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就要丢饭碗:看美国如何遏止有偿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10:44:29
不久前,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77家电视台因播出“有偿新闻”遭政府调查的消息,这些报道给中国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跟中国一样,美国有偿新闻至少在电视行业泛滥成灾。但经过《环球时报》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消息最初是由美联社在8月16日报出来的。报道称,一个名为“媒体与民主中心”的非政府组织在今年4月发表了《虚假电视新闻:泛滥成灾且未被发现》的调查报告。(chinesenewsnet.com)
报告说,10个月内,至少有77家美国电视台以新闻形式播放宣传广告,这些“视频新闻”通常由公关公司制作,目的是为了增强广告可信度。它包含一个或多个故事,其中“记者”由有偿演员扮演,但没有一家电视台在播出时告诉观众,这些并非真实的新闻,而是实际上的宣传广告。(chinesenewsnet.com)
此事震怒了电视行业的政府主管机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该委员会8月15日表示,已向这77家涉嫌违规的美国电视节目播出机构发出通知,要求它们配合调查,在60天内主动提供它们与“视频新闻”制作者之间签订的协议,包括电视台是否曾收取“报酬”等。(chinesenewsnet.com)
美联社还说,一旦联邦通讯委员会认定这些电视台违规,可能会处以罚款或吊销其经营执照。美联社的英文原文使用的是“虚假新闻(Fake News)”这个单词,但很多中国媒体在报道美联社的这则新闻时,普遍将其翻译成“有偿新闻”。(chinesenewsnet.com)
《虚假电视新闻:泛滥成灾且未被发现》报告的作者迪亚娜·法塞塔也表示,这77家电视台并未收取公关公司的费用,这些电视台之所以乐于采用公关公司提供的免费新闻,其动机并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人手不足,但每天的播出时段需要很多东西来填满,使用公关公司提供的稿件其实是无奈之举。(chinesenewsnet.com)
去年揭露出来的问题表明,布什政府的一些部门就采用这种方式向媒体提供它们自己制作的“新闻”。不过,这些“虚假新闻”和中国语境下的“有偿新闻”完全是两个概念。(chinesenewsnet.com)
那么,美国媒体是如何遏止有偿新闻的呢?据记者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对于广告和新闻分得很清楚。为此,它们出台了一系列行规,比如严禁记者拉广告,甚至在新闻机构的办公大楼内禁止记者跟广告部工作人员同乘一部电梯。(chinesenewsnet.com)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连一根铅笔也不能从被采访对象手里面拿。”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钟布博士曾经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新闻制作部担任编辑,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七八年前,一位德国足球队教练在比赛结束后向每一位在场的美国记者送了一箱啤酒。(chinesenewsnet.com)
这些啤酒是他专门从德国带来的。德国人很喜欢喝啤酒,如果不收下,等于是当场扇人家一个耳光。一位美国体育记者回到报社就把它们全部倒进了下水道里。(chinesenewsnet.com)
曾在CNN亚特兰大全球总部担任过副制片人的黄天波对记者说,在刚加盟CNN参加新闻伦理培训时,他问过一个问题:面对“糖衣炮弹”,记者们是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把“糖衣吃下去,炮弹吐出来?”比如某公司在某度假胜地邀请记者发布新闻,为获取新闻,记者可能不免现实一些,但采访写作还是该怎么写就怎么写。(chinesenewsnet.com)
讲课老师回答说,那也不行。首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糖衣吃下去,炮弹吐出来”;再者,就算做到了,该记者和所属媒体在同行中就会被看扁。通过朋友帮忙,本报记者搞到了一份CNN员工伦理道德手册。相信这本手册的不少自律规定一定会让中国读者大开眼界:(chinesenewsnet.com)
如果记者要采访一家公司的高层主管,而只有搭乘公司的商务机才能采访到,该记者可以搭乘商务机采访,但必须由CNN来支付记者的交通费用;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必须每年两次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汇报其个人投资活动,讲清楚自己跟哪些公司有投资关系……(chinesenewsnet.com)
这些严格的规定在美国媒体中很普遍。《华盛顿邮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记者说,假如该报记者有直系家属在微软公司上班,这位记者就必须避嫌,不得参与报道任何与微软有关的新闻。他说:“总之,作为记者,我们不想欠任何被采访对象一丁点儿人情!”(chinesenewsnet.com)
美国媒体解决有偿新闻主要靠行业自律。据记者了解,美国新闻界自律的历史很悠久。1911年,华特·威廉斯首先制定了《报人守则》;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颁布了《报业信条》,比较全面地界定了媒体自律若干基本要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媒体自律规范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定。(chinesenewsnet.com)
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如何防止记者陷入利益冲突都有更加详尽和富有操作性的“内部规定”。这些规定千差万别,但大都包括:严禁接受被采访对象的任何好处──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好处;任何记者不得兼职;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在做出个人投资决定时要受到限制等等。(chinesenewsnet.com)
