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2:46
美国教育见闻(1)http://ting.0632.cn/article.asp?id=90
美国教育见闻(2)http://ting.0632.cn/article.asp?id=91
非常幸运的是马里兰州的教育系有教学技术这个专业的博士点,在这个领域还是有影响力的。而且有位华裔教学技术的副教授宋丽艳博士,这对于我们了解教学技术真是太有帮助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课堂上我们在进行提问时,美国教师们往往答非所问,让人非常着急。而对于了解双方文化的宋博士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宋博士给我们系统而又简单明了地讲授了教学技术在美国的应用情况,又对中美在教学的很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我们获益匪浅。
一、什么是教学技术
谈起教学技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科学技术,想到的是信息技术,想到电脑网络。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人的看法。但是教学技术在美国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首先教学技术包含教学手段,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形态手段,例如电脑、网络、应用软件等等;此外教学技术还包括观念形态的教学的经验、方法、策略等,后者则是教学技术的核心。
二、美国教学软硬件技术
美国将教学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生于15世纪中期的印刷技术以及美国人认为的Gutenberg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得大批量的非口语的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第二个阶段是十九世纪早期的电视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培训美国士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教学,70年代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第四个阶段是1994年产生的互联网,以及产生于本世纪的多媒体网络技术。
这四个阶段产生的教育技术,目前仍在美国普遍使用。在马里兰州走马观花的看了两个个学校,对美国教学软硬件技术的建设和使用有了初步印象,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讲求实用性
在美国这个技术发达的国家里,很多的教学设备并不是那么先进。恐怕是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在起作用。他们并不追求技术有多么先进,注重的是技术对教学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从解决教学问题出发的,而不是从技术本身来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美国中小学使用的电脑都是比较老旧的,只要能正常运转就行。让我感觉惊讶的是他们还在使用磁带、书写投影仪,这些我们几年前就已经淘汰的东西,而且设备的管理维护也是非常好的。给我们上课的宋教授从图书馆里接触了90年代初的录像磁带,放出来效果仍然很好。还有一位美国老师,竟带来了传统的投影胶片,这个在国内的一般地区也成为古董了。但投放出来效果很清晰,跟电子胶片没有什么区别,很好地且是低成本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看见美国人的态度,只要能解决教学问题,可以采用任何技术手段,不管是先进的,还是看起来比较落后的。另外,在软件使用方面也是如此。也许是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很好,购买软件非常昂贵的原因。在我们国内教师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劳动,疲于奔命的去学习层次不穷出现的新软件的时候,美国老师仍然使用非常简单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教师们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很多效果不错的课件。这些课件,制作简单,容易掌握,花费时间少,但确是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问题。反观国内,很多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设备、软件,但并非从教学本身需要出发,很多时候只为了最求一种形式上的先进,并没有深入搞好教学方面的应用。美国人对教学技术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反思的。
2、可接近性
在美国国内处处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专门为行动有障碍人士保留的车位、专用电梯、通道,为左撇子专用的桌子等等。教学技术的使用上,也非常注重这一理念的贯彻。虽然,每个学校有专门的电脑房,但不能够满足学生随时上网的需要。美国的教室里都摆放了额外的桌子,或者专们设计了台子,上面放置了4-5台电脑,以便于随时学生能够查找资料。图书馆也配备了电脑,方便于学生进行电子阅读,查找资料。美国中小学图书馆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随时进入阅读,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图书架都做的很低,以方便学生取阅。科学实验室,各种仪器和设施都放在旁边,便于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的操作。在校园里,很多实现了无线网络,外来电脑可以非常方便的接入网络。美国非常重视帮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ies)应用,帮助技术是指帮助所有学生,尤其是对行动障碍者,自由的使用设备或者提供新的交互和学习途径的技术。例如,不能打字的人,可以采用语音技术来帮助操作电脑。国内的中小学,在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房,但是没有上课的时候大都是关着的,没有进行开放式的管理,学生不能自由的接近电脑。图书馆、实验室等也是只有上专门课的时候才对学生开放。美国对教育资源的这种开放意识,我们是需要很好学习的,让学生能够方便的接近到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管理为本,更好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讲求使用效益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资金雄厚,物质丰富,印象当中应该是设备先进,数量众多的,普及率很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美国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是非常讲究效益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他们仍然使用磁带、书写投影仪等传统设备外。他们还非常注意对现有设备的进行共享,提高其使用率。在美国中小学,比较昂贵的电脑和大屏幕显示设备是安放在可以自由移动的手推车上,只有这堂课需要用这些设备时,他们才将小车推进教室,非常方便。这样能有效的降低了设备的闲置时间。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深圳,我们的教室里都固定配备了一套电脑和大屏幕显示设备。很多的时候,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呈现工具在使用。甚至开会时为了仅仅用来显示一个会议的标题,而让投影机开数个小时,这种代价是非常高的。我们的设备的使用率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校舍的使用方面,美国采用的是“走班制”,很多学科的上课地点是固定的。例如:化学课在科学实验室上,物理课在物理实验室上,这样有效的降低了功能室的闲置时间,降低了学校对空间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作法。深圳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学校的空间比较狭小的。但我们的功能室是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数量标准来建设,结果功能室和课室一样多,有的甚至超过课室。有时候,由于学生数量多,不得不占用功能室来上课,导致有的学科不能正常开课。另一方面,有很多的功能室由于没有上课,而被空闲。如何提高功能室的利用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美国的作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国内主要是采用固定课室,如果深圳先走一步,采用美国的走班制方法,建设各种学科专用教室,就能够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要真正实现还是需要教育政策和制度方面的调整。
