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注视哥本哈根【陆以正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1:58
▲减碳成为人类生活与企业生产重要课题,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开幕,有九十二国由总统或内阁总理亲自出席。
全世界报纸今天的头条新闻,肯定聚焦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因为联合国主持下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将在丹麦首都的贝拉会议中心(Bella Center)正式开幕。联合国一百九十二个会员国,已知有九十二国将由总统或内阁总理亲自出席,因而也可能是人数最多的高峰会。
但如细研会议日程,就可知道会期号称十二天,从十二月七日要开到十八日的这场会议,前十天都是专家和官员讨价还价的闭门磋商。只有最后两天,各国领袖云集,才会知道有无结果。以美国欧巴马总统为例,他虽然在九日就到丹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其实是本周四他要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去接受诺贝尔和平奖,顺道而已。
真正为这个地球该如何面对挑战、应付气候变化问题尽力的人,是奥地利出生、却保持荷兰国籍的德布尔(Yvo de Boer)。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架构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的执行秘书。
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尽管他曾在荷兰政府的住宅与环保部主管过国际关系与气候变化等部门,特别是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事宜,但各国环保人士中的激烈分子,都批评他对应为全球暖化负最大责任的美国,过分宽容,委曲求全。
所谓温室气体,包括许多种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京都议定书的「附件一」列举三十七个已开发国家,和它们同意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其余各国都已照表实施了。唯有美国,不但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罪魁祸首,更是联合国一百九十二个会员中,独一无二尚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十二年前,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签署的这份议定书,依照国际公约常规,须有一半以上签署国各依本国法律规定批准,存放联合国秘书处后,始能生效。这一步就花费了七年;二○○五年起有了拘束力。迄今为止,一百八十七国,外加欧盟,都已完成所有手续。
唯一的例外,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与一九九○年相比,占全球三六.一%,亦即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虽已签署京都议定书,参议院至今还拖拖拉拉,尚未审查通过。但如没有美国,任何公约、条约、议定书或协议,不过是张废纸而已。
京都议定书谈判时,各国已预料到实施时会有困难,因而想出所谓「弹性机制(flexible mechanisms)与「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其作用是富有国家排放超过规定数量者,因为世界是一体的,可以拿钱向没用完排放量的国家买配额。
议定书「附件一」各国中,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与西班牙等,为此纷纷设立「碳基金(Carbon funds)」,向附表一以外的国家洽购用不完的排放量。从十二年前到今天,为执行议定书的严格规定,已经召开过十四次会议。这回在哥本哈根开的是第十五次,因而大会又称为「签署各国的第十五次会(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15」,我也费了许多时间才搞清楚它的含意。
两年前也在十二月,UNFCCC在印度尼西亚峇里岛开会,通过所谓「峇里路线图(Bali Map)」和「峇里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订出详细规范,要求各国遵行。今年三月,为准备十二月的大会,先在哥本哈根同一地点召集各国专家,开名为「气候变化:全球危机、挑战、与决策(Climate Change: Global Risks, Challenges and Decisions)」的会议,性质等于大会的预备会议。
欧盟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最积极,堪为表率。今年元月欧盟执委会就发表政策文件,题为「从哥本哈根走向全面气候协议(Toward a comprehensive climate agreement in Copenhagen)」。美国总统欧巴马不甘示弱,已经承诺美国要以二○○五年的排放量为基础,在二○二○年减少一七%;到二○三○年减少四二%;最后在二○五○年减少八三%。
中国大陆也答应到二○五○年,比二○○五年的基数减少四○至四五%。但是又耍了个小手法,把台湾的排放量一并纳入。媒体报导后,引起一些批判;但这问题太复杂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多,没引起任何风波,这就是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