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兴衰与气候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3:17
中华文明不可思议的800年周期
李四光发现:中国历史可以很方便地划分为每800年为一单位的周期,每个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军事上却很强大的王朝开始,它使中国在几百年的内部纷争之后重新团结起来。其后,是500年的和平,中间有一次改朝换代,接着是一系列的战乱,结果首都即从北方迁往南方。然后,北方与南方脱离,南北形成对峙局面,敌对情绪强烈。这时,外来民族入侵,整个周期便告结束。历史于是又开始循环。中国又一次统一,文化繁荣起来。
这些周期包括:一、从秦朝至六朝和鞑靼入侵(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8年),其间约810年;二、从隋朝统一至蒙古人入侵(589~1367),其间约780年;三、现代周期,从明朝至今,周期还未结束。
历史发展与气候变迁的巧合
我们把气候变迁周期和历史发展周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巧合”:和平时期都以温暖气候为主,而动乱岁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时代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对抗最激烈的时代,而且常常以汉族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个循环周期
秦朝建立仅1 5年就被推翻,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那时起一直到公元25年西汉结束,200多年里,中国总的来说是和平发展的,而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现在的山东是种不了桑麻的,要到湖北、江苏才能种;陕西渭河平原更不能种竹子,往南的湖北、四川才有。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时代),黄河决口,人们砍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口一带的竹子是很繁茂的,现在早看不到了。这些都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要温暖。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南北朝是这个周期的后400年,也是战争频仍的400年。这段时间的气候也日趋寒冷。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到淮河广陵(现在的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淮河突然冻结,演习不得不中止。可见,那时候的气候比现在还要寒冷。
这种寒冷的气候不仅一直持续下去,还逐渐加剧了。到公元366年东晋时期,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3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和行进三四千人的军队。
南北朝(420~589)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在长江以北建立了政权,原先生活在长江以北的汉族大户人家携带着他们的名贵书画和细软逃到了江南。江南的汉族政权以现在的南京为首都。他们以前在北方生活时,常在冬天利用巨大的冰块建立冰房,以储存食物。到了南京,他们照样能建立起庞大的冰房,而现在的南京是找不到大块的自然冰的。这说明当时的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据研究,东晋到南北朝是这个周期最冷的时期,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最活跃、南侵最远的时期。
南京这个地区,从南北朝开始多次成为北方汉族人的逃难地,也多次成为亡国之都。所以南京周围的文人们所写的作品都伤感、怀旧,哀怨缠绵,凄艳阴柔。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强化几乎都是在气候变冷的时期。
第二个循环周期
第二个周期从公元589年隋朝结束南北纷争、统一中国开始。与第一周期的秦朝一样,隋朝也曾大兴土木,并很快灭亡,被更为强大的唐朝代替。从这时起到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之前,中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影响十分深远,以致于现在的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这个时期的气候也是近2000年来最暖和的。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其南郊梅花盛开。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乱岁月。这个时期没有留下什么物候材料可作依据,无法判断气候情况。
到北宋,气温比唐朝明显降低,华北已不知有梅树,王安石嘲笑北方人把梅树误认为杏树,他的咏红梅诗中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但这时期的气温还不算很低.与现代差不多。北宋总的来说,也算以和平为主,人们基本安居乐业。
到12世纪初期,气候急剧转冷。这时,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秦岭以北,以现在的北京为首都。宋朝迁都杭州,史称南宋。这是第二周期气候最冷的时期,面积广阔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以通车。寒冷的天气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冻死,今广东、广西、福建的荔枝也遭受很大伤害。元朝初年,气温有所回暖,但后来又开始变冷。元朝曾有几十年的和平,这几十年的气候比现在要暖和些。
第三个循环周期
第三个周期从公元1368年明朝的建立开始。与前两个周期相同的是,明朝曾大兴土木;不同的是,明朝没有在短期内灭亡。明朝的200多年是基本和平的,气候则经历了冷暖的交替。
