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39:00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茉楠  日期:2009-07-31
□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中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来调整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适应劳动力老化的趋势,发达国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低端的以依靠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而这恰恰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需要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的全面跟进,相信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将和医改一样成为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民生改革。
■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漫谈之四■张茉楠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当前,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老龄化本身这一客观的历史必然。中国正面临日益增大的老龄化社会压力,如何应对劳动成本上升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等提出的挑战,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现实议题。
“未富先老”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直以来,老龄化都被看作是与“人口红利”相对的“人口负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即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即所谓的“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贡献了约27%的人均GDP增长,但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如需增加有关养老的财政支出、提高企业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和配置更多与养老有关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同时,劳动力严重短缺也将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以及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减少,等等。
然而我国老龄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是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已成为严峻的现实。
随着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也就意味着养老负担日益加重,意味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以及国民财富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会相对减少,本世纪后5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将长期高达80%以上。在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人口自身的发展演变问题,还涉及到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后,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优势引擎,将人口负债变成人口红利,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中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来调整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适应劳动力老化的趋势,发达国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低端的以依靠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而这恰恰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有所养”促使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起社会保障大坝。未雨绸缪,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养老准备,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21世纪以来,中国老龄化进程急剧加快,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构建新的社保体制的问题迫在眉睫,中国必须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事实上,当前全球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拐点已现。危机恰恰给我们一次喘息的机会,把欠账补上。2009年,以新医改推进为标志,我国正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不断完善公共品建设,提出到2049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特别是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健全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达成的一致共识。
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选择?这个问题历来是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关注的焦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并开始推行从出生补贴到丧葬费的一揽子福利计划,福利国家开始在欧洲普遍建立。在这种国家保障的模式下,政府承担了公民各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救济、失业 的资金来源与待遇支付职能。但是我们能否完全照搬西方完全福利化的国家保障养老模式?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障方式,与之相伴的就是政府的无限承诺,实现这些承诺,换来的是国家财政的巨额赤字。
政府对社会基本养老的承诺具有制度刚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养老保障覆盖面扩大对财政的潜在压力将逐步显现。特别是金融危机后,长期财政偿付能力使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更加不堪重负。据IMF统计,2007年至2014年,20国集团G20 中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国债负债率国债与GDP之比 将上升至近25%。但到2050年,这场危机的成本最多只会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成本的5%。以大规模政府赤字作为养老承诺的模式还值得商榷。
那么中国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呢?中国的养老体制安排需要与“未富先老”的国情相一致。在较低收入水平下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既要考虑人口老龄化对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对长期增长带来冲击,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我们需要从可持续角度对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并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前景,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做到兼顾“经济增长”和“老有所养”。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养老保障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就养老保障模式而言,分为家庭保障模式、国家福利保障模式和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共建保障模式三种。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社会化养老共建保障模式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首选模式。而这种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就需要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的全面跟进。相信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将和医改一样,成为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民生改革。
老龄产业将成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当前全球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拐点已现。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再次启动消费引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国全社会超40%的高储蓄率将下降,为改变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创造有利时机。
另外,人口老龄化也将促进一种重要的新型老年消费结构的形成。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增至12.86%1.4302亿人 ,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龄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将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近期报告,我国目前每年至少有4000亿元的老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年市场年需求将达到10000亿元,其产业包括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日常用品制造业、老年人寿保险及理财、老年特色旅游业、老年教育产业,等等。
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整体上还是处在一个“小而散”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在传统老年产业领域,产品及服务单一且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是在现代老年产业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产业发展还基本上是处在起步阶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老龄产业方兴未艾,应当看作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将对我国内需有很大拉动作用。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可以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