目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赵轶璐曾经在《纽约时报》工作过,2001年到2004年间是该报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正式记者。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时她在采访中,所有差旅费用都由《纽约时报》承担。至于请客吃饭,一定要记者自己掏钱,“单位总是愿意给你报销的”。(chinesenewsnet.com)
如果对方一定要请你吃饭,那么每顿饭不能超过25美元。如果被采访对象要送小礼品,也是25美元的限制。《纽约时报》财经部有110多个记者和编辑,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跟踪的行业和企业。《纽约时报》对这些编辑记者设立了十分严格的“行规”,他们及其亲属都不得购买自己固定跟踪的企业的股票,即使买了其他股票,也不得在短期内出售。(chinesenewsnet.com)
《纽约时报》负责文化新闻报道的编辑告诉记者,纽约百老汇是美国戏剧演出的中心,每年都有数百剧目在这里上演,报社有一条规定,记者一律不准接受免费票。如果要看戏,可以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报社出钱购买座位最好的票。(chinesenewsnet.com)
赵轶璐对记者说,在美国新闻界,一旦记者被人发现搞有偿新闻,是要丢饭碗的,而且今后永远没法在媒体圈子里混了,所以大家都不敢做。她说:“反正(采访有关费用)又不是从个人的腰包出,何必要用别人的呢?”本报记者驻美以来,对美国人对记者那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态度感受颇深。(chinesenewsnet.com)
有一次,记者参加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组织的参观五角大楼的活动。当天上午一大早,记者们就来到外国记者中心集合。参观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由于很多人没有吃早饭,不少记者都说又渴又饿,外国记者中心和国防部的公共事务官员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参观中间甚至连一瓶矿泉水都未能提供,就更别说什么免费的午餐了。
不久前,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77家电视台因播出“有偿新闻”遭政府调查的消息,这些报道给中国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跟中国一样,美国有偿新闻至少在电视行业泛滥成灾。但经过《环球时报》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消息最初是由美联社在8月16日报出来的。报道称,一个名为“媒体与民主中心”的非政府组织在今年4月发表了《虚假电视新闻:泛滥成灾且未被发现》的调查报告。(chinesenewsnet.com)
报告说,10个月内,至少有77家美国电视台以新闻形式播放宣传广告,这些“视频新闻”通常由公关公司制作,目的是为了增强广告可信度。它包含一个或多个故事,其中“记者”由有偿演员扮演,但没有一家电视台在播出时告诉观众,这些并非真实的新闻,而是实际上的宣传广告。(chinesenewsnet.com)
此事震怒了电视行业的政府主管机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该委员会8月15日表示,已向这77家涉嫌违规的美国电视节目播出机构发出通知,要求它们配合调查,在60天内主动提供它们与“视频新闻”制作者之间签订的协议,包括电视台是否曾收取“报酬”等。(chinesenewsnet.com)
美联社还说,一旦联邦通讯委员会认定这些电视台违规,可能会处以罚款或吊销其经营执照。美联社的英文原文使用的是“虚假新闻(Fake News)”这个单词,但很多中国媒体在报道美联社的这则新闻时,普遍将其翻译成“有偿新闻”。(chinesenewsnet.com)
《虚假电视新闻:泛滥成灾且未被发现》报告的作者迪亚娜·法塞塔也表示,这77家电视台并未收取公关公司的费用,这些电视台之所以乐于采用公关公司提供的免费新闻,其动机并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人手不足,但每天的播出时段需要很多东西来填满,使用公关公司提供的稿件其实是无奈之举。(chinesenewsnet.com)
去年揭露出来的问题表明,布什政府的一些部门就采用这种方式向媒体提供它们自己制作的“新闻”。不过,这些“虚假新闻”和中国语境下的“有偿新闻”完全是两个概念。(chinesenewsnet.com)
那么,美国媒体是如何遏止有偿新闻的呢?据记者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对于广告和新闻分得很清楚。为此,它们出台了一系列行规,比如严禁记者拉广告,甚至在新闻机构的办公大楼内禁止记者跟广告部工作人员同乘一部电梯。(chinesenewsnet.com)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连一根铅笔也不能从被采访对象手里面拿。”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钟布博士曾经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新闻制作部担任编辑,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七八年前,一位德国足球队教练在比赛结束后向每一位在场的美国记者送了一箱啤酒。(chinesenewsnet.com)
这些啤酒是他专门从德国带来的。德国人很喜欢喝啤酒,如果不收下,等于是当场扇人家一个耳光。一位美国体育记者回到报社就把它们全部倒进了下水道里。(chinesenewsnet.com)
曾在CNN亚特兰大全球总部担任过副制片人的黄天波对记者说,在刚加盟CNN参加新闻伦理培训时,他问过一个问题:面对“糖衣炮弹”,记者们是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把“糖衣吃下去,炮弹吐出来?”比如某公司在某度假胜地邀请记者发布新闻,为获取新闻,记者可能不免现实一些,但采访写作还是该怎么写就怎么写。(chinesenewsnet.com)
