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使用效率低 科研经费改革应该向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0:45
2006年08月24日 07:31:45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增长情况。
图宝 绘
编者按:过去几年,我国政府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1999年,科研经费总额是678.9亿元,而在2005年,这个数字已达2367亿元,增加了2倍多。未来若干年,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加。
钱多了,如何使用钱的问题出现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透明度,效率不高,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过严重的浪费,制约着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在,如何实施科技经费改革,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科技视野”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有深圳市的新探索,有记者的评论,有专家的观点,还有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希望能够对解决这一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有所启示。
 
深圳:科研经费不再“切蛋糕”
改革是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解决“合理”的问题;科研经费改革就是要通过更合理地配置政府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形成和发展,体现政府“角色”的转换,促进“效能政府”的建设。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
面对每年数亿元政府科研资金的“大蛋糕”,刘忠朴可谓是“操刀”人物。但这位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日前说,今后他再不会给这块“大蛋糕”“操刀切块”了。
深圳今年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制定的配套政策中,规定政府的科研投入不再由政府官员“拍板”分配,项目的单一“点”投入改为产业的环节“链”投入,传统的“审核项目”改为“审核企业”,“事前拨付”也改为“事后报销”。
在日前召开的深圳科技研发资金改革解读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是深圳政府对科研资金管理机制的根本性、突破性的改革。
“合法”与“合理”
1992年,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不过200万元。今年,这块“蛋糕”已经增大到6.5亿元。但按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思路,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近日要求深圳要继续“舍得投入”。
深圳已明确提出,未来5年,该市财政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超过100亿元。
投入的力度在迅速增强,矛盾和问题也日渐突出。“华为”、“中兴”申报科研资金的项目报告,不仅负责审批的科技局官员、连深圳科技专家库中的专家也对项目中的世界先进水平如何评价“叫难”;一位评审专家坦言,深圳许多“海归”人士科研项目的“高新含量”,已经“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一位企业的研发主管透露,为了取得科研资金,他们会针对政府的申报要求“投其所好”,“设计”出完全符合政府要求的“项目”申请。“不批准无所谓,反正企业也没损失”。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的官员也证实,有些企业的申报项目只不过是“一纸设想”,项目的市场前景无法预料。
2004年,深圳针对政府科研资金管理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内部监督、审批过程“不透明”等问题进行了第一轮改革,确立政府的科研资金由“企业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社会公示”。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说,第一轮改革解决了科研资金审批的“合法”,而科研资金投入如何“合理”、如何更有“效益”,需要对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进行第二轮改革。
“事前”与“事后”
今年7月26日,深圳推出了政府科研资金管理的第二轮改革举措。刘忠朴说,政府科研资金要从对“项目”的支持转入对“创新链”的支持,通过更合理地配置政府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和发展。
深圳已拟定了企业研发资助、非共识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资助、留学生创业资助等11个研发资金投入计划,基本覆盖了科技创新的各领域、各环节。专家们在解读这些举措时认为,深圳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的思维模式已由“点”转向了“线”和“面”,而政府在审批流程中的位置也由“事前”转向“事后”。
按照原来的“项目评审制”,企业把“项目”写成报告、由政府官员与专家评审、经评审认定事前拨付科研资金。现在,企业不再“事前申报项目”,而是“事后申报企业研发投入”;政府不再“事前审项目”,而是“事后评定企业研发投入”;政府对科技研发资金也不再是“事前拨付”,而是“事后报销”,这给了深圳企业“自我投入越多、政府补助越多”的强烈信号。
更引人关注的是,政府科研资金的“主审”不再是政府官员,而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专家。深圳明确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核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政府“报销”的主要依据。近日,已有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政府审批环节,对企业上年度的研发投入进行审核。
目前,深圳已有五大类研发项目采取“企业投入、政府报销”,该市今年科技研发资金总额的65%将以“报销制”分配给科技研发企业。
“四两”与“千斤”
据统计,目前深圳科技创新投入的92%来自企业。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说,尽管政府的科研资金所占比例不过“四两”,但要起到“拨千斤”的作用。
按照政府科研资金新的规定,刚刚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圳同洲电子公司将从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上市取得政府科研资金资助,仅企业上市一项就能取得资助200万元。公司总裁助理孙功宪表示,“同洲电子”将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在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改革举措中,规定将对拥有发明专利或创新性技术方案、设计的个人或企业进行科研资金资助,以鼓励全民的创新意识。今年上半年,深圳共受理专利申请13689件,其中个人发明专利占35%。深圳市专利局的人士说,政府科研资金这项规定将进一步推动个人和企业申报专利的热情。同时,深圳还将香港高校、科研机构与深圳的合作开发项目和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在深圳的分支机构也列入了政府科研资金的资助范围,争取香港科技资源向深圳集聚。
专家说,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全民的创新意识、集聚多方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真正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
“匹配”与“转换”
深圳目前已经确立“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专家认为,思维模式由“点”转向“线”和“面”、审批流程中政府的位置由“事前”转向“事后”,体现了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与这种科技研发体系的“匹配”。
台电公司总经理周庆东说,过去实际上是“政府掏钱、企业研发”,政府是研发的“计划者”、企业是“为政府研发”。现在“企业掏钱、政府补助”,企业是“为自己研发”、政府只是科技研发的“资助者”;“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明说,企业研发成功与否应该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评定,“事前”变“事后”就真正突出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专家认为,政府官员主导的“项目评审制”的结束、公务员从科研资金的分配环节退出,政府由科技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科技资源配置规则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配置绩效的评估者,使政府科技管理的重心上移、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同时,“事后报销”使得审核指标客观性更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官员、科技专家、企业的道德风险。    科研资金只是政府科技投入的一部分,科研经费改革也只是深圳科技投资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以此为契机,深圳的经济、财政等部门也将陆续推出政府科技投入的改革方案。( 胡谋 )
 
