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南 独立特行路难行--有感于胡广益九秩寿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24:07

独立特行路难行



--有感于胡广益九秩寿辰



吴炳南



    "岁月蹉跎又九旬,学书学剑两无成。"是广益老翁《九十自白》中的两句诗。成与不成是相对的,姑且不议。胡老几乎经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当过学生领袖、陪斩政治犯、三任县长、高级工程师,还担任过准师级独立团长带过兵。晚年自省,似乎又不政、不文、不工、不军,是个难以归类的人物。其波澜起伏的生活沉浮,只有等他正在撰写的自传面世后予以全面观照,我这里仅从一个狭小视点进行白描,明知失之于偏和浅,但却是一些真切感受。综观胡老一生,我惊发现读书习文确实与胡老有着祸福难解、生死难分的奇缘,这份奇缘演绎出的人生悲喜剧,大起大落,令人一咏三叹。



天生一个读书郎



    帝制瓦解.民国初创.1913年胡老出生于一个有着浓烈书香味的家庭,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是秀才,祖上遗训,不置恒产,惟重子女读书。在读书属男儿专利的时代,其胞姐也曾就学至中学毕业,祖母也与男主人同步,重视并引导着孙辈诵读诗文,朦胧的自由民主意识,与从国门缝隙里挤进来的新教育思想一拍即合。父亲不惜数次搬家,在当时安徽首善之区--省会安庆为他选择教学质量一流的洋学堂,读完七年制的模范小学。1921年,安庆爆发反封建军阀倪嗣冲侵吞教育经费的"六·二"学潮,那是五四运动以来安徽现代史上第二次震惊全国的民主运动.童子军队长胡广益,呐喊在游行队列中,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他天性早慧,敏而好学,在熟读"圣贤经传"同时.身受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现实熏陶,小小年纪便有了爱思考的兴趣。"六.二"学潮最后取得赶走凶手一军阀头目马联甲的胜利。是年9月,又参加撵走省长李兆珍的民主斗争。童年胡广益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古语.则有了粗浅而感性的体会。
    厄运不期而至。小学刚毕业,胡广益的父亲不幸逝世,家贫如洗,不得不回舒城故乡为一富户当佣童,每天第一项差使,五更起床往返16华里去南港邮政代办所取报纸信件供主人8时起床阅看。丘陵山道人烟稀少,狼群出没无常,便携棒壮行。一次归途中,道旁扑出三条恶犬,用以抵御的棍棒慌乱失手,被一条大黄狗咬去腿上一块肉。主人不仅不加医治,反嫌他无使用价值而予以辞退.至今疤痕犹存,留下苦难童年的标记。十一岁转至古镇三河一家工厂当学徒,按常规三年出师,他只半年时间便能上洋机织布,引起秀才出身的厂长王范肃先生的注意,暗中对他一举一动细心观察。每天晚饭后六点至七点是工人唯一休息时间,童工胡广益独坐河滩,凝望红日西沉,惜时如水茫茫东流,缅怀祖母和父亲,想念河那一方的母亲,不禁悲从中来.口中念念有词:"老母此日知何似?肠断天涯苦难儿。"不意被王厂长听到,愈觉好奇,详加询问,非常同情,鼓励他去报考省立安庆高级工业学校,并慷慨资助银元六块(一银元可兑换572枚铜钞,一铜钞可买一块大饼)。何曾料到沉吟铺辞奏奇效?搁浅的求知之舟,似乎于不经意间又得以在学海中复航。


学海无涯任遨游



    如浅水龙回归大海,似笼中鸟放飞自然,胡广益把平民生活的磨砺和志士仁人的义举,化为一飞冲天的学习"核能"。进入安庆高级工业学校后,他没有星期天概念,休息日和晚间都扒在书桌上,广涉猎、博吸取。门门功课成绩第一,还偷看当时禁书、中外艺文和时政书籍。六安人蒋光慈的《鸭绿江上》、《渺茫的西南风》印象至深。胡广益厚积薄发,年方垂髫一篇名为《月亮》的新体诗,刊发在当时《民国日报》副刊,其中有"月照纱窗/影儿西斜/恨不得双手托住天边月/怨老天/为何闰月不闰夜……"等佳句。这篇处女作得稿费0.7元,够一个月零用钱。不久,又发表《性善与性恶》,是一篇以民主自由思想剖析孟荀学说具有前瞻性的激扬文字,震惊校园内外,除语文老师知晓实情外,连校长也不敢相信出自本校学子的手笔。因为他当时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体育健儿,足球队长,参加田径比赛曾取得100米、200米、110米高栏和220米半低栏的四项冠军。这个"有组织能力"的全能学生,很快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工校三年,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出身的校长毛保恒和众多教师,都陆续给过他以无私的学费资助,甚至在他16岁以第一名毕业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后,还给予不薄的经济支援,隆情厚爱,令他没齿不忘。



