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封疆大吏周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4:25
2008年1月15日放大 缩小 默认
来源于http://www.chiznews.com/site1/czrb/html/2008-01/15/content_6342.htm
晚清封疆大吏周馥
□ 吴汉卿

周馥 像
池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相继形成了许多名门望族。这些望族大多是由五湖四海迁徙而来,若以迁徙时间之早,兴旺发达之长久,历千余年而不衰落的当数东至(旧时至德)周氏家族。
早在初唐高宗李治时,中丞周昉(646-719)调任徽州刺史,天授九年(690)武则天先后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周昉憎恨武氏作为,毅然辞官,举家迁到至德纸坑山,在此繁衍生息,遂成至德周氏始祖。晚唐咸通十三年(872)周氏后裔周繇(841-912)举进士,先官校书郎,后任河南尉、检校御史中丞,以诗闻名,誉称“咸通十哲”之一。其弟周繁(845-907)以文名世,时号“至德二周”。宋徽宗时周氏后裔周泰星(1080-1143)“以武功授武将军”,在宋辽相争时,怀才抱德,“尽忠于宋,不愧于天”。清代中叶,沉寂数百年的周氏日益勃兴,乾隆年间有个叫周俗礼(1768-1801)的亦农亦商,成为名扬全邑的缙绅。其子周乐鸣(1785-1865),继承父志,成为乡里名贤。周乐鸣子周光德(1815-1862),平生慷慨好义,常为乡邻排忧解难,深受乡里人赞之。周光德有二子,长子名馥,次子名馨。周馨英年早逝,周馥发达成为国之栋梁。本文专述周馥。
周馥,道光十七年(1837)11月13日出生于建德,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8岁进入私塾,13岁师从王应兆咏诗作文。他聪颖过人,又勤学不倦,16岁就写一笔刚劲、洒脱的好字和文字清丽的文章,常代先生为乡亲写书札、祭文。祖父和父亲从周馥身上看出了振兴家业的期望,更加坚信“富贵当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便举家庭之财力为他捐纳取得一监生。咸丰末年(1861),周馥避战乱辗转到省城安庆,一个偶然机会,李鸿章看到他代朋友写的一封家信,对其字十分欣赏,誉称其为博学士,收任为幕中“总文牍”。同治元年(1862)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并代理江苏巡抚兼通商大臣,周馥为李的贴身随从。同治四年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周馥亦因参议李鸿章进攻江苏常州等地太平军的军务,被李保奏以直隶州知州留江苏补用,先后为金陵善后工程局、筹防捐局等事务。
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由湖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便以天津西沽筑城工程,函招周馥至天津筹划。时值直隶大水成灾,永定河决口30余处,京津一带几成泽国,京畿安全受到威胁,李鸿章非常恐慌,急派周馥负责堵口复堤工程。周馥堪工备料,终日奔波于淤泥之中,“日夜监工,虽大风雨亦不稍休”,很快将卢沟桥大石坝等处决口堵修完竣。李鸿章对工程进度十分满意,遂极力奏得周馥以道员留直隶尽先补用。周馥于光绪三年(1877)代理永定河道尹。天津为九河故道,水系紊乱,排泄困难,其中以永定河最为难治。他深知“非细勘地形水势不能决也”,乃乘船由天津大沽口入山东,到津沂河,转铜瓦厢淮徐故道,又从卫辉沿流而下,遍勘运河情形。后又勘察津门入海的金钟河、北筐儿港、减河及通州潮白河,弄清了这些河流水系的实情,提出了根治水患的最佳方案即以永定河为主,相关河流同时综合治理。便上书“请在南北运河上游要隘辟减河以泄之,并在南运河下游开屯田,为民分忧。”李鸿章和驻屯新城提督周盛传均赞成其泄流屯田之策:开通减河,灌溉小站,辟营田数千顷。直隶从此“水患除,民称颂。”
光绪八年三月,李鸿章母亲病故,回籍守丧,由张树声代理两广总督,张因业务生疏,保奏周馥以津海关道会办天津营务处兼北洋行营翼长,负责襄办交涉、营务及海防诸事。十年夏,中法战争爆发,沿海防务吃紧,清廷命李鸿章派专员负责在渤海湾海口一带加强防务。李即以周馥“随营多年,熟谙工程,究心韬略”,奏委他督办此事。周馥从5月至7月,终日奔驰于海口南北各要隘,一面“联络营将,会督地方文武,遍查民船,严禁接济勾结等弊”;一面督各处将领,认真勘察各港湾炮台,并绘制北洋地形总图及大沽、北塘、营口、旅顺、大连、烟台、登州七处要塞分图,还制成部分模型,以供进呈。
