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玄山人修道记 唏嘘之音6-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9:55
小毛虫也可羽化成彩蝶——《神悟希声》之六2009-08-08 21:57所谓的仙家,其实也不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无所不能。说穿了,无非就是因为机缘使他们知道了那种修真的“道”,而且他们会死死地相信那种“道”,坚持着用那种常被别人讥笑的“道”,去盗来本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种“丹药”,以不中断自己这一生命体的继续成长,进而再成长为远不同于原来的生命形式的更高级的存在。
这种一般不被世人了解的人类的再成长和形态的变迁,其实只要想想彩蝶的生命史就不难悟出。
一条丑陋的小毛虫,不会飞,也不会跳,只能匍匐着爬,去觅食适合自己的食物。然而,只要它摄取到了自己必须的营养,它就可渐渐长大,变成蛹,再在不动不食的闭关中内化,羽化成美丽的彩蝶,而得以在绿茵和花丛上,在蓝天和白云下悠然地飞翔。
只会爬的小毛虫,不用去幻想飞翔,不用去占卜未来,不用去装饰自己,它只需自然地活着,它就会拥有本来就属于它的美好美丽的未来。
如果只会爬的小毛虫,幻想借用树叶和羽毛去飞翔,它就可能会在空中坠落,也可能会被飘落到急流中、鸟嘴下,因此而失去那本来应有的未来。
如果只会爬的小毛虫,它要让自己变得富有、靓丽、显耀,那它就得去猎取阻滞自己迁变的重物,那它就得去剪除本可迁变为翅膀的肌表,那它就得去放弃无知无识的蛹变和内化。于是,它就可能迷恋负重,成为坠地而亡的蝜蝂;它就可能自显色食之诱,成为蝼蚁的玩物美餐;它就可能身价倍升,成为珍贵的虫草标本……
无知的小毛虫没有想得那么多,它只是作为小毛虫而爬着,因此,天空中会有那么多的彩蝶在飞舞。然而,自称开化了的人们,却想让自己更富有、更靓丽、更显耀,因此,他们在无意识中,失去了“蛹变”,失去了羽化,至死也不能完成本应该有的生命形式的迁变,而被古真人形象地称为:“倮虫”……
当小毛虫看到飞旋而过的彩蝶时,那种悠然、那种美丽、那种速度,它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说,那只能是神才具有。当倮虫看到羽化了的人时,那种超然、那种光华、那种神妙,他会用最符合自己的理念去说,那是佛、是神、是飞碟、是外星人……
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说:那个,本来应该是自己的未来。
然而,实实在在地,羽化成的彩蝶还是昆虫,只不过它已不再是小毛虫,它可以在空中随意飞翔,它可以去小毛虫想去而去不了的地方,甚至它可以去的地方,小毛虫连想也想不到。
同样,也是实实在在地,羽化了的人还是人,只不过他们已不再是倮虫,他们先是去了山里,然后再去了倮虫不能去的地方。因此倮虫也会把他们称为山里人,简称山人,后来就合称为“仙”。因为只有经历了羽化,才能周历人的生命历程,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仙”也常被倮虫称为“真人”、“仙真”;又因为仙一般是称呼他的倮虫的前辈,因此,倮虫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迷信而有意避开“仙”字,有时也改称“仙真”为“先真”的。
其实,仙就是羽化了的人,是高级形态的人。像倮虫一样,他们也有不同的性情、不同的仙格、不同的能力。有时还会显得幼稚、冲动,甚至还会有后悔。
…… ……
正如上所述,当自己经受不起众仙的目光,站了起来之后,自己就开始后悔。因为自己确实把握不住,在现时那里的那种环境下,自己能否经受得住?再说,谁真会愿意再去作一次倮虫,再经历一生的颠簸,就像让飞翔惯了的彩蝶,再去当只会爬的小毛虫,再去受那匍匐之苦……
但现在自己能后悔吗?如果现在对众仙说,自己不想下去了,那众仙会怎样看自己,自己以后又有何脸目在仙界立足?再说,自己也确实有过再求砥砺、有过再去引领仍轮回在那里的昔时旧识的念头。
看来,这次要下去已成了抛出的球,只有经过机遇的传送,和自己适时的承接,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中。