雨花台陪斩  祸起诗文



  1932年12月23日,是个日出复日落的普通一天,对胡广益来说,却是个头闯鬼门关、脚踏阴阳界的性命交关日。子夜,月黑风高,他被提出牢房,由宪兵司令、杀人魔王谷正伦亲自审问:"你这小孩子,现在交待还来得及,否则就枪毙。"一群军警荷枪实弹,刺刀闪光,倏地将他五花大绑押上囚车驶向南京雨花台。同往黄泉路的有三人,听说那两位是共产党员,被置于刑场之东,胡列于西,仅咫尺相隔。随着枪响两声,难友倒地,他清醒看见监斩官踢翻尸体验刑。胡如此神安气定,面无惧色,并非故作英雄状,也不出于"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的愚昧心理,而是自身陷囹圄以来,四次遭严刑逼供都昏死过去用冷水喷醒,他早萌发生不如死之念。佛学有语:人生终有尽头,纵活百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是短暂的一瞬。苦难童年历尽人间艰辛,看穿人世沧桑,心持半偈万缘空。临刑之际,唯念替人家做保姆扶子成人的寡母,从此她将独居江北何堪度日?遂从容提出要求,准其面北拜别,口吟诗句:"雨花魂归伴母眠""天堑魂归得渡否"?并留下自挽联一幅:
     "心无半点尘埃,死而无憾;
   胸有几分才略,生岂能容?"

    其气魄之大,震撼群魔,其感情之烈,惊动鬼神。他又被推回囚车重新关进监牢。《论语》有云:"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胡广益一个爱国学生又何罪之有?他进南京中央大学,攻读的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但关怀莫过朝中事,执着于上下求索.领导学生自治活动.叱咤风云,却不知暗遭盯梢。7月份写了两篇文章,其一嘻笑怒骂国民党不抗日,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送人,其二尽诉底层百姓深重苦难,痛斥新旧军阀祸国殃民。自知不能发表,放进宿舍书桌抽屉,后不翼而飞。8月13日夜晚突遭逮捕,关押在南京远郊乌衣巷的宪兵司令部与首都卫戌司令部的看守所乙所,被视为政治犯与田汉、台静农等左翼作家同一牢房关押。经过刀架颈脖不得证据,谷正伦只得以"该少年犯(时年不足18周岁)年幼无知交保释放"。静观胡广益这段险遭杀身之祸的因果,皆缘于诗文。著文入狱问斩,死也诗文,吟诗刑场免死,生也诗文。说来有趣,他所蹲班房,竟是他熟读"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东晋政治家王导、谢安的旧居。囚禁期间,竟然不顾身心俱伤,执意积学,向田、台二先生学得很多古典诗词的知识。这究竟是命运故意捉弄,还是老天匠心安排,说不清楚。



