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激动”让公益事业很受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2:03
“免费治疗”变成“自理3万”,治还是不治,宁波脑瘫女孩陷两难。曾经作过免费承诺的中国公益总会会长称,这样说只是一时激动。(钱江晚报 10月29日)

  “一时激动”,很巧妙的借口。或许中国公益总会会长当时真得为小女孩的行为所感动,荷尔蒙刺激到大脑,就简单的拍了脑袋。后来发现确实负担不了这么多钱,就后悔了,于是有了打折的协议。问题是,既然9万元都拿出来了,难道真缺那3万元吗?要知道,一个公益组织的公益承诺打折,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比数十家企业的“诺而不捐”更恶劣。笔者不禁想再追问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病情真的需要12万元吗?会不会连3万元都用不了呢?毕竟协议中对小女孩冰冰的康复情况也是狠狠地打了折的。

  这让笔者想起了前段时间热议的“诺而不捐”现象,对于“诺而不捐”的慈善家们到底要不要披露,这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终主办方没有公布捐赠不兑现的企业名单,网友评价说,这体现了对慈善的一种宽容。那么中国公益总会的承诺打折,是否需要不予声讨呢?笔者认为必须继续追击,它和普通企业的性质不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不同。如果连这样的组织都用一个飘渺虚无的借口来否定当初的承诺,那么将给社会公益事业带来巨大的灾难,或许会被一些普通的企业效仿。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拍着胸脯说:“我捐了,捐1000万。”事后在告诉人家,“不好意思,我们公司实在拿不出来那么多,只有1万了,我们当时是‘一时激动’”。

  目前,慈善事业在我国还不普遍,它的成长需要宽容的社会心态,需要社会大众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需要一些部门和公益组织来引导。但中国公益总会的“一时激动”恰恰成了一种反面的引导。这也很容易让人质疑其拍胸口时的意图,难道是“借公益知名,行敛财之实”?不然怎么现在没人捐款,自己就拿不出来了?到底有没有人捐款,会长先生也要出示证据才成,难道真要其他组织介入调查?  

  在做慈善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别因为热血上涌而做出了过高的承诺。一方面,慈善是一种很自我的选择,由不得别人干涉,爱心更不应该被任何东西绑架。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承担了对慈善的宣传和推广,如果它都在做打折的慈善,那么我们慈善事业的发展将会更加曲折。(朱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