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存在的原因——“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8:18
朱锡庆2009年07月12日 星期日 16:37 白居易《 放言》有这样八句: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诗后面四句用了两个典故。典故之一,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另外三个叔叔(管、蔡、霍)散布流言,说周公欲谋篡位。周公因此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周公归。典故之二,王莽篡汉前曾伪装谦恭,礼贤下士,以至“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前汉书;王莽传》)。但接下来却是专擅朝政,杀害平帝,篡位自立。因此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假如他们未为之前先死了,没有暴露全过程,那么周公之真,王莽之伪,又有谁能识破呢?白居易因而感慨,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需待七年期。

古往今来,对人的认识和评价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又是最频繁面对的问题。在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人的认识和评价。从最初的察举制,经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经历几百年的摸索才建立了这么一套考试制度。现代商业社会,人力资本的量度和定价是所有量度和定价中最难的一件事,尤其是企业家知识这种东西是无衡之物,最终是用剩余权安排这样一套制度来解决它的量度和定价。

大学的本质是一套有关知识交易的制度安排。其实传授知识或生产知识不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因为个体户也可以做这些事。但知识交易碰到这样一个悖论性的问题,你无知才向我学,但既然你无知,你又怎么判断我有多少知识呢?以及这种知识有什么价值呢?尤其是属于新发现的这类知识,对于无知者而言,要量度和评价,简直无从下手。大学为什么存在?就是要利用同行来进行知识的量度和评价。这里有双重含意,笫一,同行评价同以权衡物的原理相同,相同知识领域的人可以互为参照;笫二,同行之间存在长期的比较多的接触和交流,这就是说有多个维度的现成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因为此故,同行评价成为大学这套制度安排的一个核心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就是为解决直接知识交易的量度和评价问题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安排(同行评价)。

自大学产生以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同行评价已建立一套操作细则。尽管各个大学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当然这里所指的这一套细则取材于西方的大学。关键是两点:笫一,同行评价是一种直接评价,直接对你作品的影响作出评价,不管作品是否发表;甚至不管作品,根据过程信息直接量度和评价你的知识生产能力。笫二,同行评价是一种权威评价,而且内外兼顾。这就是说这不是群众评议,而是由同行中的权威人物来作出评价,通常是由校内权威组成一个很少人的委员会来出结论,这个委员会是不允许跨学科的。校内权威同时要参考校外同行权威所提供的评价意见。

同行评价的信息是多个维度的,而且信息来源很直接,这约束了盘外招的使用。另外,因为在同行评价中过程信息起作用,这相对有利于需要长时间酝酿的大的创新发现的产生。太强调作品发表有一个很大的害处,因为知识生产周期被破坏,大的创新出不来,剩下一堆雕虫小技。当然,同行评价也有它明显的问题。因为同行之间存在知识上的竞争,因而有利益冲突,这个因素对评价有明显的干扰。具体而言,新知识的产生有时对原来的知识构成替代,使旧知识大幅度贬值。这种情况下旧权威会压制新人,贬低他的作用。有时新知识的产生对原来的知识构成补充,并使这种知识升值,在这种情况下,权威会夸大知识的影响。

正是因为的这个问题,上个世纪七十年以来在西方的大学也产生了一种摆脱权威的倾向,试图寻找一种简单、明了、客观的定量评价方法。找来找去,找到的是一种凭颜色猜味道的间接评价办法。这种所谓客观的定量评价方法首先是需要作品发表的,否则你怎么客观呢?请注意,这种方法的天性是强调作品产出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对大的创新的生产周期有干扰性。作品哪些特征是量度和评价一个人的知识量及其影响的客观测度呢?首先想到作品数量。那好,我把一篇长文分拆成三篇发表,知识量及其影响是不是三倍呢?刚考虑作品数量不行,还要考虑作品的质量。那作品质量又用什么指标可以客观加以表达呢?用作品发表刊物的档次。人家的学术刊物不象我们以前的学术刊物有行政级别,怎么办呢?那就人造一个指标来划分档次。这个指标叫“影响因子”,即把某种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而得的数据。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表明它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多,也就表明该期刊的影响力大,档次也就高。但随之发现一种“80/20现象”,即80%的引用次数来自于20%的论文。因此,一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的论文可能很少被人引用,而一篇发表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上的论文有可能反过来。如此对刊物分档也不行。怎么办呢?不对刊物分档了,直接以引用次数来评价一个人作品的质量。那好,我就不断自引。于是又决定自引不算。那好,我就要学生多引用,同时与人约定,明明不需要也互引。此外综述文章的被引次数会比原创论文高得多,我就多写综述文章。如此这般。的确是找到一些完全不受同行权威左右可精确计算的物化测度,而且可以去人化,让一台计算机来代替量度和评价工作,彻底客观。只是,这些测度经太多环节,同一个人的知识及影响已没有多大联系了,而且这些间接又间接的测度,当事人耍一点小技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这种努力的性质是,试图用一种技术来代替一套制度的社会工程主义。幸亏只是一些尝试,并没有在哪个学校取代同行评价制度,才没有闯大祸。偏偏我们把这一套学来,稍加改造,竟然全盘实行了十几年之久。

要想根除千奇百怪的学界败象,用同行评价制度取代傻子量度法是必要之举。但制度是配套的,同行评价制度,同大学独立于行政,教授治校是一个组件结构。如果把这个组件拆散,单独使用同行评价制度,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最后,我有一个梦想,哪一天,天上掉下来一大捆现钞,我因此可以衣食无忧,完全不管他人的评价,做我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放心,我不会偷懒,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动力。在我所在的这个学科,史上有几个人就是这样,衣食无忧,完全不管他人的评价,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现钞。偏偏就是这些人有传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