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闽东霞浦:寻找金庸笔下的“明教”真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7:13

柏洋乡地处霞浦西北的偏远山区,平均海拔440米,是霞浦最大的一个乡,下辖28个行政村,212个自然村。其中上万村的林瞪,是一个传奇人物。

据明万历年间的《福宁州志》,宋朝嘉佑年间,闽县前津门失火,火势甚猛,人们聚集起来观望,隐隐约约看见半空中有一个白衣人,手持巨型铁扇大力扑火,火很快就灭了。那白衣人在空中遥遥地对众人说:“我就是上万村的林瞪。”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元末一干明教好汉抗击朝廷的桥段,许多人以为只是小说家之言,不可尽信。然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等专家最近发现,因金庸的小说而蜚声一时的明教,从北宋到明朝数百年间,一直在闽东霞浦一带有活动,对我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闽东摩尼教传奇人物

这个神仙般的林瞪(1003-1059)便是宋代闽东明教活动的关键人物。陈进国说:“林瞪在北宋摩尼教徒的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走向‘脱夷化’,从而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林瞪也被不断地‘神化’为明教神明。”在村民的传说中,林瞪法力超强,能够呼风唤雨。

据上万村林氏宗谱记载,林瞪25岁时已育有二女,但仍“弃俗入明教”,比宋末的方腊早近百年。他“斋戒严肃”,经过22年的苦修才成功。霞浦闾峡村有一山洞,村中流传这里曾经是林瞪修炼之地。而在上万村现存的乐山堂遗址则是他传教布道的地方。

与金庸小说里神秘的圣姑一样,林瞪的两个女儿也终生未嫁,追随父亲修行。但是当地人不称之为圣姑,而是尊称她们为“龙凤姑婆”。离乐山堂数百米远的姑婆宫遗址,其后石墙尚存一倒压的莲花座就是专门供奉她们的,世世代代,香火不绝。

然而,这些都只是林氏宗谱上“一面之词”,以及一些村民守了近千年的心照不宣的秘密。直到去年,林瞪29代孙林鋆由京返乡探亲,这个秘密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林鋆一直乐善好施,捐资助学,村里的“户头”(管理林瞪公遗物及林氏宗谱的人)出于信任,便将一贯秘不示人的林公遗物,有分别刻着“圣明净宝”和“五雷号令”的印章两枚、以及民间俗称“蛤蟆炉”的小炉子等五件法器出示给他看。

这些法器平时由村民民主选出来的10个人专门保管,但哪件东西具体在谁手上,连村主任都不知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上万村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神—林瞪公。仪式有戏班演出、祭祖、许愿还愿、拜宗谱、交换法器、跳神等,以后三个仪式最为神秘。二月十七日,祭祀活动结束了,5件法器会被请出来—只有10个保管人聚齐了才能拿出来,如数交给下届首事。村民们以近乎固执的虔诚守护着祖宗的秘密,从来不去破坏祖宗的规矩。很多人当地老人一辈子没有见过它们,虽然很想见一见,但祖宗有这种规定,也就算了。只有做过“户头”的人,才有幸得见。

林鋆被眼前所见震撼了,直觉告诉他,这些物件一定有重要历史价值。随后他请来霞浦县文物局、博物馆相关人员来鉴定,认为它们可能与明教有关系。今年1月,林鋆便邀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副研究员陈进国等一行6人来柏洋乡上万村等地考证。他们初步确定为明教遗物后,便着手寻找宫庙文献来佐证,宫庙、族谱、民间传说等等,一个都不能少。

金庸笔下“明教”真身

今年3月,明教普查组在柏洋乡神洋村的一本民国壬申年(1932年)编的 《孙氏家谱》中发现了记载摩尼教(明教)的重要史料,按《孙氏族谱》记载,林瞪加入明教时,是拜孙绵大师为师。而且孙绵于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万村创建龙首寺,即后来乐山堂、盖竹堂,现遗址尚存,有一棵数百年岁的桧树,宋元明清历代有重修。“文革”期间乐山堂被拆毁过,后来补盖木屋顶,2006年已倒塌,现仅存石板基址、莲花式柱座,以及梁架构件等。专家还根据群众的提示,找到了乐山堂开山地主孙绵墓的位置。

