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遭遇笑场——品牌个性转换要付出的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9:54
本文网址:http://bbs.biz.163.com/manage/24568,1.html   复制
作者:李炜
冯小刚老师最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一部精心打造的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学性与艺术性、把西方经典与东方审美融为一体的电影巨著——《夜宴》,竟然在放映的过程中,屡屡遭遇笑场。惹得冯老师一次次提醒记者:这部电影不是让大家笑的,大家配合点,不要笑,要深刻领会精髓、领会古汉语的美。
每一次看到冯小刚与记者发表这样的言论,我都有些惋惜:多好的一个冯小刚呵,多明白的一个人呵,怎么现在糊涂成这样了。有必要一次次教育大家如何看电影吗?
电影就是艺术产品,可以宏伟壮丽如史诗片,可以华美精致如宫廷戏、可以轻松幽默如贺岁片、可以深奥探索如实验剧、可以毫不修饰如纪实风格、可以不知所云如魔幻武侠、可以装腔作势如主旋律。
但有一点,导演的意图再明确,导演的动机再高尚,导演的理想再高远,观众只能通过影片本身作出自己的判断或感悟。这样的判断或感悟是可以引导,但决不可凭导演在影片之外的喋喋不休的解释、或者“请学点古汉语”的呼吁所能快速扭转的。
所以说,冯老师,这次就认了吧。
其实,这样的结果应该在搭班子定方向的时候,就应该预想到。华丽的复句式、莎士比亚式台词,为什么在《大明宫词》中没引发笑场,而在《夜宴》中就显得幽默感十足?
不奇怪,“知我者谓我何求,不知我者谓我心忧”、“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样的古汉语中的经典名句,不一样让冯老师转化出了喜剧效果吗?
因此,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观众,究其原因,一是冯老师的手法是否露出了喜剧马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分析,“冯小刚作品”的品牌属性与品牌个性,已经让观众的心理形成了固有定势。即观众只所以笑场,不是因为剧情或台词,而是因为心理定势与实际效果产生的反差,具备了某种喜剧色彩。
所谓品牌,是指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利益、特点和服务。
所谓品牌属性,即一个品牌固有的外在印象。品牌个性,则是指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浮想和心理定势的独特性特征。
品牌个性,就是塑造品牌的差异化,与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共鸣,从而抓住自己稳固的消费群体。
品牌个性的形成,除了传播式的刻意诉求,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过程中,一次次的调整判断,一次次形成印证,从而留下深刻的烙印。象冯小刚的电影也是如此,每年一次的贺岁片,不断强化消费者对于“冯小刚作品”的个性判断:“喜剧的、平民的、语言快感的、京味的”等等。
其它品牌也是如此,一次次的地光顾麦当劳,视觉、味觉形成重复刺激:欢乐的、快捷的。奔驰车:大气、尊贵;派克钢笔:持重、典雅、高贵;大宝SOD:实惠、亲切。
一旦品牌个性形成,消费者每一次接触或消费这个品牌之前,就会形成一个心理预期:“我将要得到的这款商品(或这项服务)将要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而一旦发现与预期产生了偏差,就会形成品牌属性的混淆,如果反差过大,将会产生怪异的、滑稽的、喜剧的心理感受。
比如:奔驰推出一款QQ系列经济车,麦当劳的员工换下短袖T恤穿上燕尾服,肯德基铺上雪白的台布摆上刀叉,大宝请来了麦当娜做形象代言人出产彩妆或精华素系列等,是不是会让消费者大吃一惊、继而哭笑不得?
因此,品牌个性有一个“持续一贯性原则”,轻易改变则会带来个性的模糊从而造成品牌价值的损失。
例如:茅台放弃国酒的高贵雍荣的个性形象,想塑造绿色健康新个性,导致让出国酒席位,老消费者不知所云,新消费者无从寻觅。派克想扩大市场份额,放下身段出品了几十块钱的新品种,导致老板们一起换笔,万宝龙乘机占领大陆市场,而派克只好和英雄一起混饭吃。而青岛啤酒一会儿“国际化”,一会“激情无处不在”、一会儿“我是冠军我很爽”,变来变云,搞得只能吃老本。
因此,这样的轻易转型,是十分危险的,不知道冯老师在做《夜宴》之间,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与预见。
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如万宝路,从优雅芳香的女士,转型成了刚烈粗犷的牛仔,就是品牌个性转换的成功案例。
但品牌个性的转换是需要成本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消费者流失的成本。
其中,当然也包括“遭遇笑场”的成本。
本贴于 2006-09-14 10:14:53 被【lion720@-02Dv】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