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改革为何那么费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4:27
崔宇
作为中国新医改的五个目标之一,在推迟了大约四个多月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于8月18日正式启动。理论上,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有可能控制流通环节过多以及医疗机构药品加价带来的药价虚高,但医疗机构仍有变通空间,比如使用价格相对较高的基本药物和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等。更何况,据官方透露,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只是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要全面实施还要等到2020年。
其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只是新医改的细枝末节,而这都要推到10年之后才能全面实施,那么新医改的核心和关键──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要推迟多久呢?
自从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过去十年“医改基本不成功”来,中国新医改是要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的争论就不绝于耳。2006年9月新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后,十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提出了自己的医改方案,由于各方争论不休,导致本应2008年初就公布的医改方案,到了当年9月才公布了征求意见稿,而且由于含混其词还被指责为“天书”,直到今年4月,新医改方案才在两会后正式公布。有意思的是,虽然一再推迟,但医改方案对于学者争论的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且这场争论还让中国的新医改显得不伦不类,给未来医改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其实,医改的政府主导和市场化不是绝对的,要从需求方(医疗保障体系)和供给方(医疗服务体系)区别看待。许多发达国家中的医疗保障体系由政府主导,政府负责组织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体系则一般更偏向市场化,至少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并存,而且公立医院也逐渐走向法人化和民营化,当然实行“公费医疗”的英国是例外。政府对于需求方和供给方只要补偿一方就可以了,或者 “补需方”组织全民医保,或者像英国一样“补供方”经营公立医院。
但是无论上述哪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弊端,中国选择的模式是二者兼而有之:既要“补需方”,比如,通过完善和对接现有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来实现全民医保;又要“补供方”,比如要取消“以药补医”制度加大对公立医院补贴。这其实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的杂糅。
如果政府不下决心增加医疗支出,按照新医改方案中供给和需求“双补”的思路很有可能导致需求方和供给方都不满意。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只能通过降低报销比例或参保标准来维持一个较低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补贴不能弥补药价下跌的缺口,那么药价和医疗服务收费只会是此消彼长,看病贵还是难以解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场有关医改应由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的争论不仅没有给中国新医改找到合适的模式,相反政府为了左右逢源还钻入了死胡同,因为目前的模式反而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钱,这也客观上导致了中国医疗改革未来会更加“费劲”。
此外,不少官员和学者还常常以“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作为托辞,认为医改之路注定将路漫漫。医改之所以是世界性难题,其本质是因为没有绝对完美的模式,一方面没有政府可以拿出足够的钱为其埋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的政治意愿。对于中国的医改而言,需要尽快确立一种明确的模式,到底是要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然后,在财力有保障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开源节流拿出真金白银,因为医疗是最基本的人权。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