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思维的魔方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9:31
悖论:思维的魔方
陈波
“悖论”已经成为某种形式的思维魔方,老少咸宜,构成智力的挑战,激发理智的兴趣,养成思考的习惯,锻炼思维的智慧,孕育出新的创造性理论。对悖论这种魔方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
悖论简史——哲学和心灵的迷宫》。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哲学教授,里面所讲的“悖论”更多地是哲学上的难题、谜题和二难困境,也讲了一些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书的写法是:讲了一些哲学史实,讲了一些哲学观念,对悖论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作者似乎想以宽泛意义上的悖论为线索,把西方哲学史串起来,不失为一本有意思的读物。
什么是悖论?“悖论”是英语词paradox的中译,目前有多种用法,有时指“似非而是的真命题”,有时指“似是而非、但隐藏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的假命题”,如此等等。我本人的看法是:在一套公认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如果从看起来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得出了悖论。由于悖论与某个时代的“共识”有关,因而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所言:“这曾经是个悖论,但如今,时代解决了它。”
最早的悖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埃匹门尼德,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由于他本人也是一名克里特岛人,从这句话真可推出它假,但从这句话假只能推出它可能真。公元前4世纪,欧布里德斯把它改述为:一个人说了唯一一句话,“我正在说谎”。这个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可以确定,他说真话当且仅当他说假话。这被称为“说谎者悖论”,载入《圣经·新约》的《提多书》中,因而在西方世俗社会和学术界都很有影响。由于此类悖论与语词的意义和指称、语句的真假有关,被称为“语义悖论”。
另一个有名的悖论是“罗素悖论”。可以把所有集合分为两类:一是正常集合,例如由所有中国人组成的集合,集合本身不能作为自身的一个元素;一是非正常集合,例如由所有集合所组成的集合,集合本身可以作为自身的一个元素。现假设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一个新集合S,那么S本身属不属于S自身?如果S属于自身,则S是非正常集合,故它不应是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的集合S的一个元素,即S不属于它自身;如果S不属于它自身,则它是一正常集合,故它是由所有正常集合组成的集合S的一个元素。由此得到悖论性结果:S属于S当且仅当S不属于S。这个悖论只与逻辑、数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原则有关,因此被归类为“逻辑—数学悖论”,亦称“语形悖论”。
此外,还有所谓的“语用悖论”,它们与人们的认知、决策及其行为有关。最简单的语用悖论是:一个长官发布了唯一一道命令:“不执行这道命令!”当你不执行这道命令时,你就执行了它;当你执行它时,你就违背了它。悖论!另外还有所谓的“意外考试悖论”。一位老师对学生说,在下周一至周六的某一天,我将对你们进行一次出其不意的考试,你们不可能预先推知究竟在哪一天。从直觉上看,这样的考试可以实施。但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说,周六不可能是考试日。因为如果该考试安排在周六,则周一至周五都未考试,就可推算出在周六,该考试不再出其不意。同样,周五也不可能是考试日。因为如果该考试在周五,则周一至周四都未考试,就可推算出在周五或周六;已知考试不可能在周六,因此只能在周五,该考试也不再出其不意。类似地,可证明其余四天都不可能是考试日。由此得到一个悖论:这样的考试既可以实施,又不可能进行。但该位老师确实在该周实施了这一考试,也确实大出学生意料之外。
初看起来,悖论近乎一些违背常识、直观的“胡说八道”,就好像一只猫咬着自己的尾巴乱转,最后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自己不认得自己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悖论?研究悖论?这里列出如下一些理由:
(1)悖论以触目惊心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看似合理、有效的“共识”、“前提”、“推理规则”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原则在某些地方潜藏着风险。揭示问题要比掩盖问题好。
(2)通过对悖论的思考,我们的前辈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它们各有利弊。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再思考,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由此激发出新的智慧。
(3)从悖论的不断发现和解决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科学史和哲学史,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视角。例如,悖论曾经造成西方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由“毕达哥拉斯悖论”导致“第一次危机”,其正面结果之一是数的概念扩大:引入了无理数。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由所谓的“无穷小量悖论”引发“第二次危机”,其正面结果是发展了极限论,为微积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0世纪初,由罗素悖论引发“第三次危机”,其证明结果是建立了公理集合论、逻辑类型论和塔斯基的语义学,以及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悖论简史》一书的作者就试图以哲学史上的“悖论”为经纬,去重建西方哲学史的叙述架构。
(4)对各种已发现和新发现的悖论的思考,可以激发我们去创造新的科学或哲学理论,由此推动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5)通过对悖论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可以养成一种温和的、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从而避免教条主义和独断论。这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有利于科学、社会和人生。
从悖论研究中,我们究竟能够期待一些什么?我认为,悖论研究至少应该做以下几件事:(1)史实的清理:历史上已经提出了哪些悖论?其中哪些已经获得解决?哪些尚待解决?最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清单。(2)对历史上的悖论已经提出过哪些比较系统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其中哪些比较成功?哪些颇为失败?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和缺陷?这件工作既是史实的清理,也是理论的思考。(3)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关于悖论的新见解和新方案?这些新方案对于相关学科有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如此等等。
我认为,悖论(特别是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的产生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即自我指称,否定性概念,以及总体和无限。尽管不能说这三个因素一定导致悖论,但悖论中一般含有这三个因素。而一个合适的悖论解决方案至少要满足三个要求:(1)让悖论消失,至少是将其隔离。这是基于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思维中不能允许逻辑矛盾,而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2)有一套可行的技术性方案。悖论是一种系统性存在物,再简单的悖论也是从公认的背景知识经逻辑推导构造出来的。因此,当提出一种悖论解决方案时,我们不得不从整个理论体系的需要出发,小心翼翼地处理该方案与该理论各个部分或环节的关系,一步一步地把该方案全部实现出来,最后成为一套完整的技术性架构。(3)从哲学上对其合理性作出证成或说明。若没有经过批判性思考和论战的洗礼,一套精巧复杂的技术性架构也无异于独断、教条、迷信,而无批判的大脑是滋生此类东西的最好土壤。
我觉得,还有必要提醒读者一句:悖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魔方,尽管人人都可以玩,但若要真正解决某些悖论,还是需要相应学科领域内的专家。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学专家)
《悖论简史:哲学和心灵的迷宫》,[英]罗伊·索伦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