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博弈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8:42
经济学十大原理3
[ 作者:BigQin.Com  加入时间:2008-12-19 00:00:00  来自:BigQin.Com ]
『本站出售,域名Boyilun.net+内容,RMB 7200』
『谢绝还价!详情咨询 13761630213 上海 秦华』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如果通货膨胀这么容易解释,为什么决策者有时却在使经济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上遇到麻烦呢?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在经济学家中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根据普遍的解释,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例如,假定政府减少了经济中的货币量。在长期中,这种政策变动的惟一后果是物价总水平将下降。但并不是所有的价格都将立即作出调整。在所有企业都印发新目录,所有工会都作出工资让步,以及所有餐馆都印了新菜单之前需要几年时间。这就是说,可以认为价格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由于价格是粘性的,各种政府政策都具有不同于长期效应的短期效应。例如,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是暂时的,但可以持续数年之久。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对理解经济中的许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这种交替关系。短期中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结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眼中,新古典分析框架固然有不少缺陷,其分析工具固然不足以分析经济组织问题,但它100多年下来形成的研究方法却是完美的。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所谓四层次研究法。它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实践的一个缩影,其魂魄所在,乃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新兴古典经济学完整地继承。
这四个研究层次包括: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或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人的自利行为。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如果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考虑时间因素,则分别会有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及什么是应该的这类与价值判断有关的问题,而只问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得出这种后果是否对全社会有利的判断。
如果只是这样抽象地介绍,你可能还无法体味到这种方法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是何等重要。实际上,是否自觉遵循这种研究方法,正是检验一个经济学家的思想是计划思路还是市场思路的标尺,也是一个经济学家同一个管理学家或工程学家的区别所在。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它不但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而作出决策,而且用均衡的概念研究不同个体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折衷。这种发生在市场上的全社会两难冲突,要比单纯个人决策中的两难冲突复杂得多。
经济学同管理科学或决策科学之间的差别,正与两难冲突的这两个层次有关。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别决策中的两难冲突,而不是个别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是无数个体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管理学家往往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也当成一项精密工程来计划地对待。这种思路同兰格的计算机社会主义异曲同工。如果用管理学家的思维来管理国家经济,那出台的就多半会是一堆计划色彩浓厚的做法。但管理学家,尤其是生活在有浓郁计划传统的中国的管理学家们,却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回头想想,80年代在中国曾盛极一时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根本就是一个计划的思路,会将中国的改革引向歧途。
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从来不用计划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他们一定是先研究个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自利决策行为,然后再研究这些个体决策交互作用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也就是说,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由下至上”而不是“由上至下”的。经济学家的本分不在于改造世界,而更多地在于解释世界。那种由上至下的中央计划思考方式,隐含地需要借助一个神灵的辅佑,但你不是神,你怎么可以为无数的个体预设目标?所以,经济绩效好坏的关键,取决于个体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取决于是否有一套严格保护私人财产权的法律制度和控制政府权力的宪政规则。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四层次研究法就应该深入脑髓,成为你思考问题的自觉方式。这实质上就是要牢固地树立起经济学的信仰。经济学信奉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无形之手乃上帝之手,有形之手则来自人造之神。人是不可以造神的。古今多少憾事,不都因人们敬畏人造之神而起?我们要牢记斯密下面这段至理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官员们美丽的诺言。每个人必须先救自己,然后才能救别人。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人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公平竞争,才可能创造共同繁荣的利他世界。
-----------------------------------------------------------------
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 (Hayek)
rn本文来自: 博弈论中国(http://www.boyilun.net) 详细出处参考:http://boyilun.net/gametheory/analysis/2008-12-2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