因此,虽心怀忐忑,却还得为自己能否再从那里解脱而思忖。
如何在自己的潜意识里留下结点,应留下怎样的结点,才能顺应那里的世事变迁,引导自己避开诱惑,走出迷津,悟彻前缘,并能履蹈使命,逞愿而归。几日里的思索,虽竭尽功力和积修,感到的还是一片茫然和惛惚。
正在犹疑徘徊、不知所从的时候,还是师尊给自己带来了庇荫和信心。
当师尊感知了倮仙聚会和自己承头之事后,虽仍责怪我们是“凡心未净”,是“倮虫情结”,但还是亲赴赤县神州,仔细审察了那里的新境况及变化趋势,还特意为我择选了将去的新家,亲制了随心的锦囊……
其实,在两千五百年前,师尊就曾亲自化身赤县,亲体倮虫性情,以守藏史身份,检阅过关于倮虫的几乎所有的典籍文献,为倮虫量身定制了可行的迁变程式。并身教言传于文子、庚桑楚等。其间,还曾接受过孔丘的几次拜见,并对之进行了劝引,同时还发觉其知见有特色但却易被后世歪用,而成为封建陋俗之根源,成为缠缚倮虫之缰锁,为此还暗嘱过弟子,当适时给以剖裁削消……
后来,师尊见俗缘将尽,一边嘱托文、庚,集日常教谕与心法以传世,因之后世修真者方能有《通玄》和《洞灵》两真经可借以参悟。一边又急骑青牛西游,欲去完成两项切关倮虫羽化升迁的济度……
当桌面留有凹痕——《神悟希声》之七2009-08-15 14:19虽说倮虫类似于小毛虫,也有蛹变和羽化这样的生命进程。但在地球这一蓝色星球上的生灵界,倮虫的进化远高于小毛虫,故倮虫的羽化过程,也远非小毛虫的羽化过程可比拟,羽化后的神奇奥妙也决非羽化前的倮虫可猜度。
特别是倮虫完全不同于小毛虫的是,其基因的传承是在羽化前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倮虫不用经历羽化,其基因也可代代相传。
正是这个原因,使倮虫失去了对羽化的依赖,使羽化失去了基因传承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而当从发散基因的行为中,不断地得到原为鼓励生命体传承基因,或者说是由于成功保证了生命体传承基因而被定格化了的那种愉悦刺激之后,倮虫甚至还忘了那种能获取愉悦刺激的行为的生物学意义,而只是把它当作是可销魂的取乐行为。
倮虫的这种忘本,导致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不是为了传承基因,而从那种发散基因的能耗行为中得到补偿性的愉悦;而是为了获取可销魂的愉悦,而由那种取乐行为促成基因发散。
虽然,从表面上看,如上的本末倒置也可实现基因发散和传承。但实质上它已使倮虫的灵性进化受到了阻滞。
由于那种实际上达成了基因发散的行为,原先并不是以发散优良基因为目标的,因此作为上一代的倮虫,一般就不会特意为发散基因作资质和灵性的良好准备,这样,全息投射给子体的资质和灵性就很难得到先天性的优化。而且由于作为上一代的倮虫,常是在恣意嬉乐的心态和场景下完成基因发散的,其间常还伴有激奋的情色欲,甚至还特意使用了激发情色欲的酒、药等刺激物,这样,自然就很难化生出清纯和富含灵性的基因,其生育的新生命体在资质和灵性上,即使不发生异变,也很难超越或者达到父辈的层次。特别是当上一代倮虫淫荡无度,那种化生基因的先天能量物质——元精,被大量超支,身心为应付那种超限的开支不得不融化髓骨且仍供不应求时,谁能保证,那种化生出的基因会是完整的。而一旦如上述的基因传承成为倮虫传代的模式之后,自然地,那种传承的基因的素质和灵性,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退化,出现一代强如一代的恶化,也就不会再只是一种危言耸听的预言了……
人类界至今仍在不息地争论,智慧和心性是先天为主还是后天为主的。主张先天为主的,常把子代的发展寄托于难以把握的命运,而自居优化子代的无关或无奈者行列;主张后天为主的,则常忽视子代的天性,过分甚至盲目地扩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功能,但常常是因违背了子代的天性而导致出现更不如意的境况。
确实,若把智慧和心性归属于先天,而由于先天是难以改变的,这就意味着对教育万能论的否定,这自然是教育界,特别是那些希望借助大面积的培训某方面技能而获利的机构和人士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有了智慧和心性并不那么如意的子代的人士,所不乐意认同的。
