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59:09
【摘 要】本文论述博客的特点和博客应用于教育中的优势,提出了将博客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概念,研究了这种整合的学习模型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 博客;学习;整合
今天社会教育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新技术在不断地影响着整个公共教育的功能和角色,虽然很多转变的影响不会立刻呈现出来,但是其效应却会在放大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使我们难以招架。就如同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终结了以口头论辩的经院哲学的统治一样,现在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BLOG),以五零条件和共享精神、交流需求为核心,近年来席卷网络世界。国外有很多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采用了Blog工具,包括一些著名的学府,例如哈佛、伯克利,以及达特茅斯等,都采用了一些支持群体功能的Blog工具,应用于教育中的不同层面。笔者也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教学站点,对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博客的特点
博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经过十年的发展,各类人士对其均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加上它本身综合了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形式如个人网站、社区网络、新闻网页、BBS等,因此要严格界定这个“混血儿”,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而且随其逐步发展,形式会越来越多样性。但综合各种对博客定义的版本,其概念都包括以下三个要素: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个性化的众多“帖子”组成;帖子可以按照时间、归档、主题等形式进行分类;内容可以围绕各种主题,而且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由于博客在单纯的技术上、形式上都不能算是新奇的事物,它与个人网站、BBS、门户网站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它的革命性就在于极度的简单而且形式多样,超越了以往各种网络表现形式,实现了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用的“五零条件”。
1. 零技术
在过去,要拥有个人网站,必须拥有很多网络知识,如域名、网页制作、编程等。但是,博客却不需要这些知识,只要懂打字、发邮件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博客网站,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博客的力量也就在于技术的极度简单化,因而对无技术的人而言,在网上拥有一个学习网站再也不是梦想,只要知道建立博客站点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在网上和学生、同事、学者进行交流、对话了。
2. 零成本
现在申请博客站点就如同申请免费邮箱一样,不需要任何经济成本如注册域名,不需租用服务器空间,雇人帮你开发设计。而且许多免费的、简单的、易用的博客软件工具纷纷出现,这些都是推动博客发展的第一动力,因而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注册若干个博客站点。
3. 零机制
共享、自由和开放是博客的核心精神,任何一位博客都可以使自己或者他人的文档进行链接或被链接,不存在版权或者知识产权的问题。正如雷蒙德所说的“Linux定律”:“如果有足够多的眼睛,所有的错误都是浅显的”。这也就是说,这种零机制使博客点燃了思想的烈火,人人都被激励起来,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
4. 零编辑
在博客领域,作者=读者=编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个人感想、自我检查等发布上去,它与传统的写作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真正实现了“零磨损”的开放式写作。因而,戴夫·温纳(David Winer)将博客定义为没有经过编辑的个人声音。
5. 零形式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网站竞相争奇斗艳,不仅表现形式十分灵活且丰富多彩,虽然好看,但往往缺乏核心的实质性的内容,有些华而不实。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博客网站在这一点实现了突破,它提供了自由、灵活的模板,从而免去使用者为各种多样的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可使其内容获得最大的解放。其次,千年以来形成的以文字为主的表达方式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在博客世界里,文字的形式始终是主流,人们不必为图片、动画制作的繁杂而感到烦恼。
二、博客在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首先,博客解决了“沉默多数”的话语权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1974年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随着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异常意见的个人数量的增加,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扶持日益缺乏,产生了一个沉默的螺旋。”[1]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声音是渺小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在BBS上发表一些观点,也可能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受众群体而没有意义。正如马克思说过,“在报刊普遍的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即使有人通过某种方法在报刊上发表了意见,这种意见也不可能引起普遍的反应,因而也就不能说真正的发表了。”所以在学习中,学生碰到困难或者是对教学有异议时,都有可能因不善于表达或者人际沟通而成为沉默的团体。而博客的便捷的互动性和匿名性也使“沉默的多数”不再沉默,因为在网络传播中,“大多数个人”不必再害怕或“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学生都可以在网上组建的自己受众群体(与自己背景相关或者相近),通过产生共鸣而获得教育者的关注以及与教育者的对话权力。
其次,博客构成了“蜂窝 ”式的学习模型。这种模型是以思维结晶的形式一点一滴地积累在一种十分精巧的构架中,并且这种构架随着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晶的积累而不断丰富和扩大,具有极佳的稳固性和扩展性。教师、学生都可以是这个“蜂窝”中的蜂王,通过链接、共享将伙伴、家庭、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学习、生活的博客社区群体,在团体力量的促进下,个体的学习、生活可以被无限扩大,获得最大的关注和发展。此外,也形成了LTL(Learner to learner)的网络学习模式。这同以往由学校或行政部门主推的网站学习模式不同,这种LTL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权威机构以“推”的方式传授知识,以及BBS这种被动的接受来自版主的个性化、随意性引导的模式,形成了人人都是专家,以“拉”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模式,通过博客平台的构建形成对网络学习身份的变革,有效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再次,博客减轻了网络学习的心理负荷。网络信息的无限扩大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荷。美国心理学家威肯斯以资源容量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负荷问题。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组容量有限、性质相似且具有功用性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是从事各种作业活动的基础。随着作业要求的增大,圆满完成作业所需要的资源量也相应增加。当任务难度增加或多个任务产生资源竞争而导致资源短缺时,系统的总绩效将下降。资源容量与资源需求量的差异(或称剩余资源)是心理负荷产生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剩余资源的数量决定了心理负荷的大小。”[2]如果网络资源即剩余资源越多,那么学生的心理负荷也就越大,在网络中完成的作业效果也就越差。因而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在网上泡了一天都一无所获。这就像我们给了学生一部车,但是却没有告诉他们该开往哪里一样,由于他们没有地图,所以总是盲目地开车。而博客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张地图,教师或者其他学者通过建立一些导航图或者一些超链接,为学生提供其想要的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从而达到降低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的心理负荷。
