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下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1:38
公众安全感下降,农村应成为关注重点 中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供稿 2009-11-13 (www.ftchinese.com)

此文是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中国公共服务调查结果之一。

社会治安安全感是公众公共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11月12日于上海发布的《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中关于社会治安安全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来城乡居民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起伏不定,农村居民安全感的波动较为明显,而2009年的安全感综合指数为3.42分,较2008年有所下降; 舆论因素是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首要因素;相对而言,社区安全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公共环境的安全感评价相对较低。

后奥运年公众安全感下降,农村居民安全感波动大

近5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数总体水平的波动较为明显,在2008奥运年达到最高峰,而前奥运年与后奥运年分别出现两个相对低谷(3.31分,3.42分)。进行地区对比可以发现,城镇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一直较为稳定,2009年略有下降,而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却出现较明显的波动,这是造成公众总体安全感波动的主要原因。



 

不同生活空间安全感水平差异较大,社区安全感逐年提升

如果按照活动半径把公众日常生活的空间分为三个圈层:社区为小圈,工作场所为中圈,公共场所为大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公众对中圈的安全感水平评价最高,而大圈最低。这意味着在相对熟悉且治安保障措施相对完善的环境中,民众的安全感较好;但是在相对陌生而不确定因素又较多的公共空间,如果不能感知到充分的保障措施,公众对安全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纵观近三年不同圈层的安全感指数水平,2009年中圈和大圈的分值较2008年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高于2006与2007年,虽然后奥运年与奥运年有一定落差,但总体还是处于向好的趋势,这也是近年来逐步完善警务机制、倡导为民服务理念逐步落到实处的反映。更值得欣慰的是,社区的安全感逐年提高(3.50-3.52-3.58-3.60),说明随着社区配套建设逐步完善为安全感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保障,公众在日常生活小圈中的积极感受得到稳定而明显的提升。



 

舆论影响是影响安全感的催化剂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家的治安安全感呢?调查结果发现,并非只有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犯罪行为才会有不安全感,“经常听周围人讲起犯罪案件”(37.2%)成为最容易引发不安全感的首因。其次,犯罪案件绝对数量的增加(突发性、没有目的的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恶性犯罪越来越多)、预防类措施不够到位(看不见警察和其他巡逻人员)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治安安全感评价不高的现状。

如果要努力提高民众的安全感,首先要从制度层面为老百姓创造一种安全氛围,包括警力配备及防范措施完善等多项工作内容;当然,媒体作为信息源也需要基于责任意识做到公正、透明,不能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对负面事件过度取材或过度渲染,而是应该注重确立正面舆论的影响力。



 

虽然公众对社会治安安全感的评价指数一直在“基本安全”的水平徘徊,但是也可以看到奥运年政府在治安整治方面的全方位努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以此作为标杆持续从制度、落实上不断提升,中国民众的安全感才会成为稳定的安全感。

该项调查结果原文(PDF格式)

技术说明:此次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09年8-9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辽阳灯塔、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3785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其中城镇居民2662名,农村居民1123名。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加权处理,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为±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