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大门一颗璀灿的明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17:59
岑巩县思州石砚市场化道路探析 (岑巩:2009-11-25 16:05:15) 作者:熊诚 陈丹

    在岑巩县新兴大道上,坐落着思州石砚工艺美术厂、星辰石砚等多家石砚专卖店,斧钺天成、荣华富贵、雄鹰展翅、龙凤呈祥……经过工匠巧手打磨,原本不起眼的石料,变成了一件件有“灵魂”的作品,并成为岑巩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思州石砚,在市场中几度沉浮后,再现曙光,如今正聚指成拳、抱团出击,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千年传承

    思州石砚因砚材产于思州治地(今岑巩县)而得名。古名蛮溪砚,誉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名传于汉代。思砚料石源于龙江河浅水之中,呈黛色且细腻如玉,石内藏有金星(硫铁矿),可用于雕琢点缀砚品图案,便于打制砚中绝品,因而经济价值极高。加上思州石砚极易发墨,贮水不干,存墨不腐等特点,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据记载,唐宋时期曾受到苏轼、黄庭坚等名人钟爱,被明朝列为贡品,清朝康熙帝也对思州石砚大加赞赏。清朝末年走出国门,在日本颇受欢迎。1930年,著名的制砚艺人聂宝善的作品荣获贵州省工业实业展览会甲级银制奖章,促进了思州石砚的进一步发展,制砚作坊也纷纷建立起来。特别是料石产区龙江河星石潭一带,几乎家家制砚,在全国名砚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位。

    几起几落

    新中国成立前,传承了几千年的思州石砚伴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石砚生产随之中断,技艺濒临失传。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在他的过问和关怀下,思州石砚生产很快得以恢复。1973年成立了“岑巩县工艺美术厂”,吸纳了技艺精湛的老艺人进厂择徒授艺,组织生产,思州石砚开始再次走出国门,先后出口东南亚等国。1979年1月,国家工业部将“思州石砚”列为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刻砚”的八大名砚中的第五位。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经济效益不佳,厂家没有效益,产业再陷困境。

    品牌之路

    1993年,“贵州省岑巩县思州石砚工艺美术厂”重新成立。但现实不容乐观,全县小作坊形大唱“独角戏”,石砚市场龙蛇混杂,石砚质量也参差不齐。外地客商趁机从岑巩拉走石料,加工“思州石砚”打入市场,给当地石砚发展以沉重打击。

    “一定要走品牌发展之路。”经历近10年摸索后,占据了岑巩思州石砚生产“半壁江山”的思州石砚工艺美术厂厂长张小平认为,实行品牌战略已迫在眉睫。

    2003年4月22日,张小平为自己工厂生产的思州石砚申请注册商标。同时,对石砚进行技术创新,注重观赏性、实用性、把玩性,砚台样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花鸟虫兽图案,注重在材质天然形态与传统工艺之间寻找结合点,赋予其“生命力”,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2005年,张小平成功拿到“思州”牌石砚注册商标。同年,思州石砚的品牌效应就初见端倪,共有6方砚台价格突破万元。由张小平设计制作的“龙珠砚”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接待泰国公主诗琳通的特定礼品。2007年,“思州”石砚注册商标荣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其制作技艺被列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思州石砚荣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最具发展潜力品牌,并为岑巩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催生了全县制砚私人作坊15户,从业人员100余人,年产值200万元以上,每年上缴国家税收近10万元。

    抱团出击

    伴随着思州石砚品牌效应的日益凸显,“游兵散勇”式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去年9月,慕名而来的客商对思州石砚厂一次下了600方“思州石砚”龙凤砚、龙珠砚的订单,这是企业成立以来所接到的最大订单。但只有10多人的思州石砚厂显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于是,思州石砚厂与县内11家石砚厂签订了供货协议,将一半的生产任务交给了这些厂完成。

    当客商满意地把货提走的那一刻,12家石砚厂首次尝到了“聚指成拳”的喜悦。同时,全县思州石砚经营者达成了“抱团出击”共识,联合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

    5月8日,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振兴计划》。该计划将“思州石砚”列为旅游商品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到2011年总投资达600万元,实现40万套规模,预计实现产值13000万元目标。

    8月3日,全县砚台加工人员齐聚一堂,一致通过了“贵州思州石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确定了公司筹建小组成员。思州石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阔步发展,小石头的天地将更宽、更广。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