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删减鲁迅文章的四层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29:53

删减鲁迅文章的四层原因

丁启阵

 

近年以来,有些人、有关部门,或发表言论,或付诸行动,决意删减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文章的篇目。如果说,凡事都可以讲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有些人和有关部门的道理,都是值得商榷的。下边分四个层面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个层面:语言文字层面。

鲁迅文章,语法不规范,受外语影响,有文言成分,诘屈聱牙……这一类说法早已有之,于今为烈。据说,有人甚至以专门给鲁迅文章挑语法错误写成博士论文的。对于这个问题,正如我昨天的文章所指出的,挑剔鲁迅文章语言瑕疵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懂“语言是不停变化着的、语言是约定的、作家是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的”这三个大道理。以今天的语法知识、以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衡量、批评鲁迅文章的语言,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说,自称是中国五百年来白话文第一人的台湾作家李敖,他说鲁迅杂文不好,第一条理由就是:“他(鲁迅)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这样的说法,就是完全不懂“语言是不停变化着的”这个道理所致。按照今天人的语言修养和语法知识,不要说周秦古文,就是隋唐时期的敦煌变文、元杂剧、明清历史小说、民国世情小说,它们的语言也都是别扭的。如果李敖先生的作品五六十年以后还有读者,他们一定也会觉得,他的语言是别扭的。我敢断言,李敖的作品,决无如下可能:五百年以后的人还觉得是顺畅的,合乎那时语法规范的。我不太清楚李敖的白话文标准是什么样的,如果说是越接近大众日常口语就越好,那么,我认为,老舍、赵树理、王朔的白话文就都是李敖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个层面:文学艺术层面。

文学艺术层面,原本是主张删减鲁迅文章者最应该着力论证的问题。因为,中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编辑教材,选录文章的时候,作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理应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一套好的中学语文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能够反映本国文学史的大致轮廓。至少,不应该跟文学史常识背道而驰。一流作家的作品一篇不收,大量收录三四流和不入流作家的作品,这样的语文教材,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很遗憾,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读到主张删减鲁迅文章者这方面像样的论述。就连李敖先生,对于鲁迅的文学成就,他都没有彻底否定,他都曾经说过,《阿Q正传》是非常好的书。如果不能把鲁迅从“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的宝座上拉下来,如果不能彻底否定“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家”的事实,那么,删减鲁迅文章的做法,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就是不得人心的。

第三个层面:思想功能层面。

中国目前的社会情况跟五四时代不一样了,鲁迅思想过时了,鲁迅的批评精神没有现实意义了等等,听起来颇有道理。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中学语文课本入选鲁迅文章,并非因为鲁迅是政治家,而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文学跟政治不能画等号,这个道理,连封建时代的帝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都拎得很清楚,二十一世纪的学者居然一无所知,岂非咄咄怪事?退一步讲,即使把鲁迅看做思想家(政治家他绝对不是),作为文化启蒙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鲁迅的价值也未必已经完全消失。因为,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由于救亡运动的猝然降临,中国的那场启蒙运动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今天还需要动用举国行政资源,大讲“科学发展观”,未尝不可以看做是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欢迎“赛先生”)的继续,继续启蒙。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太难,中学生理解不了。这种说辞,除了公开承认教育滑坡之外,没有任何好处。中学生不懂,中学教师懂就可以了,他们可以讲解给学生听啊。不懂,才要教;学生都已经懂了的东西,要教师、教育部干什么?也许,有人是因为鲁迅的文章,现在的学生不感兴趣,课不好教。我认为,这不是篇目多少的问题,而是篇目选择的问题,《鲁迅全集》里,有的是妙趣横生的篇章。另外,我认为,初中级教育不能太迎合学生的口味,按照学生的口味,当然是越轻松越好,越娱乐越好——比起鲁迅,中学生一定更喜欢琼瑶,更喜欢金庸。琼瑶、金庸的作品,不需要教师煞有介事地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自己完全能够阅读。有人说,现在是讲和谐的时代,不需要鲁迅的批评精神。这种说法,只能用“肤浅”两个字加以评价。和谐不是掩盖矛盾,而是解决矛盾,理顺关系,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如果讲和谐就不能有批评精神,那么,现在是和平时期,回顾战争历史、进行战争准备都没有必要了,国歌也应该从《义勇军进行曲》更换成《我们走进新时代》或者《越来越好》了。

第四个层面:政治情仇层面。

有些人之所以厌恶乃至憎恨鲁迅,是因为鲁迅在某时期被某领袖捧得很高,树得很大。不喜欢某时期、某领袖,于是恨屋及乌,不喜欢鲁迅。这种情仇情结,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人非草木,情绪难免。但是,作为知识分子,只有这样的逻辑水平,只有这样的相关历史知识,我认为是很不应该的。有人拿着工具犯罪,但是,工具是没有罪恶的。尽管鲁迅本人也是有他的政治理念、政治倾向的,尤其是晚年,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不会因为曾经被高度评价和得到过特殊优待而降低,而减少。实际上,正如一些文学史家所指出的,鲁迅本质上是一位偏激、自由(特立独行)的非主流作家,他被执政党看中并加以推崇,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即使被利用,鲁迅主要也是被利用于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斗志,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鲁迅精神,对“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并没有多少利用价值。鲁迅精神最忠实的信仰者胡风,在政治运动中九死一生,恰恰证明,鲁迅精神跟“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其实是格格不入的。据说毛泽东曾说过,鲁迅活到建国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识相不说话,要么坐在监狱里继续写作。这也足以说明,鲁迅的被捧被树立,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有些人以鲁迅曾经领过国民政府的薪水、没有写文章直接骂国民政府、曾经在外国租界避难等为理由,贬损鲁迅。这样的论者,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他不是军人,他这个“战士”,是文化的战士,并非荷枪实弹的职业军人;文学家的战斗方式跟职业军人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必完全一样。再说,就像鲁迅所说的,军人也有使用壕堑战的时候,也要在战壕里吸烟,娱乐。鲁迅对于社会、制度、国民性的剖析、批判,用的都是文学的手法,不是市井百姓的破口大骂。因此,他的骂,需要有一点文学修养的人才能看出来。谁能够通读《鲁迅全集》而读不出鲁迅骂当时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意思,我就对谁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眼睛瞎的程度,可以进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层面的原因之外,应该还有其他一些次要层面的原因,例如私心层面:有些作家以为挤掉一些鲁迅的文章,就可以排进一两篇自己的东西。

说了半天,我本人其实不怎么反对删减中学语文课本里鲁迅文章的数量。至少是几十年之内,鲁迅本人渴望的自己文章“速朽”的结局,还难以成为现实。有关教育部门执意删减鲁迅文章篇目,除了表明自己的平庸、堕落之外,对鲁迅及其作品不会有丝毫的损伤。当然,权力在手,即使把鲁迅的文章悉数逐出中学语文课本,他们也是做得到的!

                                                     200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