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众书局”之争的幕后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8:55
两个“大众书局”之争的幕后调查
2005年09月23日 09:35 第一财经日报
9月1日,北京书展上新加坡大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大众集团”)执行董事黄娴发表声明,称自己与内地“大众书局”无关,并否认了此前业界关于两者将合作的传闻。同样的声明,在一个月前的上海书展上也出现过。
声明中所涉及的内地“大众书局”是来自江苏的民营企业,已经在江苏省内开有8家书城和20余家连锁书店,今年8月,内地“大众书局”更是接盘上海“思考乐”书店,并“借
壳”高调杀入上海。
一个是低调的外资企业,一个是高调的民营企业,一时之间,两个“大众书局”之争引人关注。
除了名字的争夺,我国即将在今年底对外资全面开放图书零售业的背景,也为这场重名之争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两个“大众书局”
2005年7月4日,江苏省内最大的民营书业——南京鸿国文化集团(下称“鸿国文化”)旗下的南京书城和省内外其余8家书城及20余家独立门店统一更名为“大众书局”。当日,《扬子晚报》以“南京民营书业航母易帜”为题报道了此事。
今年6月5日,鸿国文化的母公司鸿国实业集团也将旗下的主营业务“鸿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市,地点选在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的网页上可以看到这家公司主要生产著名品牌“千百度”女鞋为主。
“我当时还关注过这家公司,觉得它在鞋业方面的成就很大,股票公示的版面也很大。”作为新加坡大众集团的企业关系部经理,曹蓉对于来自内地的上市企业也很关心。
不过,曹蓉随后发现,这家公司的母公司旗下竟然也有一家“大众书局”,曹蓉表示“有些困惑”。
新加坡大众书局成立于1936年,由新加坡的华人创办,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影响力广泛。
“旁人是不能理解我们对这个名字的感情的。”曹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是重名之争发生两个月来,该集团第一次接触媒体。
当事的另一方,江苏大众书局图书连锁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大众书局”)的执行总经理吴俊乐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我们当时确实不知道有重名的情况。”
今年8月12日,江苏大众书局正式斥资4000万元,通过代偿书款和租金等方式接盘资金链已经断裂的另一家著名民营书店——上海“思考乐”书局,并将店名统一改为“大众书局思考乐”,并打算在两年内再开五家门店,高调进军上海。
之后仅仅4天,江苏大众书局正式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全国性连锁经营许可权”的批复,表示希望能在3年内在全国开100家连锁书店。
相比起在内地名气飙升的江苏大众书局,更老牌的新加坡大众书局也颇具影响力。截至目前,新加坡大众书局共有100多家自有书店,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20亿元,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经营华文图书成功上市的公司。
注册之惑
最后,两家书局在香港地区“碰面”了。
2005年,鸿国文化选定了香港地区一家国际专业书业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江苏大众书局,并在服务业和图书零售业两个领域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在内地和香港地区两地注册这一商标以及域名。
新加坡大众集团则在1977年6月17日在香港地区注册了“大众书局有限公司”作为其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书店和一般零售。
据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上海分公司的分析师告诉记者,注册公司和注册商标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保护在香港地区的经营权限,后者是保护注册商标在香港地区使用。
而在内地的情况,新加坡大众书局尚未登记注册。上海恒泰律师事务所的张一君律师告诉记者,商标是受地域保护的,由于新加坡大众书局没有在内地登记注册,那么江苏大众书局确实可以注册并使用这个名字。
“其实我们正在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市有关部门牵线,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吴俊乐在提到可能的解决方式时这样说。
截至目前,负责批复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记者的采访要求有任何形式的回复。而新加坡大众书局方面又在书展上否认了两者合作的可能性。
对于重名,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江苏大众书局现在的状况是民营书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从国外的经验看,只有图书和餐饮是可以做到百年的产业,有很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政策的不平等和行业在放开之初的混乱把他们的大门堵上了一半,只能转向小路谋发展。江苏大众书局的“旁门左道”
所谓的小路,是指为早日取得规模效应,从而与国营书业抗衡,江苏大众书局不得不急速扩张,还采用了不少“旁门左道”。
“当初鸿国文化盘下南京国际贸易中心之后,曾经先做过一段时间的百货中心,后来还是想提升这块物业的行业竞争力,所以决定进入图书领域。”吴俊乐向记者介绍鸿国集团进入图书零售业的缘由。
得益于百货公司的经营经验,鸿国文化开“风气之先”,把书城做成了“文化百货卖场”,用文具等图书相关产业的利润来支付占70%面积的图书房租。也正是上述“转移支付”的模式奠定了江苏大众书局的盈利基础。
“此外,与新华书店总店的合作也是它飞速做大的重要原因。”这位资深人士认为,新华书店总店和各省市的新华书店没有任何的行政关系和业务关系,让新华书店总店成为没有一家门店的“孤家寡人”。
为了寻找图书承销商,总店积极参股民营企业,把民营企业的门店作为自己下游渠道。而民营书店也借着这块金字招牌得以从上游出版社先拿货再付款。在这个机遇之下,江苏大众书局一下子做成了有8家书城,20多家门店的连锁集团。
遭遇政策瓶颈
政策的桎梏仍然横亘在民营书业面前。
目前国营的新华书店拥有中小学教材的垄断经营权。且税收上,县及县以下的新华书店还享受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所以虽然放开了民营资本进入图书领域,但待遇不同让他们的盈利模式十分有限,两者仍然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据这位业内人士分析,仅教材这一项就占新华书店总体利润的五成到六成。
目前我国的图书批发进价在6.5折到7折左右,即毛利约30%到35%左右。而最大的一项开支来自于房租,高达10%到15%。第二大开支是人力资本,再加上5.5%的营业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需冒不少风险。
而业内有观点认为上海思考乐书店倒闭,正是资金链断裂的结果。
不过,浙江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周立伟指出,大股东抽逃资金只是思考乐资金链断裂的表面原因,“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如果没有营造盈利空间,无利可图,逐利而行的资本为何要介入书业?所以思考乐的问题不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行业政策的问题。”
今年年底,我国即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图书零售业。届时,民营书业必须要在国营书店和外资书店的夹击中求生存。
“我们目前的应对措施是竞争加合作。”马上准备动身去国外考察的吴俊乐告诉记者,收购内地连锁书店和与境外知名书业集团合作是江苏大众书局的两个主要措施。
“我觉得他们首先要解决好自己名字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然后再把思考乐的遗留问题处理好,一边降低快速扩张的风险,一边等待政策的‘一视同仁’。”业内人士如是忠告。 (记者 陈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