然而,事实就是那样的无情,一种性情若是来源于先天,植根于基因,它就会显现一种强执的态势,顺其发展,则事半功倍,自然而然;若有外力试图对之进行改易,则往往是劳而少功,甚至是劳而无功。这好像是已留有凹痕的桌面,如果在其上面倒上水,水就会自然地沿着凹痕顺流。
当然,你也可以不让水沿着原有的凹痕顺流,比如,你坚守着不让人往桌面倒水。
因此,若是承继的性情并不特别清雅和坚强,容易受不良信息和事物诱惑,那么,规避不良信息和事物,不失为维系清纯的可行方法。对这一点,就是太上也曾言:“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罪莫大于可欲”。故当人们普遍处在易受情色奢欲诱惑,且诱惑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的情景下,确立“凡有利于抑止情色奢欲的为善,凡易诱发强化情色奢欲的为恶”这样的观念,尽量截断形形式式可扰乱心性、诱煽恶欲的各类渠道,实属必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的做法,在实行时,是相当被动的。它还常是防不胜防的。一张正在频繁使用着的桌子,谁又能确保它的桌面永远不被倒上水?而一旦它被倒上了水,水顺其凹痕流动,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然,它是由未曾磨平的凹痕这一先天的属性确定了的。因此,倘若易受诱惑成为了先天的性情,自然最完备的防范也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对此,如果想想那些曾经竭尽自律的节欲清廉者,最后仍经受不住名利财色的诱惑而丧身失节的事例,应该感觉得到,相对于天性而言,纪律、礼律、禁律、戒律、自律等等的脆弱。
那么,人类能否通过适宜的方法和路径去改易、优化先天的性情,使诸如节欲清廉、崇善精进的行为不是出于他律和自律,而是出于自然呢?
父代的后天就是子代的先天——《神悟希声》之八2009-08-22 14:16桌面上有了凹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已具有一种定势。水若倒在这种桌面上,必然会沿着桌面上已有的凹痕顺流。若使水不沿已有的凹痕顺流,除了不往桌面倒水这一禁绝式的方法之外,虽然还另有可行的方法:如把已有的凹痕磨平,或再刻划出一条更深而且适切的可引水的凹痕。但显然的是,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桌面进行物形的改变。它不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桌子的主人还必须是乐意的。
人类的先天性情,常表现为强执的倾向,顺其而行才是最自然的。但人类是相当进化了的生灵,其主观能动性也是很强劲的。特别是当这种主观能动性在某种强烈的需要感和价值取向的促动下,也是可以逆着自己的先天性情而行的,尽管这种逆水行舟式的行为会显得很别扭,很不自然,有时甚至完全是装作的。但其行为的外相及效果仍可显得天衣无缝似的。对此,可用以下的事实来印证:如纵观许多腐化堕落者,容易发现他们原先也往往有着一种无可挑剔的强韧的奋发和奉献精神,而他们的腐化堕落,则常是开始于他们自认为已大功告成,已再无必须先压抑自己的天性的需要感,已再无必须先束缚自己的价值取向,已再无善恶有报的信仰之时。
其实,可以根据如上的事实,去寻找后天的防范腐化堕落和化解不良性情的可行路子。比如,若能找到一种可使人终生持有的可维系奋发和奉献精神的需要感或价值取向,找到一种可使人终生坚信善恶有报、报可在即的淳朴的信仰,就可促使人们乐意并主动地去消磨先天留给自己的不良性情的凹痕,就可促使人们乐意并主动地去刻划真正有利于自身及其后代子孙的优良性情的新凹痕。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以上的这种消磨和刻划仍是被动的,免强的,很不彻底的,吃力费劲的,因为它毕竟是针对人的先天性情的后天努力。
那么,有否可直接改善先天的性情和资质,使奋发和奉献,使坚毅和灵慧成为先天的自然本性的路子呢?
