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粮食战争中国输不起 18亿亩耕地红线万万动不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6:23
2009年12月04日 15:08中国广播网【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08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资料图)
2006年7月7日,《解放周末》曾刊登独家专访《本色袁隆平》。日前,记者再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三年多之后再见,79岁的袁隆平本色依旧。
讲起超级稻“种三产四”工程,他兴致盎然;说到粮食安全问题,他直言“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探讨科学精神时,他语重心长,将“大胆创新、宽容失败”放在首位。
再访袁隆平,还是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同一幢经历20余年风雨的朴素办公楼,略经修整,楼前的树已长高了些许。
采访当天下午3点,袁隆平刚刚参加完会议,从南宁飞抵长沙黄花机场。疲惫的他原本打算回家睡个觉,好好休息一下。得知记者前一天就从上海赶来,老科学家又一次心软了。
下午4点半,记者见到了袁隆平。
当我们再次聊起杂交水稻时,他脸上的倦意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到隔壁参观那幅三年多前就带记者看过的巨幅杂交水稻照片。
“你看看,多美呀!”那神情,丝毫未改。
“我有一个梦想,到我90岁时,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
话题自然还是从水稻开始。
袁隆平开口就说,这三年多来没什么大的进展。
说没有大进展,是因为在2004年超级稻第二期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后,进入了第三期试验阶段。从亩产800公斤到目标亩产900公斤,难度已越来越大。
事实上,超级稻亩产900公斤攻关始终在进行之中。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把这一大步分成三步来走。他耐心地给记者计算:亩产800公斤相当于每公顷产粮12吨,亩产830公斤就是12.5吨,亩产860公斤就是13吨,到亩产900公斤就差不多是13.5吨。“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地0.5吨、0.5吨地往上爬。”
今年已完成第一步目标,实现了亩产830公斤,即每公顷12.5吨已不成问题。“接下去就是第二步,我们争取要在2012年完成亩产860公斤的目标,我想这一步也应该可以达到,目前已经有些新苗头亩产都在830公斤到860公斤之间。但是到2015年亩产900公斤是不是能够顺利地攻下来,还有待试验。”长年与水稻打交道的袁隆平对研究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始终不乏科学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
其实,在袁隆平的心里,还藏着一个梦:到90岁时,也就是2020年,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他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在湖南地区的光温条件下,水稻的亩产潜力可以达到1500公斤,从目前的科研水平来看,亩产1000公斤不是不可能。
79岁的他像孩子似的一脸兴奋地描述着这个远大理想,“这是一个希望啊,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我的接班人,后来的年轻人,大家一起奋斗!”
袁隆平说,就是这两天,试验田里的稻谷就要验收了。说话间,年年接受验收考验的他,竟还露出了些许运动员等待裁判打分的紧张神情。
一茬一茬,整整49年从秧苗到稻穗,他一刻不曾停歇地奔跑,不断挑战杂交水稻的亩产上限。
有人说,袁老都快80岁了,该让他歇一歇,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
可他哪里停得下来。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城里的年轻人好幸福,真是不知道挨饿的滋味啊!”
他把水稻丰产梦做到了90岁,其实,他是梦想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再没有人挨饿。
“我跟你讲一个情况,超级稻现在在农村推广得可不得了了!”
不等记者继续发问,袁隆平摸了摸脑袋,兴致盎然地说道:“我跟你讲一个情况,超级稻现在在农村推广得可不得了了!”
原来,在超级稻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品种推广时,袁隆平提出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种3亩地,产出过去4亩地的粮食。”
记者与袁隆平的水稻之谈,首次从大大小小的“试验”进入了广阔的“现实”。
的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超过800公斤的亩产无比骄人。但在现实中,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并不像袁隆平一样高明,能种出如此高产的水稻,一些地区的平均亩产不到二期超级稻的一半。
科学技术必须进入大范围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并转换为生产力。从2006年超级稻二期进入推广阶段开始,袁隆平始终在思索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说服各地农民尝试超级稻种植,大幅提高我国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袁隆平想出了一个极容易为农民理解的描述,就是“种三产四”。
袁隆平这样给农民算账:以晚稻为例,目前湖南省晚稻的平均产量是每亩420公斤,现在超级稻百亩片、千亩片实验田已连续数年实现了亩产60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3亩产粮可以达到1800公斤,超出目前4亩晚稻的产量。
“过去我们总喜欢跟农民讲,可以多产出多少粮食,他们不大感兴趣。后来我给他们讲‘曲线致富’,就是粮食单产提高了,生产一定粮食所用的土地面积就可以减少,在节省出来的土地上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就可以创收,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现在我说‘种三产四’,就是种3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杂交稻品种4亩的粮食,节省了1亩地,就等于增加了1亩耕地,这样对国家保持耕地面积有利。”超级稻种植就这样随着袁隆平的“种三产四”工程大面积铺开,这意味着杂交水稻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迈出了大范围实践的坚实一步。
然而,由试验到现实的迈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种三产四”工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超级稻品种与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良种良法配套”成功与否。
由于开展“种三产四”工程的地区较为分散,土地特性和稻作物生长规律各有不同,研究所要面对的不再是情况较为单一的试验田了,这就给栽培技术的配套研究带来了很大挑战。
可喜的是,这一粮食丰产工程从2007年率先在水稻大省湖南实施,2008年推广到河南、安徽、四川等近10个省份。实施两年来,“种三产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区全面增产。2007年湖南实施的20个县中,18个县达到了每亩增产33%的目标;2008年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后,20个试点县中,19个达标。
有农民在丰收后拉着袁隆平的手不停地道谢:“袁老师,我要感谢你,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
在袁隆平的设想中,到2012年,在湖南推广“种三产四”面积要达到1500万亩,相当于2000万亩的生产水平;计划用更长的时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相当于产8000万亩的粮。
“这就等于为国家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啊!这样的话,超级稻每年可以增产100亿公斤粮食,这个‘种三产四’工程能为国家粮食总产量挑起很可观的一副担子。”农民丰产增收、国家粮仓饱满,就是袁隆平最朴素、最迫切的期待。
袁隆平:粮食战争中国输不起 18亿亩耕地红线万万动不得 中国已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 袁隆平: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难度 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中国开通国土资源举报电话 固守18亿亩耕地红线-搜狐新闻 肖华: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是想折腾 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任志强:开发商跟18亿亩耕地红线无关 18亿耕地红线是个伪问题 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考验 /财经要闻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新华时评: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决不能失守 茅于轼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 与会嘉宾拂袖而去 茅于轼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 与会嘉宾拂袖而去 茅于轼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 与会嘉宾拂袖而去 茅于轼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 与会嘉宾拂袖而去 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12.26) 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 茅于轼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12.26) - 经济学 - 天益社区 新华时评:不得以任何借口触碰耕地红线 新华时评:不得以任何借口触碰耕地红线 中国正义反腐网 - 新版 - 河南:地方政府对抗中央“新农村建设” 触动了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图) 中国正义反腐网 - 新版 - 河南:地方政府对抗中央“新农村建设” 触动了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图) 两会观察: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如何才能守住? 中国输不起的最后战争 世界战略资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