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理论依据,正常脉象是指什么,闻诊的重要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1:52
脉诊的理论依据
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寸口脉(腕后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同时,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
w正常脉象是指什么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ww.stnn.c象之缓、洪、细、促、结、代
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促脉
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代脉
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等。
脉象之滑、涩、玄、紧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涩脉
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什么是闻诊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 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
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
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
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
嗅气味 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包括:①嗅口中气味。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②嗅排泄物气味。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③嗅病室气味。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种诊法,四诊之一,可概括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鼻塞而声音重浊为外感或湿浊阻滞。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实证,是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久病音哑或失音为虚证,是肺肾阴虚。语言错乱为心的病变。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的虚证。语言粗暴,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属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是痰气郁闭,为癫证。呼吸微弱而慢为气虚,呼吸气粗而快为实热。哮喘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属实证,声低喘微,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为虚证。
咳嗽,咳声重浊有力,痰清白,为风寒束肺;咳声不爽,痰黄稠,为风热犯肺;咳声清脆,干咳无痰,为燥邪犯肺;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面红目赤,甚则呕恶,为肝火犯肺;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为肺虚。
呃逆,俗称打呃,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属实热;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属虚寒;久病呃逆,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
嗳气,俗称打饱嗝,为宿食不化,肝胃不和。病人口气臭秽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口气酸臭,是内有宿食。
各种排泄物,分泌物,如大小便、妇女带下等,有恶臭,色黄而粘多属实热、湿热;无味或腥味,色白而质清稀多属虚寒、寒湿。屁出酸臭,是宿食停滞。
闻诊的重要意义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
本文对中医闻诊内容加以简要阐述,以使有志中医者对闻诊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重视起来,使中医诊断体系更臻完善。”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诊、误诊,从而造成失治、误治。
www.stnn.cc 十问歌:问诊都是问些啥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
ww配合中医“望闻问切”有技巧
说起看中医,大家都知道讲求“望、闻、问、切”,但是临床经验告诉我,如果碰上一个“会看病”的患者,凭其适当配合可使中医诊断更加准确、迅速。别小看这些看病的技巧和小节,对于中医来说,很多时候一层口红几滴香水就可以让医生误诊。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伸舌头时应该放松、自然,舌面充分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口外就可以了。
闻:勿吃香口胶勿压抑咳嗽
“闻诊”是医生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香口胶会掩盖患者的气味。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不要刻意地渲染或抑制自己的声音,如看咳嗽病时既不要怕医生听不见而大声咳嗽,也不用忍住不咳嗽而两眼泪涟涟。