李品仙赏识 儒气相投



  抗战时期,胡广益以所学土木工程技术供职于安徽省政府建设厅,时值李品仙主政安徽。他俩第一次近距高接触,是省长对职员例行公事性的垂见。缘于胡广益率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皖东北沦陷区督修农田水利,三越津浦线.步行三千里,智过日本岗哨,出色完成任务,受到省政府传令嘉奖,加薪三级并升任副工程师。李夸他年轻有为,表示慰勉之意。出胡意料的是,此后不久省干训团办县长训练班,胡尚不具资格,李下手令特许入训,训练班学员共83人,结业考试,胡名列第一。李第二次召见了他,刮目相看。那年秋天,李品仙以第五战区第一副司令长官名义出巡鄂东、豫南及沿江各县,李指定建设厅派胡随行。一个多月朝夕相处,互有儒气相投之感。李见胡工作起来神气十足,夜宿旅社就挑灯看书,与之谈古论今对答如流,饭后散步也呼之同行即兴赋诗唱和。初出茅庐的胡广益与久经沙场政坛高手的李品仙,尽管在社会角色和政治谋略方面不可相提并论,但儒学文化积淀,则使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对另一随行人员民政厅长说:"这小家伙文史有基础,有胆有识.是沦陷区最佳县长人选,回去查缺即补。"此后,胡广益先后赴大和、含山、大平三任县长,盖源出于此。
    县长任期内,由于自己是寒士出身,尚能推己及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及郑板桥"疑是黎民哭泣声"等诗句,常萦之干怀,诵之于口,频频解囊救孤苦妇孺燃眉之急。每到一县,常只身下乡察民情询民瘼,为百姓减徭役平冤狱,尽一份"百里小儒"之责。究其实质,不过是清官"为民作主"的个人行为。至于寻找中国病根,谋求疗救之道,仍在探索之中。何年何月能做到以民为本,还政于民?拥有三千武装的县太爷胡广益,也自叹力不从心,回天无术,依然是个渺茫而令人困惑的大问题。
    书生从政风险多,明枪暗箭不胜防。且说在含山县长任上,地方权绅联名向中央监察院、安徽省政府、省高等法院、省参议会控告胡广益有十大罪状,其内容无非是犯有前科;当学生领袖蓄意犯上作乱、陪斩雨花台;思想左倾,县境内共军出没无常,胡只身下乡出入无虞显有共嫌;坐视省保安六团被共军消灭,胡拥有重兵不出城门见死不救;独断专行,遇事不与地方人士商量等等。官司历时三个月,最后由省党部书记长陈xx出面与李品仙摊牌,要求将胡撤职查办。李对胡的身世及工作作风早巳了然于胸,也看出县里排斥外来人,争夺实权是地方势力派的要害。遂对陈xx说:"我是广西人,他是安徽舒城人,素昧平生。他有才气,你这个安徽人何以不看重自己的青年?"一场黑云压城的政治风暴,顿时被一股书生义气吹得云消雾散。


蒋介石点将 书生未应诏



    抗战胜利那一年.32岁的胡广益,为取得高一级工程师的资格,复读于安徽大学,李品仙看了他的两篇毕业论文:《两汉地方政治之隆污》、《世界区域性的经济》,激赏其中西学兼优,见解不凡,被破格提拔为省政府荐任视察兼《安徽日报》社论委员.大量文章喷泄而出发表于当时的报章杂志上。 1946年9月1日至15日,蒋经国时任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长,在庐山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安徽13名代表中的唯一学生代表,胡广益以118票全票当选,李品仙特赠30万法币促其前往出席。会议有四天自由发言时间,胡在发言中广征博引,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声音宏亮,赢得掌声雷动,引起兼任三青团团长的蒋介石和陈诚的注视。散会第二天即9月 16日下午,蒋介石亲自召见,勉励有加,劝胡随蒋经国到三青团中央团部工作。对这道关涉擢升并改写个人历史的口诏,说胡广益无动于衷是不真实的,但他当时既未"谢主龙恩",事后也未应诏受职。他觉得若只顾自己上攀跳槽,有愧于李品仙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已者用"嘛。他这种轻权力重友谊的选择,虽然不及李翰林"天子呼来不上船"那样狂放浪漫,倒也守住了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的精神底线。当时,确有"好心人"啧有烦言:"跟蒋不比跟李更有前途吗,书呆子一个!"有的举南朝武帝时名将檀道济所说的话:"乃坏汝万里长城"为例,戏言胡广益"自毁长城",胡付之莞尔。
  胡广益求学从政,终生钟情政治,不知者谓其何求?知者谓其何忧?他摒弃仕途上的终南捷径,是想以自己独特方式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改造社会。其结果,残酷的现实将梦想击得粉碎而形成窘其一生无法解脱的矛盾。