讲课老师回答说,那也不行。首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糖衣吃下去,炮弹吐出来”;再者,就算做到了,该记者和所属媒体在同行中就会被看扁。通过朋友帮忙,本报记者搞到了一份CNN员工伦理道德手册。相信这本手册的不少自律规定一定会让中国读者大开眼界:(chinesenewsnet.com)
如果记者要采访一家公司的高层主管,而只有搭乘公司的商务机才能采访到,该记者可以搭乘商务机采访,但必须由CNN来支付记者的交通费用;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必须每年两次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汇报其个人投资活动,讲清楚自己跟哪些公司有投资关系……(chinesenewsnet.com)
这些严格的规定在美国媒体中很普遍。《华盛顿邮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记者说,假如该报记者有直系家属在微软公司上班,这位记者就必须避嫌,不得参与报道任何与微软有关的新闻。他说:“总之,作为记者,我们不想欠任何被采访对象一丁点儿人情!”(chinesenewsnet.com)
美国媒体解决有偿新闻主要靠行业自律。据记者了解,美国新闻界自律的历史很悠久。1911年,华特·威廉斯首先制定了《报人守则》;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颁布了《报业信条》,比较全面地界定了媒体自律若干基本要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媒体自律规范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定。(chinesenewsnet.com)
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如何防止记者陷入利益冲突都有更加详尽和富有操作性的“内部规定”。这些规定千差万别,但大都包括:严禁接受被采访对象的任何好处──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好处;任何记者不得兼职;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在做出个人投资决定时要受到限制等等。(chinesenewsnet.com)
目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赵轶璐曾经在《纽约时报》工作过,2001年到2004年间是该报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正式记者。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时她在采访中,所有差旅费用都由《纽约时报》承担。至于请客吃饭,一定要记者自己掏钱,“单位总是愿意给你报销的”。(chinesenewsnet.com)
如果对方一定要请你吃饭,那么每顿饭不能超过25美元。如果被采访对象要送小礼品,也是25美元的限制。《纽约时报》财经部有110多个记者和编辑,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跟踪的行业和企业。《纽约时报》对这些编辑记者设立了十分严格的“行规”,他们及其亲属都不得购买自己固定跟踪的企业的股票,即使买了其他股票,也不得在短期内出售。(chinesenewsnet.com)
《纽约时报》负责文化新闻报道的编辑告诉记者,纽约百老汇是美国戏剧演出的中心,每年都有数百剧目在这里上演,报社有一条规定,记者一律不准接受免费票。如果要看戏,可以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报社出钱购买座位最好的票。(chinesenewsnet.com)
赵轶璐对记者说,在美国新闻界,一旦记者被人发现搞有偿新闻,是要丢饭碗的,而且今后永远没法在媒体圈子里混了,所以大家都不敢做。她说:“反正(采访有关费用)又不是从个人的腰包出,何必要用别人的呢?”本报记者驻美以来,对美国人对记者那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态度感受颇深。(chinesenewsnet.com)
有一次,记者参加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组织的参观五角大楼的活动。当天上午一大早,记者们就来到外国记者中心集合。参观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由于很多人没有吃早饭,不少记者都说又渴又饿,外国记者中心和国防部的公共事务官员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参观中间甚至连一瓶矿泉水都未能提供,就更别说什么免费的午餐了。
后来有记者说,外国记者中心安排这次参观唯一的花费,就是从租车公司租大巴的钱。相对于中国有关单位接待外国记者的热情,美国人真是“抠门”得可以。本报记者曾经采访过杜邦公司,当时也是连一杯水都没有喝上。后来杜邦不粘锅事件爆发后,记者写了多篇针对杜邦公司的批评报道,在国内影响很大。(chinesenewsnet.com)
杜邦公司公关部门后来邀请记者赴杜邦总部,记者以为杜邦的这次接待会热情一些。没有想到,除了听杜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立得正面阐述不粘锅如何如何无毒之外,杜邦的接待还是一如既往,唯一的不同是记者终于喝到了杜邦的一杯水。
*****************************************************************************
北京于小星信息咨询部提供以下签约服务:
受托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提供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参谋、磋商、评议、会诊或顾问投资行为的可行性;大型会议文档及档案整理;科技成果密级评价;受托为外地客户在北京筹办大型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和相关推广工作。受托在北京代办各项合法事宜。
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14-7-001    邮政编码/PC:100026   电话/Tel:13801068992                电子信箱/E-mail:bjyuxxzxb@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