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城中村系列报道——网民建议建网络博物馆 抢救深圳城中村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9:19
网民建议建网络博物馆 抢救深圳城中村记忆2009-10-30 08:30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两名男子在休息。拆迁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休闲生活将随着城中村改造发生变化。

在大冲村拆迁工地上,一幢大楼上悬挂的标语吸引了路人驻足观看。

  本周以来,围绕城中村,热点、争论、思考不断在“聚焦城中村改造”系列报道中呈现。见解在探讨中深入———眼前,城中村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亿万富翁,固然值得关注;视野边缘,城中村的历史文化、留下的人文情怀也急需保留。

  在中国,围绕文化保存,经历了从粗放到关注的过程;在深圳,关于城中村文化传承,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今天起,“深圳城中村网络博物馆”在奥一网正式开馆,征集全城的城中村记忆,保留属于城中村的历史文化。

  据奥一网负责人介绍,自从本报于10月27日推出《岗厦涅槃》特刊以及城中村系列报道后,围绕深圳城中村的讨论持续受到关注,从城中村改造成就数个亿万富翁,到城中村、城市间紧密连结却又格格不入的关系,再到城中村历史文化传统的保存,无一不具有话题性,也无一不吸引城市各阶层参与讨论。

  面对日渐升温的讨论,奥一网方面及时启动了“抢救城中村”专题,建立“深圳城中村网络博物馆”。奥一网方面表示,城中村是许多南来北往寻梦者的暂栖地,许多人对城中村怀有特殊感情,欢迎网友们上传与城中村相关的原创图片、“城中村记忆”稿件,充实博物馆内容,本报编辑也将择优在报纸上予以刊发,稿费从优。

  征集全城的城中村记忆之外,城中村与城市、城中村特质也亟待记录。2006年起,深圳开始大规模改造城中村,被列入规划的189个村庄将以“推倒重来”“局部改造”及“综合治理”三种方式逐渐退出江湖,融入现代化城市格局。已拆除和消逝的村庄,怎么延续他的精神?尚在的城中村怎么继续发扬它的精神和底蕴?

  本报将从即日起推出“抢救城中村”系列报道,通过对深圳数十个主要城中村的透视、描摹,挖掘每个城中村的精神标签,记录深圳城中村的文化,刻画历史洪流中的遽变,令历史、现实水乳交融。

  ■经验

  三维仿真模型“留住”岗厦

  作为最近的、最受关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岗厦村河园片区在文化保存方面也积累了经验。早在拆迁消息传递之初,就有言辞激烈者称“岗厦改造是灭村”,是破坏历史文化。

  面对激烈者的质疑,深圳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表示,岗厦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后裔的聚居地,对于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的项目,并不是只有靠族裔按原形态孤立地集群居住才可以实现文化传承,数十年来岗厦原村民自身过度发展物业经济早已实际上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形态和人口结构。

  开发商金地大百汇公司总经理胡卫明说:“不会因为改造,而使得岗厦历史从此断裂。”除了文天祥纪念馆外,还会有祭祀空间,可以让岗厦文氏族人在此交流、休闲。

  最具启发意义的无疑是影像的记录。早在2006年,金地方面就聘请专业摄影公司对岗厦村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做了原生态的记录,拍摄的图片达到1万多张。随后,又以这些图片拼接成立体空间,还原岗厦现场,制作成三维仿真模型。这套建造于2006年9月底的岗厦旧村三维仿真系统,软件设计了环绕岗厦、环绕西一坊等自动行车线路,可以以车行速度观摩当年岗厦村的风貌,还可以就具体区域形成单张效果图,方便查看。

  ■视点

  保护城中村要虚的,更要实的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对部分最具特色的村要确定下来长期保护

  正如C olinR ow e在《拼贴城市》中描述的那样,城中村为我们带来了差异性和丰富多彩的机会,但该如何剔除其痼疾,同时保存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对于本报与奥一网联合推出的“深圳城中村网络博物馆”,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赞赏,但他表示,如果到了只能用网络来“抢救”时,其实离城中村的消亡已经距离不远了。在他看来,虚拟和实体空间的保护应该同时进行。

  孙振华说,每次有外地的朋友来深圳,他都不会把他们领去市中心看,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所有的CBD都已过于雷同。”上周,重庆来深的艺术家住进上海宾馆,他领他们到后边的福田村去参观,仅隔了一条街,就有如同两个天地的景象,村民们的活力、勇气和繁忙都让他们赞叹不已。

  但深圳有那么多个城中村,是否应该都全盘保存下来呢?孙振华建议,应该作出合理规划,对全市不同类型的村制定不同的保护和改造计划,“有那么一部分最具特色的村是要确定下来,就需要长期保护的。”

  他提到曾经深刻影响过美国的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新都市主义”运动,认为发展速度极快的深圳可以借鉴。“新都市主义”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土地能源的过度耗费。他说:“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家上班的时候涌向一个地方,下班的时候再涌向一个地方呢?居住、工作、休闲的空间可以是杂糅的,比方我在一楼上班,在楼上居住,这样不是很方便很丰富吗?”

  孙振华表示,网络的博物馆,只能用文字、图片、影像去做文献式的保存,但“城中村是不该送进博物馆的”,应该让它在现实的空间中留下来,让记忆和现实交融。因此,他认为在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博弈中,除了要结合官方、居民、学者、专家、开发商的意见外,还应该引入文化人的力量,添上在旧改中久已缺失的文化关怀。

  另外他还特别提到,城中村民们由于自觉意识和文化素养的缺乏,自己也不太重视所居住的地方,“这很正常,人人都想住好的房子”。村民的生存和物质状态目前都缺乏社会的承认,他认为,应该有各种人群组成的义工,加强和原住民及外来村民的交流,让他们自发、自省地融入这个城市,不再抵抗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并最终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这也将慢慢促进对城中村文化的保护。

  ●开馆启事

  你说,城中村是你在这座城市的起点,即使你身处高楼寰宇,日暮时分仍会情牵其中。

  你说,你曾在城中村的陋屋中做着自己的“深圳梦”,而今,看着城中村改造的是非纷扰,昨日的梦又萦绕心间。

  “深圳城中村网络博物馆”今天在奥一网上正式开馆,本报也将对深圳主要城中村推出“抢救城中村”系列透视报道,这其中,又是否有你的欣喜与记忆、忧愁与梦想?你的点滴记忆或许都将成为博物馆里的重要展品;本报与奥一网同时启动“抢救城中村”专题,你的离情别绪或许都可以登上报纸,引起城市各角落的共鸣。“深圳城中村网络博物馆”地址h ttp://zt.oeeee.com /bowuguan/。

  特别提醒

  城中村营造的历史不在一朝一夕,城中村引出的话题不止一言一语。

  深圳城中村改造引发全国关注,市民、网友对于城中村文化要不要保留、如何保留、怎样保留各抒己见。作为全国城中村最多的城市,深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从成就近十位亿万富翁的岗厦开始,我们按图索骥,我们顺藤摸瓜,寻找城中村与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下周起,本报将开展“抢救城中村”大型公益项目,欢迎更多城中村参与。联系本报记者,可拨打0755-8332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