三、美国观念形态的教学技术
在美国这个科学与理性盛行的国家里,是非常注重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实践活动的。在国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起理论来都是滔滔不绝,但是一到实践,就往往很难进行,或者效果非常不理想。了解的美国教学技术的情况之后,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教师对教学理论理解不深,一方面我们缺少理性工具和方法,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术。
美国认为观念形态的教学技术是整个教学技术的核心,它对教学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把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学设计,不容质疑的成为教学技术的核心。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教学活动的一种设计。这就必然的牵扯到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上去。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讲授到教学技术的问题时,美国的教授首先讲述了美国几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或者是不同的认识论。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是非常费解的,但是仔细想来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不同的认识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理论,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起点。
在美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三种学习理论对知识和技能的产生有不同的观点;行为主义认为知识产生于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因此教学过程重视反馈和联结的建立,不关心学习主体内部改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主体内部变化的产生,因此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构主义重视学习主体独特认知背景,所形成对知识的不同理解的价值,因此很重视情景以及交流在意义形成中的作用。
在美国这三种理论仍然在同时指导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中国当今教育领域一片建构之声的情况下,我们非常惊讶作为建构主义发源地的美国,仍然还在使用“落后”的理论在指导教学。问教学技术的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她却认为,有很多的老教师如果让他们硬要学习建构主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这是非常不宽容的,况且他们的现有教学方法也非常奏效的。仔细琢磨教授的话,颇有感触。其实这三种理论本质上不过是对知识来源的一种论断。关于知识来源的问题,是人类有了反思意识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有的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有的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有的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和理性的统一,有的认为知识来源于神的启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几千年过去了还是莫衷一是。作为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人,不管用的是什么理论,只要你达到教学的效果了就可以了。事实也确是如此,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如果千篇一律的使用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
美国这种多重教学理论并存的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在美国,教学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的理论,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有自己的教学哲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容易被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所左右,会按照自己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来自于美国宽容的制度环境。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非常尊重个性的发展。教育中也非常尊重教师的教育主体的地位,给教师空间,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效果。这样想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国内的教学追逐潮流的原因所在了。作为中国的老师,很少去关心教学本质的问题,缺乏独立的教学哲学。往往糊里糊涂地跟着潮流跑,精神恍惚,摇摆不定,没有教育主体意识。这样专业的进步,教学的创新就很难实现。在中国,“模式”是教学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为什么?因为教师们不知所以然,只能知其所然的按照模式走,而高水平的教学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
对照美国对教学技术的认识和作法,我们确实需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教学实践。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师理论学习和培训方式,这是搞好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其实我们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很多了,但是效果并不好,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理论无用的想法。其实关键是我们理论培训不够深刻,缺乏对教学本质这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培训。很多的时候教师只是知其所然而已,这样的理论培训是没有效益。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方法的培训,重视教学设计。理论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技术批判