应该说,这种路子是存在的。只不过,贯行这种路子,却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一般来说,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天性,对自己不完善的天性,自己能采取的只能是弥补和防范。但自己却可以通过坚毅的积修,拦阻那种不完善的天性的传承,并把自己通过后天谨慎修持获取的优良品性传承给子代。
可以明确指出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性情的先天传承,其实就决定于构建新基因时,父代具有的智慧和性情在新基因上的全息投射。因此,子代承接的先天智慧和性情,会融合有父代通过涵养和积修开启的智慧和获得的性情。而且父代在孕育子代前的行止身事、视听情思,也均会在隐含子代灵性的基因编码上留下先天的印记。
以上的论述,前人可能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过,但它不但已经过了无数的束身自修者的实证,而且也是现今任何人都可以去亲证并可以亲见的事实。因此,它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种不容置疑性,不仅仅来自于可以去实证,它还基于一条定律,一条智慧和性情传承的定律:
父代的后天就是子代的先天!
前面曾论及,可以消磨先天留给自己的不良性情的凹痕,可以刻划优良性情的新凹痕。只不过这种消磨和刻划仍是被动的,免强的,很不彻底的,吃力费劲的。但根据智慧和性情传承定律,如果父代通过坚毅的修持,在孕育子代前,尽最大的后天努力,消磨自己的不良性情,铸造自己的优良品行,构建自己的智慧体系,那么,在孕育子代时,就可把通过后天努力优化了的智慧和性情全息投射给子代,成为子代的先天资质。而原来在父代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做到的,在子代身上就成了一种自然的秉赋。于是子代就可站在优化了的先天性情的高台阶上,继续自己更高要求的后天努力,这样,如果再加上父代的始终的正面督导和束身引领,子代就可以轻易实现父代不可能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的优化。这种优化如果再正常地传承到孙代,孙代的智慧和性情,势必有一个更好的起始。
因此,可以乐观地说,只要按照上述路子,即使每一代的进化都不那么显著,到了孙代或者曾孙代,其智慧和性情就可以得到显异的优化。
然而,同样值得忧虑的是,“父代的后天就是子代的先天”这一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劣性的传承和拓张上。也就是一旦父代禁不住诱惑,沾染上恶习,其恶习也立即会全息投射给子代,或通过对子代的感染进而全息投射给孙代,形成子代或孙代的先天劣性。不出三或四代就可以毁掉祖辈建立的福德功业。
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不难找到如下的轮回。一贫寒之士,勤劳养善,刻己荫子;其子励志苦学,百折不挠;其孙聪慧显贵,德被四方;其曾孙子承父业,前谨后懈;其曾孙之子恃强怙宠,败德辱行;其曾孙之孙,放荡驰纵,坑家败业;其曾孙之曾孙疏庸愚钝,破家鬻子……
可见,智慧和心性并不决定于宗族和血统,而是可随同上辈的德行修持变易并定型为子代的先天禀赋的。它改善不难但恶化亦快,四代可质变,七代可轮回。它所依据的就是万世不易的智慧和性情传承定律:父代的后天就是子代的先天!
“天网在,疏不失,不知常,妄作凶。谓果报,促人省,命在我,不在天。”(《道德三字文》)
智慧和性情传承定律确像散布于基因传承这一领地上空的天网,它自古至今,虽被我们视而不见,但确是不失不漏,让善者得善报,恶者食恶果,并让这种善报和恶果,很切实地体现于子孙的资质上,表现在子孙的智与痴上。
因此,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彰显这种善报和恶果,不是迷信,不是宿命论,而是挑明事实、敲响警钟,而是最明确地提醒大家:能实施和改变这种果报的,不是神、不是佛,亦不是天,而完全是自己的修持!
