享乐主义者,都明白现在的每分每秒都应当是用来进行物欲享受的,而不是用来抱怨的。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
五、“神童问题”。作者以大量足以让人信服的事实说清楚了一个问题:“智商代表着纯思维的能力,对于纯逻辑的问题,聪明的人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在同等条件下高智商的人当然更容易成功。但是一个人的成功可不是个纯逻辑问题。”(原书P157)后来我想,事实上,不是每个领域内都存在着所谓神童,我们见过载音乐、美术、算术等方面有卓有成绩的孩子,却没听说过有确实取得了实际成就的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什么?在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内,有的只需要将人的某项自然本能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取得成功,最明显的就是各种体育界的世界冠军;而有的却是需要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素质的积淀,在这些领域内,是不可能有让我们公认的神童出现的。
六、“宁静是人类心灵的永恒法则”。“正常人的心境是平缓流动的、微弱的兴奋状态,对任何事都能产生注意,具有一般热情状态,表现为宁静。”(原书P150)当初看作者的简历时,就知道黄怀宁不是作者的本名,他的本名是黄福友,至于为什么改名,但是也没来得及多想。直到后来看到这一“宁静是人类心灵的永恒法则”这一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怀宁”这两个字里寄托着作者的一套理念。呵呵……只是后来在大学里,我才理解了作者的深刻。在大一那一年的迷茫岁月里,我们总是莫名其妙的狂笑,不明所以的心烦。后来在对自我心态进行的长期调整后,我也达到了自己现在的这种心态,不多有让我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也绝少有让我甚是痛苦的时候,在这种宁静的心态下,我能把世界、把社会、把把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看得更清。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想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除了这些,书中还有太多太多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其中令我甚是欣赏的,还有“成功环节的诞生”,“成功哲学的十七条基本原理”、“人类的智能”等等很多章节。其中尤其要提的,还有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作者把这本成功学的书分为成功认知、成功情感、成功行为、成功人生四篇。认知、情感、行为,这恰好和我们高中时的哲学教材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章所罗列的主观能动性的三种具体体现方式暗合。在行动的基础上和过程中进行认知,在认知和行动过成功伴随着情感,在认知指导下和情感激励下行动,整个过程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缺了一条,便不是作者所要的“成功人生”。
诚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所揭示的,正是成功的规律。当然,学习要有目的的学习,继承要有批判的继承,发扬要有创见得发扬。书中有些观点,我也并不是十分赞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只属于我自己的个人想法。这些思想尚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我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和黄怀宁老师切磋思想、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大一开学的时候,我装在行李包中带进大学的不多的书中就有着一本【一生的保证】,它长期放置在我的书桌案头,期间还曾经借给其他同学阅览。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同学见我身边的这本书和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提出以后要借给他看一段时间。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能看到这本书,读之以思、践之以行,让我们为我们所渴求的成功人生而一起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