暮年空怀报国志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的渡江命令中明文规定"放下武器,一律不加逮捕,立功受奖。"时任准师级独立团长的胡广益,4月30日率部3500余众在屯溪(今黄山市)起义.理应属有功人员,可万没想到,他受到的"奖",竟是即刻沦为阶下囚,一关就是30年又16天。书生起先犹有自问:不讲信何以服天下?后来逐渐反刍吏乘,阅尽人间兴亡盛衰,历代有识之士或遭不测,或终老户牖与草木同朽何止万千?扼杀俊彦根在帝制,以暴易暴更换国号,农民革命性质未变,必然重蹈"成则为王败则为冠"覆辙。缘于此,对面壁30年所受劫难及株连妻遭清洗、儿得精神障碍等情事,达人知命,懒得置喙。他半是无奈半是调侃:"我在劫能逃属上上大吉了。1950年大镇反,海外同学早为我扬幡招魂:"青年县长今何在?海峡遥隔招英灵"。李品仙在台湾对我表叔钟鼎文诗人说:"大陆残酷镇压,胡广益难免,可惜,可惜"时序更迭,冬去春来,在胡耀邦主持平反全国冤假错案高潮中,1979年5月19日胡广益获得释放。时年虽已六十有七,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奈何百味都尝尽,犹有烦言欲回天",其参与政治的本性没被"改造"掉,忧国忧民之心有增无减,报国之志愈益弥坚。可是,谁领其情?谁解其意?谁有胆识与雅量为"前朝遗臣"提供施展政治抱负的平台?以年龄死杠子封杀其"满腔意气",徒使他向隅而唤"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未亡,政已息。对一位具有良好禀赋、远见卓识且经验丰富的政治管理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最残酷的精神阉割。
  独立特行胡广益,童年爱思考,少年勇探索,青年敢怀疑,入世善思辨,为官重良知,晚年仍企盼自由地走自己的路,对不起,此路不通。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随着王权轴承旋转的齿轮或螺丝钉。胡老被锁定在一个国企工厂搞技术,让他与齿轮螺丝钉为伍,心无旁骛,领一份仅够糊口的工资"颐养天年",就算是一种"妥善安排"了。不禁令人感喟:"独立团长"难独立,特行之路路难行。
  天生我材必有用,主流社会不用民间用。耄耋之年,胡老受中小学、青年团,少先队邀请作义务讲演,多年来,参与座谈和举办讲座的次数,不胜精确统计,但每场听众500---1500人不等,莫不为他的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吸引。他常以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力排众议不毁乡校为例.说明大小领导不可忘记走群众路线,要善于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没有良好的舆论环境,谔音何求? 前些年.媒体报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65岁退休时,曾说过不重视人才的国家必然衰亡。胡老认为这话绝非危言耸听,早在青年时代,胡老就读过法国一位哲人的名言,大意如下:"法兰西失去100个大臣、将军、贵族、教士、富商仍然是法兰西,但失去100个作家、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法兰西就只剩下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他以此为切入点,向后生坦言,我国第一流名牌大学的北大与清华,排名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200名到300名之间,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则处在300名至500名之间,而世界一流大学是有其相当标准的。胡老摆出一系列标准内容之后,语重心长地说:"对比之下,我们差距很大,怎能不无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其赤诚之情溢于言表。
    是苍天厚爱抑或优良遗传基因所致?胡老年逾九旬仍下笔有神.他致亲友信函,从不誊写,从不看第二遍,洋洋数千言一泻而就;电话交谈,语无重复,句句简炼,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不仅在银发天地寥如晨星,有些青壮年也自愧弗如。尤堪称道的是,老人高架心灵天线,广纳书报信息,智慧不断充电,知识入古出新,语涉古今中外事,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听他讲话读他书信,犹如享用精神大餐,大快朵颐。因此,他那斗室小厅经常高朋满座,其中不少是结为忘年交的年轻"回头客"。
    2003年年初.适逢胡老九秩华诞,我与两三友好驱车前往面祝天保九如,胡老所在工厂已跌入"关停并转"低谷,奄奄一息,生活区少有行人。阴霾天,泥泞地,汪汪积水,荒草萋萋。踏上暗暗楼道,进入冥冥居室,墙壁斑驳,家具陈旧,握住主人干枯的手,我感到一股透心的悲凉。
    九秩老翁胡广益,对于我的隐隐忧戚,是无心察觉还是有意回避?但见他忙不迭地沏茶递烟,纵声谈笑,欢快地与人频频合影。联想交往二十年,无论面晤、电话交谈.还是大量信函,他从无片言只字提及自己的生活困境和日常琐事。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鸿鹄之志,益发使我景仰,益发使我感慨多多。


  文章出处:老顽童网站 文章作者:吴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