我们国内很多的发达地区,已经开展信息技术的有关实验,学生可以人人拥有一台电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科的学习效率。在美国这个领先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国家里,应该是信息技术普及很高了。但实际并非如此。问一位中学校长,你们是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位校长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她说,我们非常重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们配备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来支持我们的教学。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很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看来中美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看法还是有些不同,我们非常关注信息技术本身,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在所有的学科中,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这样以来就把信息技术提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而美国在学科教学中,关注的是对学科的促进作用。
从两国对信息技术的不同态度中仔细思索,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近年来我们在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在教育中对信息技术的关注是否太多了。我们把信息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列在一起,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把信息技术推到了一个非常神圣的位置,这些是否妥当。其实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技术的问题,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从来都不是技术。技术不过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而已。我们是应该重新评价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了。
随着美国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教育并没有象预期那样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美国人也开始冷静反思信息技术的作用了,因此出现了一股技术批判的潮流,对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批判。
1、教学技术的有限作用
布什政府时期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以信息技术在其它社会领域的作用,相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也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甚至颠覆整个教育系统。
美国提出了“技术开辟教育新视野”,“虚拟学校”等提法,企图依靠技术的力量来实现教育。近来,美国有关行政官员声称,近十年来联邦政府在技术上的投入,并未给学生的学业成就带来多大影响。作为修正,他们声称在制订财政预算及其他推进教育的措施时,有必要衡量一下教育技术的价值。美国教育部负责财政的副秘书长托德·琼斯说“政府的立场是,教育技术其实与其他各种力图改进课程的措施并无任何区别。”教育技术未给学生的学业成就带来多大影响。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体就是信息”,不是其它别的东西。感觉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每次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电影技术、电视技术,人们都在期待,能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看来信息技术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2、教学技术成为负担
Larry Cuban认为计算机“买得太多,用的太少”。他认为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的购买大批的信息设备,将学校连入网络,但是却忽略了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用的少是因为大学里没有培养教师的能力,教师缺乏培训,没有足够的时间却学习,太多的老教师、技术恐惧症等等。但实际上这并非这些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的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师的事务太多了,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哪里有那么多时间使用技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不稳定性,例如经常死机,软件崩溃,运行速度太慢等。这些信息技术都很难逾越的问题,严重影响技术作用的发挥。信息技术不但不能减轻教师劳动,反而成为教师的负担。
3、技术的副面作用
美国开始注意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开始反思在技术控制下,人们感性、人文精神的缺失。Neil Postman认为信息技术“给了我们东西,同时又带走更了一些东西。”在访问陶森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卢博士时,问及电脑在课堂上的使用时。他说美国现在并不提倡在课堂中学生频繁使用电脑,一方面电脑所制造的噪音会影响课堂的安静,无法正常的上课。另外,容易造成学生太沉迷于电脑,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看来美国对待技术的态度是辨证的,在经过一段教学技术方面的狂热后,开始冷静的反思了。这方面我们考虑的还比较很少,总是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待教学技术。现在,也是我们该冷静下来反思的时候了。
五、漫谈美国公共资源的教育作用
在美国参观学习的一个月中,从一点一滴中,深深地感觉到美国对公共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的重视。据称美国原是个不设防的国家,其大多数的的公共场所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政治等,对外界是开放参观的。美国政府不仅不收取费用,还为参观者提供必要的导游服务。911之后,处于安全的考虑才增设了比较严密的安检措施,让人感觉有些不便,但其它方面都没有变,还是一如既往的开放。
美国的学校是不设围墙的,更别说有校门了。我们参观了许多所大学,包括世界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美国海军学院。这些大学大多坐落在街区中,跟其它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随随便便就进入了校园。我们一直想在国内那样找个校们照个橡,以见证我们到此一游,但却非常失望。没有一个大学(除了军事院校)向国内的高校那样有自己的校门,而且还派几个人查验证件。在这里学校是一个公共的场所,是真正地作为一个文化知识的殿堂,精神休憩的家园,为所有的人敞开它宽厚的胸膛。校园中环境非常优美,令人精神安宁。大多数的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仿佛大学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在散发着历史的信息和艺术的气质。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的中小学生,围在老师和导游身边,仰着脑袋认真的听讲解,有的还在不停地记录。也许就这样一次小小的旅行,就让他们立下了未来的理想的目标,这恐怕要比枯燥的说教式理想教育要鲜活的多,深刻地多。在美国海军学院还安排了从美国海军退伍的军官给我们讲解。给我们介绍了海军学院的悠久历史,学校出的名人、英雄,不知不觉从一个侧面,进行着美国的历史和国家荣誉的教育。
美国的很多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也是免费开放的。去过不少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国家艺术馆和印地安人文化博物馆,深刻地感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氛和美国人真诚开放的态度。国家艺术馆内陈列的主要是油画和雕塑作品。走廊上都挂满了精美的油画,游人驻足仔细欣赏,气氛非常的静谧,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停止了。很多油画是出之名人之手,年代久远,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按照国内的作法,我猜测可能都是临摹的。我问了在旁边的馆员是否是真的。他对这个问题感觉很疑惑,但还是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美国这种开放态度的真诚。艺术品是属于每个公民的,不应该收藏在暗无天日的地方。要让人们看到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假的就是假的,它没有真正艺术品所具有的魅力。仔细观察这些油画,发现画面非常整洁,甚至相框上也没有一丝污迹。
