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2:40
第一节 绩效技术的历史发展
绩效技术是教学设计成熟与发展的产物,它起源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至今仅有四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绩效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教育技术、心理学、系统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与理论的孕育,是教育、企业等实践情境变化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时代科技广泛应用的产物。本节主要介绍绩效技术的起源、历史发展与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绩效技术的发展现状,旨在为学习绩效技术提供历史线索与背景。
一、绩效技术的起源
教学设计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整合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指导下以及复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设计者认识到教学不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唯一手段,应通过系统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思想成为绩效技术萌芽与发展的基础。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教学设计从萌芽走向兴盛,从兴盛走向成熟如图1.1所示。
目前,它已为一个科学的研究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本身所特有的应用性 的本质,使它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上半期是教学设计的早期发展阶段。十九世纪后期,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共同促使了对于高效的教学方法的强烈要求,带来了目标驱动学习、个性化教学、契约学习和掌握学习,并引发了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向个性化学习的重大转变。进入30年代,因经济大萧条和渐进运动使教育的发展放慢了脚步,但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并未消失,行为目标与形成性评价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40年代第二次世界爆发,带来了大批军队人员培训的迫切需要,战争促进了政府对于教育与培训的重视与投入,教学媒体的应用迅速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充分显现,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团队。
二十世纪下半世纪是教学设计兴盛与成熟的阶段,在这五十年间,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广泛开展,受学习理论的影响,各种设计理念、设计模型层出不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二十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学设计的系统特性得到明确。进入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80年代以后,教学设计理论走向一个整合的趋势,具体教学情境的设计取代了普遍性的教学方式的开发,这一趋势使教学设计具有了很大灵活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理念,成为主导思想,一些人性的和美学的成分被引入到教学设计研究中来。
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生产力决定生力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说,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在其萌芽、兴盛、成熟的各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也产生了关键的作用。
(二)绩效技术的萌芽
一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张祖祈,2005),是教学设计成熟发展的产物。绩效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至二战期间心理学家、媒体与视听传播专家和各类研究人员共同对于军队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战后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对学习、认知、教学(培训)等领域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共同关注和探索:如何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改进工作场所中个体与组织的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组织的业绩。
在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开始地认识到,组织中存在许多复杂的绩效问题,仅仅依靠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只能满足部分需要。对于绩效问题及其原因,如不加以综合考虑和配套改革,教学和培训手段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拓宽思路,开创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吸取了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工效学、组织行为学、心理测量技术等学科的成果,将研究对象由培训设计扩展为绩效改进,将研究目的由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到实现组织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使用绩效技术的方法,进一步发挥设计者的作用,分析教学与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二.绩效技术的主要发展阶段
绩效技术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至今仅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纵观绩效技术的近四十年来发展,我国学者梁林梅在分析与考察美国绩效技术发展史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程序教学阶段、绩效与教学阶段、绩效改进阶段。
(一)程序教学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表《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掀起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发的运动。程序教学运动使教育领域开始关注于学习者行为的结果、强调精心制作学习材料、吸引新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学领域,形成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使行为科学和教育技术的结合更为密切。六十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进入高潮,出现以 Thomas F. Gilbert 为代表的来自不同学科和实践领域的追随者。 1962 年,这批研究者聚于美国,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行为心理学的原则应用于程序教学,这就是绩效技术领域最初的专业协会——“全美程序教学协会( NSPI )”的开端。
程序教学运动对绩效技术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促进了绩效技术领域专业协会的建立,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它对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和关注,揭示了绩效技术的一条重要研究线索,即利用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程序、方法和工具等,以提高学习效率;它总结出的一套开发程序教材的方法,促进了教学系统和绩效系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将一大批原先其他领域的专家吸引到教学和培训领域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成员。
(二)绩效与教学阶段
加涅等在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任务分析的思想引入教学设计。六十年代,任务分析首次被应用于美国空军的人事部门,同一时期美国军队迅速将教学系统开发用于标准程序。在参与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培训与教育项目中,一些早期的学习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开始对他们在培训和教学实践中共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他们逐步意识到培训和教学不能解决工作场所中的所有问题,教育技术这一概论已经不能够涵盖所面临的实践领域,于是 Joseph H. Harless 提出了“前端分析”的概念,并且强调,应该在实施培训和教学之前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七十年代, Roger Kaufman 提出需求分析模型,他的战略规划和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组织中(军队、商业和教育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绩效技术专业人员在实践在逐步选择一个新的概念来表达其实践和研究领域——“绩效系统”。 1972 年,“全美程序教学协会”更名为“全美绩效与教学协会”(其名称仍然是 NSPI )。
在此期间,许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始将他们的研究视角从教学(培训)转向对绩效问题的关注。对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学问题”、“引发绩效问题的绝大多数原因是环境的因素”、“所有的绩效问题都存在于一个整体而系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情境之中”( Dean R. Spitzer )的认识,促使设计人员在开发和实施教学系统过程中使用绩效技术,并逐渐转向绩效研究。