最后,博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由美国20世纪国家培训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完全是不同的,通过传统的讲授式,学生只能掌握知识的5%左右,通过视听结合掌握的有20%左右,而通过讨论、实践练习,知识的掌握可以达到50%~75%。通过博客网站,学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感受、体会、经验记载下来并形成讨论,就产生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网志就成了学生不断反思的原材料,虽然反思也是一种手段,但它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群议来“解决问题”。论语中说“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是将反思作为一个个体成熟的标志来看的,作为博客群体也是一样。如果学生能将平时在学习中的感悟或者问题写下来,就如杜威所认为的通过反思形成“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
三、博客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博客与“学科”整合,是指通过将博客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之中来营造一种将课堂、课外、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的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室为阵地和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虽然后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但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却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而通过博客建立起来传统和现代的网络学习模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共享,促进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学习,支持真实环境的学习,从而逐步建立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整合方式。
简言之,博客与“学科”的整合,就是通过博客技术来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还要教师进行讲授,但教师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导航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工作的评价者。
博客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的优势归纳如下:
1. 课堂教学的重构
课堂教学首先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性的概念、原理和技巧进行精讲提炼,学生在习得一定范围内的知识,也就是他们有了一个基础的对话平台,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讨论法、探索法、角色扮演法等)进行学习。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一位“英语能力培养”的教师在教授外国学生学习写作时便很好地通过讨论法进行教学。和学生讨论相比,教师讲话的时间只占课堂总时间的很少的比例,整个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时间65%~75%,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也有助于通过辩证来强化自己所习的概念和观点。其次,课堂中也可以对学生在博客日志上的问题进行适当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信息搜索,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分析、重构的能力。再次,考评也不再是以一张试卷定终身了,杜绝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怪现象,完全可以使学生知道、了解、并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此外,也让后续的教师不再通过看学生的成绩或听别人的介绍来了解学生,完全可以查看学生在网上的日志来了解其目前的学习状况、水平等,为因材施教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且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相应的连续性,而不是学习阶段的断层。
2. 课外学习的重建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但单有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形成互补,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二次出台论”主张,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和深层次学习,都首先是作为个体间(即群体)的交往功能,然后才是作为个体的内化功能。所以,学生间的交往是个体获得发展的基石。根据权威机构表明,现在很多学生的课外时间都泡在网上,如果我们适当引导,将学生的交往放在博客上,通过博客建立网上的合作机制,在共同探究、协作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将交往有机的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通过博客来沟通他们的思想和分享情感,最大限度的扩大个人的和有限的经验,可以使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更广阔的生活网络中。再次,网络图书馆的资料查询及阅读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通过博客的导航功能,可以使学生有方向地在知识的网上进行遨游。
3. 社会家庭的融入
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完全取决于他所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说教师对学生施加直接影响是无能为力的话,那么,当通过社会环境对学生施加影响时,教师则是万能的了。社会环境乃是教育过程的真正杠杆,教师的全部作用在于驾驭这一杠杆。[3]通过家庭、社区的积极融入,博客不仅是家庭、社会了解学生的一剂良方,也为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了关注学生成长、交流的平台。通过查看学生在网上的日志或作业来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从而巧妙地改变客观环境,将学生的活动纳入到正常的轨道上。如此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通过博客平台的方式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的积极性。
四、总结
虽然博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能也只有由才能来培养。也就是说,学生的个性主要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个性去培养和形成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是博客网站无法替代的,但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会、家庭一起整合到学生的教育中,与时俱进,不断通过新技术,研究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改变教学模式,使教学的外延不断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2.
[2]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杨晓新,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26007)。
章伟民,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