美国人的自律也确实让人感动。完全的开放是有条件的,它还需要每个参观者的配合。只有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和子孙负责,以切身的行动来维护艺术品的完美时,才有开放的可能。印地安人文化博物馆,是一个讲述印地安历史于文化的地方。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现在也非常注意维护不同文化的存在。印地安文化是美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北美的这块大陆,白人到来之前的历史,就是印地安人的历史。这里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保安,看相貌都是印地安人。当我参观完走到门口时,一个保安跟我说谢谢你的参观。你能够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文化是那么的自豪,对于你对他们文化的关注是那么的感激。他是真正地以主人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文化,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美国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中心,不仅尽可能地开放,让所有需求的人能够享受到知识智慧的快乐,而且还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读书。美国图书馆种类齐全。有大学、社区、国家图书馆等各种层次和规模的图书馆,无一例外的都以向所有人传播文化知识为己任。甚至不是当地的居民,只要有一个有效的证件(身份证、驾驶证),都可以申请到图书馆卡,享受到图书馆给你提供的各种服务。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
建于1800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因为它特殊的地位,不仅为美国国内服务,还为全世界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以向全世界保存和传播文化为己任。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也是最先进的,领导世界图书馆潮流的文化机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了。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成为美国立法研究中心、各种载体的档案中心,海量的网络资源中心,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心,阅读文学中心、国际研究中心、著名的展览中心、信息发布者、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总之它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为了更方便快捷的为大众,特别是为教育服务,早在1994年,它就建立了的网络资源,为教育提供免费的信息支持。有为孩子准备的美国故事,为教师提供的课程,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站点。它还发起了教育超越计划,与全国范围内的教师一起合作,旨在将图书馆的收藏更好地运用到教室的生活中去。他们还利用第一手的资料开发了在线课程计划,来支持课程达到其目标。不仅如此,图书馆还积极主动的访问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他们的资源能够在学校中使用。
另外,图书馆的本身的建筑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其墙壁、屋顶,甚至窗的玻璃上都是精美的雕塑和绘画,上面还有不少的名言警句。国会图书馆还配备了专门的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图书馆的基本情况。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个老年的妇女,经过交谈,她竟然是我们正在学习的陶森大学退休教师,这样高素质的讲解员,自然会起到非常好的传播知识与文化的作用。图书馆在教育中的影响力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作为一个倡导“自由”与“民主的国家,其政治活动场所也是开放的。因为民主就是多人参与统治。美国以实际的行动来践行它的这一价值观。国会山是美国政治的一个象征,每天参观国会的人非常多,需要排长长的队伍。因此只好限制人数,采用领取参观卷的方式来组织参观,但组织的非常好。行动不便的人还免费提供游览车。参观这里除了安全检查严格一些,跟其它地方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还提供了各种宣传小册子,里面竟然有简体中文的,看来中国大陆的游客也很多了。年轻漂亮的女讲解员,满脸真诚的微笑地欢迎来到这里参观的人们,仿佛是拿出自己最值得自豪的宝贝,向大家展示。在这里参观是可以非常真切的感觉到美国的历史以及它现有的政治结构。你能够想像得到,参议员和众议员们在这里辩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进行斗争和妥协。在这里,历史和政治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悟得到的。政治体制与政治理念的学习,不再需要枯燥的文字了,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人都潜移默化的感觉到了,体验到了。一座城市的政治中心-市政厅也是开放的,据说911之前市政厅是市民们休闲,流浪汉避难的场所。费城的市政厅曾经作为联邦的国会所在地,是非常有历史的。进入市政厅是一个高大长廊,两边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里面是一排拍的桌椅,每个桌子上都安放着表决器,可以真切感受到在城市事务中,人们行施民主权力的过程。
此外,据说美国的很多经济场所也对外开放,例如巧克力工厂,甚至对我们来说非常神秘的铸币厂也对外开放。因此时间短促,没有机会去参观,只能留下遗憾了。
开始,我们对美国的这种开放的作法,还有些不解。随着参观的不断深入和对美国的不断了解,逐渐感悟到这种作法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其经济高度发达,美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来使这些资源能够在开放的情况下正常运转。依靠门票来收取一点费用,是太微不足道了。
其次,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其公共活动应该放在公众的视线当中进行,民主与自由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作为公共资源本来就是靠公民的税收来支持的,是公共财产,它应该为每个公民服务,而不应该成为少数人赚钱的工具。再次,这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做法。虽然开放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其间接受益却是巨大的。通过开放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播文化知识对大众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取得世界的理解。而且这些影响是情景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验的,因而其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想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智慧了。
(以上内容转字WXG的日志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本日志由 tingbnu 于 2006-09-13 09:27 AM 编辑]
文章来自: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地址:http://ting.0632.cn/trackback.asp?tbID=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