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急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59:56

心肺急救


呼吸停止,有时还伴有心搏停止。这时仅做人工呼吸当然不行,还必须加上胸前叩击和胸外心脏按压。这就是心肺复苏木,主要用于猝死的病人。非外伤所引起的急性死亡,医学上叫做猝死。1976 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在死前 24 小时,一直过着正常生活,而在起病后 6 小时内迅速死亡者,称作猝死。据统计,我国猝死发生率每年约 0.9 ~3 ,一年内约有 15万人猝死,其中青壮年占 20%~40%。猝死的病因很多,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占 60%左右,中老年人尤为多见,尤其是冠心病中的心肌梗塞是因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冠心病猝死率达 1/3,其中的 2/3 发生在医院外,多死于发病后 1~2 小时内。健康的青壮年人因病毒性心肌炎而猝死的也不少见。此外,暴饮暴食和酗酒诱发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以及血管瘤破裂、药物过敏或中毒等都可能成为猝死的原因。
猝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心脏骤停而停止了有效的排血,脑组织的供血也随之中断,不到 7 秒,患者便出现突然的神智丧失。如果再加上大动脉
(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一般以检查颈动脉搏动最简便可靠。用食指和中指指尖在相当于男性喉结外侧两横指处仔细按摸,即可确定有无颈动脉搏动),就可明确判断为心脏骤停。这时就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大声呼喊别人来协助或去找医生。不要等待医生来后再抢救,因为心脏停跳 4 分钟就发生脑损害,停跳 6 分钟以上,大脑就发生永久性损害。反之,停跳时间愈短,大脑缺氧性损伤愈轻,恢复的机会愈大。
由于心脏骤停可发生在任何地点(如学校、家中、工作单位、公共场所), 所以在学生中普及现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抢救的第一步,可先作胸前叩击,有可能使刚发生停搏的心脏复跳。具体方法是:在病人的右侧,握紧右拳,用多肉的掌侧敏捷而有力地向其胸骨中下部捶击二三次,然后立即触摸颈动脉。如果出现搏动,说明心跳已恢复,否则就尽快进行体外心脏按压,不再继续捶击。
心脏是一具空腔的器官,位于胸腔中央,前为胸骨,后为脊柱。按压胸骨下半部时,心脏就受到间接的压迫而排出心脏内的血液。不按压时,胸廓由于其固有的弹性而恢复原位,造成胸内负压,使静脉血回流心脏。这样就人为地推动了血液循环。
     体外心脏按压时,要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面上,不用枕头。抢救者在病人的一侧,用一手的掌根放在胸骨下半部,再将另一只手重叠在前一只手之上,用抢救者上身的体重有节奏地向下按压。抢救者的肘部要伸直,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肩部位于两手的垂直上方,以足够的力量每次都使胸骨 下降 4 厘米左右。然后释去压力,使胸廓回复到正常。按压时间和释压时间相等,但时间比例以 3∶2 为最好。释压时双手不要抬离胸壁或改变按压的位 置。按压必须用力均匀而有节奏,切忌突然用力按压和弹跳式的按压。掌根下压的力量必须集中在胸骨,手指切勿接触胸部,以免发生肋骨骨折。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尤其不能按压胸骨下部的剑突,以免损伤肝脏。
    在体外心脏按压时,必须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只有一个人抢救,心脏按压的频率是每分钟 80 次。每做 15 次按压,就挪到病人头部,口对口地迅速用力吹气两次。若有两个人抢救,按压的频率应为每分钟 60 次。另一人在每 5 次按压后迅速地口对口用力吹气一次。两人交换抢救位置时不可打乱 5∶1 的比例和顺序。吹气者在吹气完毕后立即转移至胸部接替按压。按压者在第 5 次按压后立即转移至病人头部准备吹气。 单人抢救开始一分钟后,用 5 秒钟的时间检查颈动脉,以判断心跳是否
恢复。若未恢复,应继续抢救,此后每隔 5 分钟再查脉搏。如果是双人抢救,吹气者要经常检查颈动脉,若每次按压后都能摸到一次搏动,说明心脏按压是有效的。但若停止按压 5 秒钟内,未能摸到搏动,说明心跳仍未恢复,仍应继续做体外心脏按压。
经过一段时间抢救后,病人脸色逐渐好转,嘴唇转红,用耳贴胸已听到心音,颈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表示抢救初步成功,可在密切观察下急送医院。这是因为上述抢救措施只是初级救护或称一期处理。若能成功,便进入二期处理,还要用药、除颤、心电监护、插管等。此外还有三期处理,即在除维护心肺功能外,加上脑复苏。但二、三期处理已是医生的工作了。如果有条件在抢救开始时就给病人枕冰袋,将对嗣后的脑复苏极为有利。
深度昏迷、缺乏自主呼吸以及瞳孔散大固定 15~30 分钟者,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检查心电图而无心电活动,表示心脏死亡,可以终止心肺复苏。但若还有脉搏,动脉收缩压保持在 60 毫米汞柱以上,瞳孔仍在收缩状态时,仍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现场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