院士心语:科研经费管理两大弊端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效率低
●政府部门既管经费,又管项目

图宝 画
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一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例如相关管理部门互不配合,各自制定计划,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其结果是造成科研项目设置重叠,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很多时间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是政府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滋生腐败。要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如果这种分配和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不改变,即使增加了经费也会“打水漂”。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
对此,国家应予高度重视,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改变。为此,我建议:一、建立国家科研经费分配协调机制。可考虑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公室,负责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政策的制定,统筹协调国家科技计划与各领域科技计划,向国务院提出科研经费分配方案,并监督和考核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合理性及效率。该办公室可考虑设在科技部。二、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可考虑建立若干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金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组成。国家的重大科技计划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基金会评估后决策实施,实行问责制;一般的科研项目经费则由基金会管理,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余短论:无限创新在“险”中
要找一个人把世界上五花八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讲清楚,很难。要找一个模式把千头万绪的科研经费管理好,更难。在许多科研经费还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的阶段,要让经费配置和使用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尤其难。
难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而是锐意改革的动力。深圳市在企业研发经费管理方面的尝试,放眼世界,前所未闻。
严格地说,所有的科研投资都是风险投资,有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打水漂。投有风险,不投更有风险——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之后,现在已是“新鱼吃老鱼”的年代,科技创新上迟钝保守的老鱼,最终极可能被机动灵活、舍得投入的新鱼吃掉。而尚未理顺的经费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更让这重重风险“险上加险”。在我们身边,既有人拿着好创意找不到经费支持;也有人靠在政府身上,“不见经费不开张”,等别人推着走;还有人瞅准了经费管理的漏洞,想方设法骗钱花。    引进第三方机构核定企业研发经费,改“事先申请”为“事后报销”,既堵住了人为的经费“套用”,又确保了经费的使用效率,经费管理部门的投资风险和道德风险肯定是大大降低了。只有一种风险依然存在:谁来给那些求贷无门的中小科技企业以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种子基金?假如他们能活到“报销”那一天,“报销”不“报销”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斯壮)
 
美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利。美国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学府,拥有很好的政策和充裕的经费。
事实上,20世纪初美国的科研和大学仍然落后于欧洲,二战结束后,美国实施了一整套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改革了科研经费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所必需的,政府有责任支持、资助这个领域。从1940到1990年,美国的研究经费涨了4000倍。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超过380亿美元。
二、把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联邦政府自己不设立研究机构,而是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务交付给大学或私营公司。二战后政府与41所大学及研究机构、22家公司签订了200多个科研合同。除了少数的国防机密项目,绝大多数的科研经费都经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基金会、国防部高科技组织、海军研究办公室等提供项目,通过竞争方式下放给研究型大学和其它实验室来操作。
三、引导国防科研产业化。二战时发明的很多技术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由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来做这些技术的下一步科研工作,然后经过国防承包商(如波音公司等)将这些技术产业化。这一系列措施催生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公司,巩固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
这些明智的政策使得大学在经费上“富可敌国”,大学里面群英荟萃。从此,不但美国大学后来居上超过欧洲,美国的高科技(航天航空、医学、计算机、操作系统、 网络……)也迅速产业化,创造了无比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大学教授和毕业生创业成功后,将他们的知识和财富重新输入大学,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李开复 谷歌公司中国区总裁)
相关新闻:
科研经费背后有多少黑洞
科研经费是怎么花出去的?这里面有“奥秘”。山东省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为争取经费,必须得开展公关活动,这项花费占去科研经费的很大一块。记者发现,现在课题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的科研机构都要依靠争取来的科研项目经费,才能维持运转,而本周期内科研成果的水平又为下一周期争取课题和经费奠定基础。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相当数量的课题组及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课题申请环节。
科研经费为何如此容易被吞噬?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尽管逐年增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数额依然有限。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到刀刃上,得到高效率的使用,取得更多的效益,几乎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竞争的惟一选择。然而,谁能想到,这些宝贵的经费亦被一些蛀虫吞噬。倘若有限的资金也被吞噬或浪费,倘若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是投身于科研而是忙于“圈钱”,我们还拿什么与发达国家竞争?在我们谴责一些科研人员堕落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入反思,为什么这些科研经费那么容易就落入某些人的口袋?我们应该如何堵住这些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