温暖期为1550~1600年,寒冷期为1470~1520年。明清两朝的500多年,总的气候是寒冷的。明朝中期的气候相对来讲算是比较暖和的。最冷的是明末清初,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淮河、汉江时常结冰,今广东、广西也下雪;北京周围的运河平均每年要封冻105天,而现在平均只封冻56天。这个时期正处于太阳活动最弱期,太阳上几乎没有黑子出现,全世界气候都寒冷异常,有人把它叫做“17世纪小冰期”,因为地震、彗星、陨石雨频繁出现,我国科学家徐道一又叫它“明清宇宙期”。这是5000年来我国最冷的时候。这个时期,来自东北的满族人经过与明末小朝廷短期对抗后占领了整个中原,并很快把势力推向了长江以南,掌握了中国政权。
后来气温有所回升,1770~1830年正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气候显得比较温暖,不久又恶化了。进入20世纪期间,气候又开始变暖。
气候与文化
气候的变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每次动乱,北方游牧民族总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他们多次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有两次甚至统治了整个中华大地。他们挥师南下的时候又都是气候最冷的时候。很可能,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温暖气候和相应良好的生存条件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而气候急剧转冷(气候常常是突变的),北方草场大面积沙化,对草原依赖性很强的游牧民族生存条件便迅速恶化。这些少数民族也许早就觊觎中原的青山绿水和发达的文化,如果恰逢中原大乱,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机,这时不南下,几时南下?于是,在最动乱又最寒冷的六朝时期、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骑着战马,挥动马鞭,势如破竹地汹涌而来。中原的汉族因此就一次次被赶过淮河,赶过长江,以至更远的地方。
公元200~300年间,匈奴民族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这个时期大漠南北经历了20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大旱灾席卷整个欧亚大草原。这个时期沙漠南进,一些城镇消失,丝绸之路南路湮灭;匈奴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一部分在早些时候归附汉朝,一部分西迁。另外一些匈奴残部和其他少数民族趁中原大乱,纷纷南下攻城掠地。“五胡乱华”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可见,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三国至六朝时代动乱的重要原因。
南宋时期(1127~1279)及其前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也由于气候原因不断地南迁。当时我国北方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低1.5℃,气候干冷,丝绸之路中路湮灭。在这个寒冷期内,内蒙古地区300年间发生了13次特大冻灾,旱灾也十分频仍。在这种形势下,南迁的蒙古流民常达数万至数十万。蒙古族的这次迁徙与900年前匈奴的迁徙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难理解,他们都是生活在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都遇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抵抗的寒冷和干旱,同时南迁的还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如契丹族、女真族等。这是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大搏斗。最终,蒙古民族以其强悍、勇猛夺得了胜利,而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因其统治集团的软弱、昏庸遭到失败。
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地处东北的女真族为什么能够南下建立清朝,是历史学家争论了很久的问题。但气候变迁的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实际上,16世纪、17世纪寒冷异常,东北的气候十分恶劣,女真族一直呈现出南迁的趋势。他们从黑龙江的北岸逐渐迁徙到了辽东东北的明朝边界地区,由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逐渐演变成以农耕为主,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按照他们南迁的惯性,他们早该南下了,只是因为南边有一个强大的王国,无法再向南迁。但他们时刻觊觎着这片肥美的土地,中原的连年动乱和李自成政权的腐化堕落不过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没有吴三桂,他们也会南下的,历史的结局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只不过吴三桂令他们达到目的更容易些罢了。
天文气候学的研究表明,纬度越高,气候变迁的幅度越大。确实,5000年来,长江流域的气候变迁幅度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植被恢复能力也比北方强。所以,每次严寒袭来,北方遭受的破坏要远胜于南方,经济中心因此也由北方移向南方。同时,有钱人带着珍贵的珠宝、字画,没钱人背着几件破衣烂衫,都拖儿带女地涌向南方。在气候转暖、动乱平定后,他们再沿着原来的路线回去。中国历史就是在这种东移南迁中发展着,文化也在这种破坏与创造共存的交流中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