4月,专家们又发现了飞路塔和科仪书。飞路塔位于霞浦盐田畲族乡北洋村,于明洪武年间由村民募款建造,刻有八字明教教义:清净光明,大力智慧。陈进国表示,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禁明教了,能公开募款建塔,可见当地明教之兴盛。

而科仪书则是由当地法师所世代相传的神谱,用于请神之用。科仪书跟林氏家族的法器一样,法师一般不轻易给人看。柏洋乡的陈培生法师在陈进国等人多次拜访之后,终于对他们产生信任,才肯让他们阅览科仪书。陈培生的科仪书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教教义,内有涉及上万村龙首寺(乐山堂)之内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有助于厘清林瞪与摩尼教的关系,以及入闽后摩尼教融汇三教及法(巫)教,演化为“明门”的过程。

陈进国说,霞浦找到的资料还有力地佐证摩尼教是从“陆路”而非“海路”传入福建的。晚唐以来,进入闽地的摩尼教的传播路线图,当以福州地区为中心,顺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地区传播和扩散,从而形成了环闽浙滨海地区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经莆仙而南下进入泉州地区,诸如莆田涵江发现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晋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字刻等文物史迹。二是经闽东(霞浦)北上进入浙东的路线。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中国以后又染上了儒、释、道的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对僧侣有五戒的要求:真实,不害,贞洁, 净口和安贫。不害是禁止从事任何可能伤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从事耕田、采集、收获和杀害任何动植物的事情。贞洁是指禁止性交,因为性交被视为模仿恶魔通奸,会导致人类生生不息,继续不断囚禁光明分子。净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饮酒。安贫是要求不蓄私产,靠施舍和乞讨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如诗如画的摄影圣地

霞浦有480公里的海岸线,曲折而绵长。在中国,福建的海岸线最为曲折,直线距离总共不超过535海里的海岸线,却绕了3051公里,曲折比例为1:5.7,而霞浦的海岸线更夸张,达到1:10。往往,绕过一个山头,是碧波万里的海天,再拐个弯,便看到一个安静的渔村躺在海湾的怀抱里。正是长长的海岸线成就了霞浦滩涂的风光无限好。涨潮时它和大海浑然一体,有着水天一色的辽阔,有着惊涛拍岸的壮美。退潮时,它裸露出经年的风霜,那弯弯曲曲的汊港,星星点点的渔舟,绵延无际的挂蛎,在风中飘摇的紫菜,在碧波上荡漾的渔排,在金色海滩上晾晒着碧绿的渔网,还有低鸣着掠过水面的海鸟……

据说,这里滩涂养殖业超级发达。一二月拾蛏苗,三四月插挂蛎,五六月晾海带、捞鱼苗,九十月挂紫菜,还有经年不息的渔排养殖和讨小海。所以,村民们总是很忙,东方刚拂晓,便有村民驾着小型机帆船、头戴矿灯穿行在滩涂间。等到天亮,错落有致的大小鱼网便摆满了海滩。渔民们不分男女老幼穿梭在深蓝鱼网与洁白沙滩之中;有的光着膀子静坐着修补鱼网,远远望去脊背上的汗水在逆光下晶莹闪烁。有的抬着一筐筐小鱼虾分摊在鱼网上晾晒,白色透明的小鱼虾与旁边彩色的箩筐形成对比。滩涂的一边是海,另一边就是渔村。

为了抵御台风的侵袭,房子一般用石块砌成,屋顶的瓦片都压上石头,五颜六色的石块及瓦片,美轮美奂,犹如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村里一些老房子已爬满青草,小卖部里挤满了看电视老人和玩耍的小孩。霞浦的很多渔村里都有教堂,显得特别醒目。

小渔村并不总是这般安静。在明代长期与倭寇的抗击中,沿海的渔民也付出了热血。在长安镇的大京村和吕峡村,有两座背山面海的古堡,历经600多年风雨,屹立不倒,便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这里有热烈而宁静的色彩,有简单而错落的线条,有广阔而细腻的场面,注定要吸引摄影发烧友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