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与教育方法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3:04
音乐组    洪东明
摘要: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是一个单向的封闭体,而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系统,它需要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艺术文化信息不断交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心理需求既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又跟随时代发展的节拍。本文对进入青年期的高中学生,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会产生那些变化,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音乐欣赏、方法探究
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通过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曲式和配器等音乐要素,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组合完成的。那么,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在对音乐作品中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较为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感知、思维、想象、情绪,都是人们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作品时的心理现象。对于即将进入青年期的高中学生,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又会产生那些变化,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又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呢?                                                                                                                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
音乐是感情艺术,音乐因其复杂的音响结构和瞬息万变的时间流动而具有更为直接、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高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之中,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广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音乐风格的反应由主观的经验感受向客观的分析发展,能综合地理解感受音乐作品。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在情感上尚不稳定成熟,而情感要求又十分强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恰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高中学生心理特征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心理依据。为此,我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努力尝试实施以“PLAY”为名称的欣赏教学模式,取得一些教学效果。
高中是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的时期,高中生的音乐文化需求和社会的宣传环境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听、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紧张学习生活后的放松,可是,离开了歌词诠释,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却恰恰与他们的智力、学识程度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现象之一,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请大家自选合适的方法将作品的主题进行熟记。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唱谱例,可唱出的效果又音不准,找不到节奏,几乎没有音乐的流动感。
现象之二,课堂上,教师同学共同聆听一部音乐作品,不管这流动的音乐组合产生了怎样千姿百态的变化,可绝大多数学生的脸上,看不见半点表情变化。当音乐结束后,教师希望大家都来谈谈由此产生的感情体验,可是,学生的发言往往缺乏音乐感,缺乏美感,显得很苍白。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中生平时的音乐学习生活是少而又少的,
大多数仅是将流行的音响作为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背景材料,或在不经意中哼唱,很少有过真正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心灵体验。
二、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及现状的分析
1.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
由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多种原因,使得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产生了弱化。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他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从声、乐、色、线、情的感知能力,到逐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从单纯的依靠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直观性学习音乐,到能从情感和心灵中去理解音乐,这中间都必须依靠每个时期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所取得的效果的连接。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不仅包含了你对音乐各要素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而且需要学生有意识的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音乐修养和审美趣味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高中生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心理表现出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实际上是由于音乐语言的把握,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经验的短缺,以致无法形成新一轮学习的动力源所造成的,也是致使兴趣减弱、无法将兴趣上升为志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2.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了高中生自身音乐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性。
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情感性是音乐的主要特征。高中生们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选择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也就是说,高中生较过去更多了一份经验。他们中的有一些人聆听音乐,是为了借助音乐调剂和愉悦身心,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喜好和选择完全受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的制约。他们音乐学习心理活动的中心,会偏向于他们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他们自身的价值趋向更多的是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在一部分高中生的心目中,流行歌曲就是所有音乐的代名词,但都发出了“音乐即简单又复杂的感叹!”
3. 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给了学生更多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途径,同时也给了学生不少的迷惘。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无疑有某种潜在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因素的社会影响,大大的超过了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高中生从社会中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已越来越多,通过大众传媒影响,那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
崇拜歌星的音乐演唱到狂热的追逐模仿,于是,原本清纯亮丽的自然之美,在审美的偏差中,产生了“另类”感觉。尽管流行音乐作为直接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也使求知欲很强的高中生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了疑惑,他们觉得流行音乐使他们“情感上得到了满足”,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太程式化”,离他们心目中所期待的音乐教育有着太大的距离。
三、当前学校高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上述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中不难看出,高中生们不是不愿与音乐产生交流,而是“自尊”与“能力”使他们望而却步。那么,针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排除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以保证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
1.构建一个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群体,使当今的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能向着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稳定持久的发展。
学生对音乐所拥有的兴趣,虽说兴趣这种心理过程,不象感知、记忆、情感那样,可以直接构成音乐的审美心理,但是,它在推动音乐学习及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环境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争论、质疑交流音乐,使兴趣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内趋力。
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们参与教学形式的选择,针对教学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他们自身的音乐学习心理与广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共同之处,他们提出的想法给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供了助燃剂,
例如:在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过程中,关于“改编作品”这一课题,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改编作品也是音乐产生的一条途径,并通过比较式的欣赏,提高对音乐的评价能力。“群体”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漫漫地步入了“学”的行列。此时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通过师生交互的运作,与学生共同寻回一种美的、令人感动的声音。这种自我管理、合作学习的音乐群体,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自身的素质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原来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学习走向了自主自动的学习。也让那些单一的将音乐定格在“流行”的学生懂得了音乐的内涵。
2.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我们说,在人对音乐的感受中,其音乐心理效应就是信号的获得、传输、加工、转换和储存的过程,有人会随着音乐的流动产生愉悦的心境,也有人在欣赏音乐时会进入到诗的意境,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进入音乐大门的钥匙一一听觉后才会引发的。因此,有没有“音乐的耳朵”就成了音乐欣赏者水平差异、欣赏层次出现差别的重要依据。
1)  音乐主题的强化听赏
音乐中的主题,是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旋律,它能表现一定的音乐思想,是整首乐曲的核心。格式塔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一首音乐主题,不断重复,以不断产生的刺激,使听者能形成条件反射,情感反应与联想会随之产生。对学生而言,这些主题多听而耳熟能详时,或许开始只能反射出作者、曲名等简单的识记,还不能作出更多的反应,但过若干时间后,由于某种巧合,再听此音乐时,一般会突然领悟这部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怀,个人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宣泄地。这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一一顿悟。这种消遣式的听赏方式,没有太大的压力,只是一种识记,但这是必需的,这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前提。
2)了解、掌握“音乐语言”的组合和基本的规律
音乐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做着情感世界的宣泄。然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受到了这些特殊语言的制约,他们对讲述这些内容的“语言”还不甚了解。为此,不断地注意、学习、了解音乐语言的组合与规律,观察和积累生活中形象与相应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就成为高中生在现有音乐学习心理中如何与音乐作深层交流的突破口。例如:在音乐语言中,那密集地节奏、级进的旋律组合会使人的心情紧张,大调式的音乐多给人以明快、振奋人心和积极向上的感觉,连续不断的旋律下行,则多数引发悲痛、失败的联想,那完美和谐的和声带来情感上的宁静与温馨,而“音色”更给人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这种了解掌握音乐语言规律的欣赏,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达到人与物溶、意与境浑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感受。
3)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创设联想听赏的形式
心理学家卡格安曾指出,人在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没有兴奋感,在完全不熟悉的事物面前也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因此,在欣赏音乐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各种“经验”和其他艺术的“语言”来帮助感受较抽象的音乐形象。、同学们各抒己见使课堂上多了些争议,但这些争议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激发学生的思考,参加争议和讨论的人的客观认识和个人经验越多,他们接近音乐真谛的机会就越多。再加上高中生的阅历、知识面、文化综合学科的记忆都会为进一步理解音乐提供重要的想象依据。学生不仅仅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参与音乐审美的自觉意识,通过音乐学习的过程,真正获得音乐美的感受。
四、结论
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是一个单向的封闭体,而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系统,它需要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艺术文化信息不断交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心理需求既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又跟随时代发展的节拍。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担负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学校教育,应更多的关注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变化,充分利用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引导他们把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能够对社会音乐文化的各种现象做出判断,使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成为一代真正称得上是21世纪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