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研究之Craigslist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47:04
社区研究之Craigslist的启示
固若GinTonic 发表于 2006-8-24 6:37:00
Craigslist搞了近11年,红火到了中国。麦田将它红火的原因归为“后院文化”被keso驳了一下,keso把原因归结为“时间”,我觉得有点意思,但是依然有点含糊其词。记得在看了麦田的文章后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Craigslist是否可能从04年开始,就做到今天的规模?为什么?麦田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需要积累。但比照My Space社区,就从03年底开始,到05年爆发至今,积累的时间只有1年,和Craigslist长达8年的积累时间完全不同。虽然两者社区类型不同,但我一直认为社区本质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因此心里有了疑惑。经过几天的思考,把个人的一些想法在这里讨论一下,也顺便参与麦田和keso的话题,探讨一下分类信息网站的社区化可能性。
1、社区初衷很关键
Craigslist起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去做什么分类信息网站,他只是通过邮件列表软件通知朋友们近期将要在城里发生的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可以看到,Craig在那时候不仅知道这些信息是谁提供给他的,也知道他又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了谁。我们可以想象,当Craig的某个朋友参加了他推荐的一个画展,回来后向他表示了对那个画展的观感,Craig又会抽空向那个开画展的画家朋友反应这些意见,甚至因此那两个本不相识的画家和观众最后成了朋友,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以Craig为中心的社区雏形。
而我们目前的这些分类信息网站呢?既不知道是谁来发布信息,也不知道是谁来获取信息。网站只是信息的交互工具而不是人的交互平台,其结果就是麦田说的“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和keso说的“压根不值得泡”——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形不成人际交往。
2、核心人物很关键
Craig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以个人的声誉做担保来充当信息中心,不但信息的接受者信任他,信息的发布者也信任他。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老六的一篇Blog“吃货”提到的陈晓卿老师,陈老师在吃这个概念上就做到了核心人物,可以想象如果那些饭店的经营者也处心积虑结识了陈老师(可能现实就是这样),陈老师就可能做个Chenslist,专门发布美食信息兼带组织饭局,一群象老六这样的吃货通过陈老师结识了一群饭店老板,共同吃喝共同提高。甚至以陈老师为信息中心搞出一个关于吃的网络社区,进而成为北京同城乃至全国的吃喝社区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陈老师和Craig一样有志于此。到那时候一个广州老饕来到上海,走进一家馆子,告诉老板是北京的陈晓卿介绍来的,那场面是不是有点象武松在十字坡认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当然,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这个核心人物身边会出现一些副核心,分担掉部分责任和义务,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由于他们的起点和模式都来自于那个核心人物,所以精神领袖还是那个人。这种情况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圈子里随处可见,中国特色的组织团队中也基本以这种模式为主。不过,中国的分类信息网站没有以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例子,倒是豆瓣似乎有点这个味道。
3、由小到大的稳步发展很关键
Craig从95年开始做邮件列表,到后来做网站,势力范围在5年内一直收缩在旧金山湾区的几个周边城市,是他无力扩张吗?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造成他无力扩张的肯定不是钱的原因,以网站稳定的流量和收入而言,取得风险投资进行全国性扩张完全有可能。但Craig没有这么做,因为他的初衷不是做分类信息而是做社区,以他个人的能力辐射范围是无法在湾区以外的城市做出同等质量的同城社区来的,因为他不在那里生活,那里也没有他和用户都可以信任的核心人物作为发展的基点,于是他只能慢慢扩张。我猜测在他的早期扩张过程中是以他个人为核心找到一个副核心就发展一块区域,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
正是这种发展方法使Craigslist在很长时间里没有爆发式增长,但也因此这个社区很厚实很值得信任。这大概就是keso所说的“时间”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Craig又从来没有固步自封,他一直是很注重扩张发展的,只是他的扩张发展不仅仅建立在用户需求上,还建立在衡量判断自身辐射能力的前提下,搞不定的地方即使有需求也暂时不做。这和中国分类信息网站的圈地占坑模式的思路完全相左。
以上3点是对Craigslist这个个案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思路的归纳,并不意味着每个社区或者分类网站都必须沿着同样的道路花上5年10年功夫再来一次,可以说Craigslist是个独一无二的特例,去模仿它复制它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但Craigslist这个案例还是有分析的价值,起码在分析过程中我个人得出了一点猜测和两点推论:
猜测:05年之后Craig自己并不一定喜欢或者说赞同这个网站的实际发展方法,因为这和他的初衷明显相违,是网站多年积累的厚实的基础使目前的发展成为可能,就象围棋里的厚势。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05年之后的爆发式发展也在消耗甚至透支原有的积累,使它作为社区的价值在逐渐减弱,今后的2年也许是Craigslist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分水岭。
推论1:分类网站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社区做基点,那也只能按照麦田所说的火车站模式发展了,就做一锤子买卖,就是流量为王,砸进钱去收购同类网站。但面临的竞争威胁是如果某厚实的成型社区利用用户黏度来搞分类信息,其发展潜力将远远超过纯粹的分类信息网站。也就是说分类信息网站要做社区很难,但社区要做分类信息很容易。
推论2:社区类项目不用太早考虑盈利模式问题,保持小团队小成本稳步发展,关注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扎实做好黏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以赚钱为目标真正服务好用户的社区盈利是必然结果。“互联网泡沫危机中,95%以上的同类网站纷纷倒闭。而让别人不解的是,一直不以赚钱为目标的我们,却从1999年开始一直保持盈利。”网站如此受欢迎,连Newmark自己也感到吃惊。QQ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说句玩笑话,如果真想克隆Craigslist模式做分类信息,我觉得keso可以。以我目前的Blog状况而言,只要文章被keso的网摘收录,点击量就成百上千的往上走,如果keso没有收录我的文章,浏览量可以说相当低。而从另一面来看,我也是众多keso网摘订阅者中的一员,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如果不是被keso收录的话我没有机会和方法去读到。可以说在www业里,keso有点Craig的核心味道,很多人通过keso形成交互。假如keso以北京同城的IT业界活动预告为起点搞个kesoslist,未来扩张到上海,扩张到电脑软硬件的分类信息,进而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分类信息网站是完全可能的,客齐集们可要留心keso了。
阅读全文(1427) |回复(20) |引用通告(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