(三)绩效改进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 80 世代,美国商业、企业领域迅速接受并广泛采纳教学系统方法,并将培训视为是改进工作绩效首选的、最有效的方法。但对培训的质疑与反思一直是绩效技术专业人员同时在进行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人们对教学设计的期望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满足于开发某类培训产品或几门培训课程,而代之以对组织中人的绩效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系统过程。进入九十年代,“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成为绩效技术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各类专业人员进入绩效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九十年代中期,绩效咨询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开始在各类组织中相继出现。 1995 年“全美绩效与教学协会”更名为“国际绩效改进协会”( ISPI ),这标志着美国绩效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绩效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许多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绩效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践领域,绩效技术专门人员已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企业与组织的认可。绩效技术工作者正在研究该行业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资格标准,制定职业道德和证书考核方式,从而将绩效技术发展成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绩效技术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的专门领域的地位日益巩固。
三.绩效技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绩效技术的兴起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绩效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都是绩效技术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理论孕育
1、教育技术
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是相互交叠、密不可分的,教育技术是孕育绩效技术的摇篮。特别是教育技术在企业与军队培训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经验是绩效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有力支柱。
2、系统理论与方法
绩效技术是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各类组织中应用的一个分支,绩效技术专业人员采用系统观分析和解决组织中存在的各类绩效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绩效系统的框架和体系。无论是绩效技术的界定,还是绩效技术过程模型的提出,都是系统理论与系统方法的有力体现。
3、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为绩效技术专业人员解决工作环境中的绩效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手段,使绩效技术研究逐渐由关注外部刺激转向重视对内在动机的研究,由只注重外部奖赏到开始分析工作者内部的信念与期望,由关注于外部事件转向关注引发外部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4、管理学和经济学
管理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为工作场所中人类绩效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管理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经验管理模式向依靠知识的科学管理模式过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推动了以物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时代转移,使管理的中心问题由物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移。经济学,特别是人力资本理论与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经济学价值,对绩效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实践要求
绩效技术的主要实践领域是企业和商业情境,因此,工作场所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直接影响绩效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企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如何使企业经营者适应变化,参与竞争、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为企业发展寻求机会?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愈来愈高,劳动日益具有智力或科学的性质,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加快,如何使员工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适应技术、设备和环境的变化或胜任新的工作?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日益突出,使组织中人的绩效及其改进成为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企业领域实践中,复杂的影响因素(如企业战略目标、市场需求、岗位职现、培训工作、奖惩制度等)的综合研究与方案制定,拓宽了绩效技术的研究范围与思路。
随着实践领域中,非企业机构的增长、以项目为核心的动态工作团队的出现、知识工作者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以及经济衰退形势下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建立问题的日益突出,绩效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绩效技术发展与变革的杠杆和强大动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类组织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趋向于全面、深刻与革命性,同样,对工作场所中人类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不但使组织管理的工具与手段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而且引发组织结构与功能、组织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绩效支持和工作辅助的理念得以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媒体化。近年来倍受教育技术和绩效技术专业人员关注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EPSS )运动,便是当代信息技术对绩效技术领域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的标志之一,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工作场所的绩效。 EPSS 作为组织变革的关键工具,为工作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灵活的适时帮助与支持,它强调在工作情境中的学习和培训,使工作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将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降低,从而改进工作绩效。
四.我国绩效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绩效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国内较早对绩效技术做系统介绍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 张祖忻 教授( 1995 ),他提到:“企业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走向市场的突破。自从它由国外引入就标志着教育技术在我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教育技术将冲破狭小的课堂,直接面向广阔的市场”。郑永 柏在其 博士学位论文“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教学处方理论和 ISD-EPSS 的设计与开发”( 1998 )中曾对绩效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梁 林梅在其 博士论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 2004 )对绩效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更为系统的考察与梳理。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绩效技术,在中国期刊网中对使用字段“篇名”、检索词“绩效”检索 2000 年至 2005 的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得到与绩效技术研究相关的文章 30 篇,其年份分布如图 1-2 表所示:

图 1-2 国内绩效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年份分布情况
这些研究以介绍与综述为主,实践与应用研究较为缺乏,而且文章作者集中于少数的研究团队,对于大多数的领域专业人员来说,绩效技术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术语,国内绩效技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绩效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迅速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教育技术的领域和范畴,正在走向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种社会服务部门。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对学科自身发展的许多问题进行反思与探讨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实践领域的变化,思索社会的变迁对教育技术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社会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大,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教育产业的市场化问题以及由教育信息化而引发的一个系统问题,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对于绩效技术的关注,是我国社会发展、学科发展赋予领域专业人员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的实践领域是基础教育及部分高等教育,从发展之初就缺乏商业和企业实践的经验。由于这两类不同的应用情境在使命与目标、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在知识背景、能力结构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而,专业领域人员理解绩效和绩效技术仍非常困难,绩效技术在这两种不同情境的研究与实践更是有待开展。
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绩效技术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