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的有效性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保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1:04
《蒙蒙细雨》一文内容相对比较浅显,所以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能力,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感受和触摸教师作为引领者的定位。
1、关注课题。首先读好课题,学生朗读课题声音响亮,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雨的特点,学生发现了细、密、美等特点,让学生再读课题,读出春雨的味道。接着让学生背诵关于春雨的诗、句,学生背了两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可是再也想不出其他的了。第三,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不同,切入课文:星期五陈老师布置大家写了春雨,课文的春雨与你们写的春雨一样吗?请大家认真读课文。
2、质疑问难,顺水推舟,有效引领。初读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目光比较集中,都发现了首尾两次出现了“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颜欣昕补充说:“前后两次出现意思有什么不同?”(1)我建议学生先解决第一句。读第一段,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了之后,学生很快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是在写春雨的小和细,纯粹是写景。学到这里学生就没有动作了!我发现了学生的状态,就接着问:“课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句话呢?”谢佳莹说:“因为下了春雨,我才会担心妈妈。”好,我顺势一引,从哪里看出我担心妈妈呢?将下面的内容就带过了!陈黄斌举手了:“我觉得应该是点题!”颜欣昕说:“我觉得课文都是在写春雨的,应该是课文的主线!”哦,这个我倒是没有预设,发现得好。第三点学生就想不出了,只得我引导他们理解——为课文创设了特定的情境!
接着理解第二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第二段,发现了母亲的关心学生和忘我工作的特点后。我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呢?”学生一开始有些反应不过来,我这样引导:读读这句话,想想春雨和妈妈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哦!学生马上醒悟过来,周旸高高举起手说:“春雨滋润万物就像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我引导学生背诵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他启发,学生马上就接上:“春雨像蚕丝,就象征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引导学生背诵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课文学完了吗?还有问题吗?”
今天,课文教学的主线是学生拟定的,写作的手法是学生自主发现的,母亲的品质是学生自主感悟的,我虽然引导了几次,但是都是在学生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却又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及时提出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感悟引向深入。我觉得这样的引导是必要的、有效的,教师引导的有效性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保证!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