患者应该注意到,尽管医生有职业道德要求其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但邋遢的身体气味是任何人都不愿意闻到的。另外,还包括酒气、口嚼大蒜等气味。
问:勿笼统说“热气”“好虚”
“问诊”是医生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笼统地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第一个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切:看病前勿快走勿穿连衣裙
最后是“切诊”,主要是按脉和触按全身各部位。快速的走动会影响脉象,最好在诊室外休息数分钟后再看病。按脉时均匀呼吸,肌肉放松。同时,有些疾病的检查需要触按胸、腹部,女患者不要穿连衣裙,以方便检查。
月经病诊断中医如何闻诊
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来鉴别疾病。
听声音:
声音来源于气的鼓动。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声音的改变往往是内脏功能强弱的体现。外邪的刺激或内脏功能的病变,有时可导致声音的异常。
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呼吸较粗者,多属正气不足。时发长吁短叹者,多为情志抑郁,胸怀不舒。如经行咳嗽,咳声重浊者,多为肺气壅盛;咳声不扬而气粗者,多属肺热;咳声低弱者,多为肺虚;咳气不畅者,多属肺气不宣。再如经行呕吐,吐声微弱,吐势徐缓者,多属虚寒;吐声壮厉,吐势较猛者,多属实热等。(来源:中华中医网)
ww面相就能判断男人是否健康
从一个人的面相可以透露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
观测点①:鼻子
发现:鼻头脱皮节制房事
揭密:如果鼻头发红,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痈肿生疮,这就表明体内脾胃湿热,抽烟喝酒、贪食辛辣的男人常会有这些症状出现。而精神压力过大有时也会使男人变成红鼻头。
鼻尖如果呈紫色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
另外,鼻头突然出现酒渣鼻,为肺胃热郁血瘀,这是在提醒您,男性性功能在下降,应当重视。而鼻头发暗、枯燥脱皮,则提醒的是纵欲过度,身体已经消耗了太多津液和正气。www.stnn.cc
中医教你自己看尿常规
中医的尿常规检查,即通过医生的望、闻、问来把握尿液在量、色、质、味、形态、排便感觉等方面发生的异常变化,结合病症辨证治疗。
刘师傅近段时间每晚都得夜起数次,搞的晚上无法安睡,白天精神低落。但到医院检查,结果样样正常。后来去找中医看,中医师见他小便清长,身疲体倦,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考虑为肾阳不足,给予温补肾阳的中药调服,一周后尿量明显减少,夜起少了,失眠好了,精神也振奋了。
人们把血、尿、粪的检查习惯称谓“三大常规”。留取部分尿液进行常规和显微镜检查,明确尿中成分发生的异常变化,为临床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这就是常见的尿检模式。其实若留心的话,你还会发现另一种方式——中医的尿常规检查,即通过医生的望、闻、问来把握尿液在量、色、质、味、形态、排便感觉等方面发生的异常变化,结合病症辨证治疗。
望诊
就是通过双眼观看尿色、质、量的变化。
常见情况如下:
小便清长量多:多见于消渴(糖尿病和尿崩症)、肾阳虚衰、虚寒体质。
小便短黄:见于各种实热证,因热邪熏蒸津液,或呕吐、泄泻、大汗出后伤及津液,体液不足而见短少,临床上见于急性泌尿道感染、中暑、霍乱及各种热性病的后期等。小便发黄兼有目黄、体黄者为黄疸。
小便带血:见于尿血、血淋病人,因为热邪偏盛,湿热蕴蒸膀胱,或因尿道结石、异物等损伤尿道而发。若血尿色鲜不痛,可能为肿瘤引起。
尿有砂石:见于中医的石淋证,和西医的尿路泥沙样结石相似。
小便混浊:状如米泔水样或如脂膏,多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或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不力,不能制约体内营养成分的外流,与西医的乳糜尿相似。
小便有泡沫:多是脏腑功能虚损、正气不足的表现,提示体质较差或免疫力低下、疲劳等。
闻诊
闻诊包括听诊和嗅诊。这里主要是利用嗅觉来判断尿的异常变化。小便黄赤混浊,且伴腥臊之味,多为膀胱湿热。小便散发苹果样气味,见于消渴病后期。新鲜尿液有一种浓浓的氨气味,见于长久不解小便,尿液潴留,多提示膀胱发生病变,或见于水肿晚期病人。
问诊
就是与病人或家属进行交流,掌握患者尿量及排尿感的异常情况。
问尿量
1.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夜尿频数,提示肾阳虚衰、体质虚寒。也可以见于消渴、饮水过多、精神紧张、气候寒冷等情况。
2.尿量减少:多由于受热或大汗伤津,体内津液匮乏,或因为肺脾肾功能异常,气化不利,水液停留体内。多见于各种热病和水肿疾患;若小便涩少,甚至无尿、少尿,为津液枯涸,化源告竭或水湿泛滥之象,多提示脏腑功能虚损程度较重;若尿少而小腹充盈,则为膀胱气化不力或尿道阻塞,尿液内储。
问尿次
1.小便频数:排尿次数增多,频频如厕。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者,提示湿热熏蒸下焦,膀胱湿热;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为多,多为下焦虚寒,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制约失司所致。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因肾阳不足,阳不化水,或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所致者为虚;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
问尿感
1.小便涩痛: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尿急、尿频、尿痛等感觉,多因湿热下注膀胱,见于淋证。
2.余沥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多因肾气虚弱、开阖失司所致,见于老年和久病体衰者,常为前列腺肥大疾患。