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健全慧悟!
然而,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应该明白,子孙的一些缺失,也可能是出于无奈。一定要等子孙自己去克服先天的缺失,有时真的会很难很难。但这些由子孙很难很难克服的缺失,在孕育他们之前,就由父辈去关注,去防范,去克服,也许就会容易得多,甚至就是那一下子的坚持和防护。真的,有时上辈只要那么一点点的克制,一点点的努力,就比留给子孙万金万银要好得多!
“留给子孙金,留给子孙银,不如留给子孙好智慧和好性情!”这句留在自己心房空隙处的锦囊里的,来自智慧之巅的忠告及其实践,确确实实,已让自己感受到无限的欣慰。现在,把它公示在这里,希望它能伴随智慧和性情传承定律,得到普传,成为更多的人们的共识。届时,我们将不难看到在基因优化、道德重建、人性趋善的地平线上,升起新的曙光……
来似无踪去已留影的潜能——《神悟希声》之九2009-08-29 22:47由于未能清晰地感悟智慧和性情传承定律,很久以来,在传宗接代上,人们关注的往往仅是能否传续家族香火。尽管也曾有上辈的施仁布德和砥身砺行,可福报子孙之说,但一般也只是被视为浮泛的劝善说教,而没能形成可震撼人的理念,促成人们自觉地抵御诱惑和行善积修,进而维系智慧和性情不间断的优化。故致使在智慧和性情的传承上,可说是近万年来,都摆脱不了那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式的交叉轮回,得不到整体意义上的进化。
如上之说,可能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如,常见有人会以现时的科学科技的发展状况等来印证人类的进步程度。而且,还常常以此沾沾自喜,迷执外像,自闭智慧于方技,自陷心灵于迷津。
其实,不管现时的科学科技发展如何前卫,而且还可继续取得更加耀目的成果,但它们都只是早已进化而成的人类大脑,在运用最浅显的功能作的滴水之功,经过反复的累积而显示出来的结果。它就像持续的滴水,可使顽石穿洞,但实际上每一滴水的动力仍是很小一样。而事实上的人类大脑,早已不是这种滴水,而是大海。可以说,现在的那些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只不过是人们用新拣得的石块投向这个大海之后溅起的水花,或者说,现在的那些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只不过是人们有了某种新关注后,运用已有的还在用的大脑功能得到的“器”及其“用”。因此,它们不值得人们自夸,甚至人们还必须重新检讨这种新关注是否必要,是否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真正有好处!
前面,曾有比喻:“如果只会爬的小毛虫,幻想借用树叶和羽毛去飞翔,它就可能会在空中坠落,也可能会被飘落到急流中、鸟嘴下,因此而失去那本来应有的未来。”同样,人类如果也只想借用“树叶”和“羽毛”这些外在的“器”,即使不引致危险,也永远到不了可以自由生活的第二个星球。人类应该认识到,“树叶”和“羽毛”,永远成不了自己身上长成的翅膀。而只有让自己真正长出“翅膀”来,才可让自己在“太空”中自由“飞翔”。
因此,人类正确的发展朝向,应是淡化对“树叶”和“羽毛”这些外在的“器”的思求,应是强化对自身应该具有的“翅膀”生长的促成。也就是说,人类若想谋求健康的发展,若想使自己在大自然中更加自由,就应该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修炼,就应该更关注自身的明心和见性,就应该更关注自身和子孙的智慧开启和性情优化……
然而,对这些本应该最值得关注的,大多数人们对之的却是不屑一顾。 现代的人们确实是认识和了解了很多东西,但遗憾的是对自己却很不了解。甚至还对自己的前人对人类的了解也视而不见、见而不信。甚至还忘了如何去使用由自己的先祖进化出来的众多能力。以至科学家们也不得不宣称:现在一般的人只运用了他的能力的4%,即现在一般的人还有96%的能力还沉睡在那里,成为了所谓的潜能。
不“迷信”的人应该相信科学,有“迷信”的人应该尊重科学。而“迷信”和科学都曾表述过的具有契合点的未知,更值得人们共同去关注,因为它们,很可能就是真实的存在,在不同的方位留下的不同迹象,当把这些不同的迹象综合起来去判断时,也许那未知的真实就可清晰地展现。因此,当科学家们也认定那种超能力的生理痕迹存在的时候,当科学家们也认定现代人类还有96%的潜能的时候,人们是不是应该顺势去探寻:那是从何而来的潜能?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先祖没有的能力,如果后人有了,那是进化。而先祖有了的能力,如果后人没有了,或者说显示不出来了,而且还多达96%,那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类已经大退化了呢?