3.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多为肾气不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若神志昏迷兼见小便自遗,属病危征候。
4.遗尿:俗称尿床。多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来源:寻医问药网)
www.stnn.cc 拉肚子 看看舌头再吃药
夏秋是腹泻的好发季节,因为是小病,大多数人都图方便,自己在家吃点药解决。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玉宁博士介绍,中医认为夏秋泄泻常分为三种类型:湿热型、寒湿型和脾虚型。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治疗时应对症用药,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加重腹泻。
对于一些图方便的人,确实可以自己在家对症吃药,但是如何吃得正确呢?刘玉宁教了一个小窍门——看舌头,即根据舌苔和舌质的细微变化分辨不同类型的腹泻。
湿热型
泄泻表现为舌苔黄腻、舌质红,同时伴有腹痛、泻下急迫等症状,大便成黄褐色、味臭,大便后肛门有灼热感。这种类型的腹泻应选服黄连素片和香连片,饮食上佐以薏仁粥。
寒湿型
泄泻多因生冷饮食所致,表现为舌苔白腻,泄泻清稀甚至水样便,有腹痛肠鸣、脘闷少食等症状。可选用白术丸和藿香正气丸治疗,没有藿香正气丸,用片、水、软胶囊均可。另外,饮食上佐以山药、薏仁米粥,可健脾利湿止泻。
脾虚型
泄泻表现为舌苔白,微腻、舌质淡(即舌头颜色淡)。其大便时溏时泄,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就泄泻加重,常伴有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症状。这种类型的腹泻主要选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参苓白术丸等,如果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者是补中益气丸。
刘玉宁提醒,腹泻时,除了吃药控制病情,还要注意吃面条、米粥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n呵护健康 先看人的脸色
在今天这个时代,健康无疑是社会民生中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我们的健康教育还相对匮乏。很多人所关心的健康停留在对危险、有害饮食的危机感和求医问药的选择比较上,而忽略了日常中最简单的保健常识。其实,呵护健康,不妨从最基本的看人“脸色”开始。中医传统的诊断方式有“望、闻、问、切”四诊之说,认为人的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六腑息息相关,五官气色的好坏能透露出人体健康的状况。临床上也确实发现不少人面部的气色异常,为疾病的先兆表现。因此,善于观察脸上气色的变化,将帮助我们“防患于未然”,随时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疾病的兆头。
据健康专家介绍,中国人正常的脸色应该是红黄隐显,明润而有光泽。其中肤色偏白者的健康脸色应该为白里透红,有光泽:肤色偏黄者的健康脸色则应该是黄中透出金黄光泽,也就是俗称的“飞黄”。而不健康的脸色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面红:心脏有问题或阴虚
脸色红润常被人认为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但长期面色潮红,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心脏如果无法正常运作,也会造成内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扑扑的脸蛋。所以长期面色发红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
如果面部红色浅淡,红色时间不持续,部位局限于颧部,且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等表现,则多为肾阴不足,阴虚内热。
面黄:肝胆有问题或贫血
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常会通过脸色发出“黄色警报”。如果脸色突然明显变黄,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出现问题的迹象。专家特别提醒,如果黄色波及眼睛巩膜或全身都发黄,则应警惕肝胆已经发生病变。
如果面色淡黄,并伴有头晕目眩、疲倦乏力等症状,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贫血征兆。
面黑: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耗
脸色发黑通常是肾虚的表现。肾气亏损、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或操劳过度、都会导致面部发黑。如果面色灰黑,晦暗无光泽,并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眩晕耳鸣,神疲乏力,情绪不佳等症状,则表明肾精亏耗已相当严重。
面白:气血不足或营养不良
气足则血行畅顺,血足则气行健旺,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血色,并常伴有形容憔悴、眼圈发黑等症状。如果面色发白并伴有嘴唇、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疲倦乏力,或手足发麻,女性月经量少等症状,则很可能还有营养不良或贫血的问题。
色斑:肝郁气滞或妇科病
情绪异常与面部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肝郁气滞的人容易出现面部色斑。而妇女脸上长斑,除了妊娠和口服避孕药的原因,更多时候,反映出的是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比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等。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