如果套用生物学里的“用进废退”的说法,那96%被闲置了的能力,一定是先祖们通过用而得来的能力,一定是先祖们使用过的能力,因此,它已意味着我们的先祖的能力是我们现在的能力的二十多倍,意味着我们的先祖确实曾具有超强的能力。那么,我们在神话里看到的许多奇事异能,是不是说得就是我们先祖的这些超强的能力呢?是不是那曾被视为迷信的诸如“六通”之类的能力,也在我们先祖的这些超强的能力之中呢?
现在,虽然这些先祖具有的占96%的超强能力在我们身上退隐了,甚至我们也不知它们是如何来的,但既然还能判断它们的存在,就说明它们的“影子”还在,其痕迹还在。
人们可能会说,科学家们的这种判断一定是对的吗?如果科学家们也搞错了呢?
其实,对这样的问题,可取的态度还应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信其有”,若错了,也只是多了点“迷信”,害处其实并不大;但“信其无”,若错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真的,如果那种“96%的潜能”之说并不虚幻,而我们却对之置若罔闻,那我们岂不像“自身有宝不识宝”的愚痴吗?
而如果真的那种“96%的潜能”之说并不虚幻,我们是否也可想一想,如果把它们开启出五分之一,情景会如何?如果把它们开启出二分之一,情景会如何?如果把它们开启出五分之四,情景又会如何?而如果这些都是可去做的话,那么岂不是很明显,开启那隐退了的占96%的潜能,不就是修“仙”之路吗?
因此,如果科学家们不是在说谎的话,如果人类确实有96%的潜能存在的话,那么,人类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是否更应该是:重新去探寻曾经进化了那占96%的潜能的路,重新去探寻可唤醒那沉睡着的占96%的潜能的路呢?
修真者以身心运化为实验——《神悟希声》之十2009-09-05 17:47科学是求真的;是求真的,都应该是科学的。
修道或修仙,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修真”。如果能找出称其为“修真”,并非为空穴来风的实据,如果能判定其修的确实是“真”的,那么,就应该堂而皇之地把它称为是科学的。
这在以前,似乎是荒唐的。然而,当科学家也认为人类的能力有96%是潜能之后,当通过修道或修仙的修真之理和修真之法,可找到关于“潜能”的诸多问题的合理答案之后,我们不但可以说,修道或修仙是科学的。而且,还可以说,修道或修仙早已不只是停留在求的层次的科学,而是迈入“修”的层次,且可实证效果的科学,它是名副其实的“修真”!
但由于人类的潜能确实是处于“潜”之中,它是凭仪器难以检测的,它是凭思辨不能认定的。它像太空中射过的强光,虽然存在,但由于没有介质的折射,故仍改变不了漆黑的状貌。因为人类失去了让潜能呈现的凭借物,即便具有最好的视力,最先进的观察仪器,看到的也只能是一片漆黑。因而,科学界才会对潜能难有更深入的认知,甚至因为“看不到”,还怀疑它的存在。
而修真者却不同,因为他们所致力的正是重新创设可折射光线的介质,让光线,哪怕是微弱的光线,自然地呈现光亮。
可以说,正是修真者如上的这种完全不同于科学界的认知和实践方式,常使他们发现了观察仪器看不到的,科学实验证实不了的存在。
如上说法,特别是在对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修炼上,更是千真万确。
因为,修真者,实际上就是以自己的身心为仪器,以自己的身心运化为实验,以自己的体感和潜能呈现为印证来得到可超越现代科学的认识的。因此,对修真者而言,其修持,不用任何外物佐证,不用任何权威肯定,不用任何炫耀张扬。一切依随我身,一切运握我心。得不到的本应得不到,得到的在自然中得到,毫无造作的需要,却有本朴的彻悟。自励自明,自验自证。自自然然,真真切切。因而能渐消积垢,复明心性,返朴归真,再显潜能。
可见,修真,不但修的是“真”,而且还能得“真”。因此,如果有人硬要以“科学”或“迷信”给“修真”作界定,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其实,修真者并不企求有一个科学的名分。因为科学的含意有时会显得过于笼统虚飘,机械拘俗。譬如,它的那宽松到只求自圆其说的底线,甚至根本界定不出虚实真伪。而它要求的“可重复验证”,又机械到根本不顾客观世界瞬息万变的具体情况。而这两者,刚好是修真者,在修真路途中必须警防和权通的。
对于修真者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斗柄早已指向自己的修持,外界的名利地位,对他们早是毫无意义。因此,任何巧辞美说,若不能对他们自身的修持起正面的引导促进作用,均无异于附赘悬疣。修真者更不会去附庸风雅,因为对常人而言可赢取世俗名利的著书立说之类,对他们而言,只是对修持时间的占用。虽然修真者也有写诗作文的,但那些一般都还是不得已之作或自然之作,它们要么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释疑;要么是为了规过劝善、激浊扬清;要么是体悟实感、任真自得的自然表露。而且,修真者在作这些诗文时,还常是:能不写的就不写,能简单的就简单。因为这样就可以少耗精神,少占修真的时间。
修真者还喜欢以诗代文。这样做实非自矜,因为通过持续的修持,修真者的灵觉必得长进,这样,就可在静修中兼得诗句,能达意又可省精神,一举两得。
总之,修真者可能会为修真中必须完成的积功立德而去著述,但决不会为世俗名利而写作。因而,修真者在行文中才能始终无拘无碍,永不离“真”,而使其诗文,富有真知灼见,常显清逸神韵。
修真者写诗作文,因为以真为准绳,故丝毫不用为自圆其说留余地。特别是在记叙修真中的方法、感悟、和境界等时,甚至还不用再顾及是否“真”,因为届时已完全是记“实”,是为动作、技法、体悟、身境和心境等去寻找适宜的文字表述。
如果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释疑,修真者还会根据接受对象的境界和可能的因果,考虑必要的设象暗喻和恰当的表述方式。应该说,这时,是最费修真者精神的,但修真者仍会尽力而为,去寻求较好的教化效果,这也是修真者必须完成的功课。
不管如何,修真者表述的,都不会脱离“实”,其文字表述的力求真实性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修真者的身心实感,是通过修持得到的,是修真者的生理、心理、年龄、经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如修真者记叙的一些修持的成功经验和功法,在机械的模仿者身上就可能得不到实效,因为模仿者可能不完全具有原修持者具有的那种条件和相关因缘。
因此,修真者是真的,其表述是真的,但应用到机械的模仿者身上,显示出来的就不一定是“真”的。这就是修真的不可机械重复性。它曾使无数修持者始终得不到“真”,它也曾促使许多人怀疑和不相信“修真”。
其实,修真有成并不假,修真有路也不错,但每个修真有成者所走的路事实上都不会相同。这正象站在不同方位上的登峰者,必须按自己所在的方位,根据自己的毅力、体力、技巧才能选择和走好最适宜自己的路。
因此,修真不可能象科学实验那样可重复,修真者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完全适宜自己的修真之路。一个修真有成者,更需要的还是自己的灵悟和融通。当然,修真者一般也不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心智和探求完成自己的升迁,而是必须通过借鉴先真的实践,通过借鉴先真的觉悟,来启迪自己的智慧,引发自己的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