是年,周馥会办电报局事务,经手创办北塘至山海关电报线。十一年夏,任天津道时,奉委筹建天津武备学堂,“开创中国创办武备学堂之始”,选择军中优秀人才入学,聘请外籍教官讲授,该学堂先后为北洋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十二年春,周禀请李鸿章在天津建集贤书院,以招四方游士。又建文博书院,以培育精通外语人才。后因一次筹办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的安排接待,深得亲王满意,以按察使留直隶补用。十四年升任直隶按察使。奉委会同海军统领丁汝昌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并多次同醇亲王详细商讨海军章程等事。十六年奉旨赏头品顶戴,随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他深感时事艰难,深为海军实况堪忧。私下对李鸿章说,北洋海军已花去军费千余万,只购得几艘军舰,照外国的建制编不成一个队,一旦有战事,怎能战胜敌人。现朝廷为官者皆书生,不懂军事,对国防状况毫无远虑,到战时敌强我弱,无力抗衡,必然怪罪于北洋,就是千张嘴也难诉其苦衷。现在应该陈海军扩建事宜之紧迫,请朝廷增加海军经费,时不我待。万一朝廷不允,到时战事失利,责任也不在我们身上。李鸿章哀叹,此事我已上奏朝廷,部议通不过,我也无可奈何!周馥的忧虑,不到三年就被验证。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命李鸿章“派兵往剿”。周馥曾就战守之策,向李鸿章“力陈三事”,均被李采纳。平壤、黄海之役后,李鸿章制订了旨在防御京畿重地、山东省根本,然后厚集兵力,恢复朝鲜之地的作战方针被光绪批准。李即委周馥“总理前敌营务处”,周于8月初又迅即离津,经山海关,于23日抵沈阳。此时,各军由朝鲜败退,海防吃紧,粮饷不济。李又委周兼“总理后路粮台”。周即在凤凰城、辽阳州等地设局转运粮械,并亲至摩天岭、营口等处收集溃勇,调护诸军。后又赶往前线筹办饷械转运事。由于各军无主帅,节节败退,若将饷械送前,恐军败资敌,周馥忧虑重重,以至积劳成疾。翌年正月,李鸿章只得将他调回天津,前敌运务交给袁世凯接办。《马关条约》签订后,周馥“自请开缺”,回籍养病。
光绪二十四年10月,李鸿章电招周馥“赴山东襄黄河工程”,次年慈禧召见入京,原有授其“河督”之议,因廷中有人作梗,改放四川布政使。翌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光绪逃亡西安,命李鸿章和庆亲王为议和全权大臣。李以直隶藩司迁雍被联军杀害,奏调周馥为直隶藩司,负责办理京畿教案。周旋又奉旨随同办理议和条款,直至《辛丑条约》签订才回隶藩司本任。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去世,周馥悲痛万分。回想四十年与李相随,诸多洋务实业依为臂助,深信不疑。始终不渝的知同之情,使他铭感肺腑,永世不忘。
光绪二十八年4月,周馥升任山东巡抚并加兵部尚书衔。任上,奏请开设济南、周村两商埠,箝制德人势力;倡导国人购买胶济铁路股票,借以挽回铁路权;筹官款10万两,扩大峄县煤产量,遏制德人销售矿山产品;在烟台设阜东土产公司,专营出口山东土产及手工艺品,使德人贸易就我范围。山东人多田少,不敷耕种,闲民日多,弱者坐守饥困荒芜。他责令地方官,招垦沿海荒地,妥订章程,凡可垦之处允许民间垦殖,严禁苛捐,一切有益于民生。在省城设立农商会,雇请日本农学士讲解各类农法,开辟农商试验场,种植样本,逐渐扩张泰安、济宁等地。在青州创东益公司,纺织绸布;在长山、朝城等设置桑场;在冠县、沂水、城武一带试种落花生;在省城及登莱等地设树艺公司,劝民种水果;在沿海属地设渔业公司,振商补民。
光绪三十年9月,周代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上任后,得知江苏海州所属各县土货日多,因无船贩运,难以销售,他奏请将海州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收税处,扩大进出口贸易。三十二年调任两广总督,见广州府属跨南海、顺德两县的桑园堤段损毁已多,奏请拨银2万两,又命桑园绅户捐银,派清廉有能绅员监督,修筑损毁堤段;见省城人烟稠密,街市狭隘,众多商贾无所托足,每至春夏,疫气盛行,人皆苦之。他委任藩司胡湘林在川龙口北岸空滩填筑成基,建造桥梁,开通马路,营建铺面,设立管理机构,酌情收缴管理费,开设新市,使商业兴旺,民情从乐。
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馥以年老多病,奏请“回籍就医”。民国十年(1921)8月21日,病逝于天津寓所,终年85岁。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亲制挽幛,遣官致祭。清王朝虽已覆亡十载,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末代皇帝溥仪,对周馥之故去还下了一道谕旨,予谥“悫慎”。民国十一年由子学熙、学渊、学辉等所有健在子孙不远千里,护柩回邑安葬于官港石城云雾坑祖坟地。直隶、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建了周馥祠,秋浦县(即至德县)也在南门岭建了乡贤祠。
周馥由一介书生被李鸿章任为“幕中总文牍”,从此,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40年,诸多赞扬,深受倚重,遂由候补知州累迁升至晚清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实为秋浦县(至德、建德、东至)增光添彩,也是池州的荣耀。
注:本文参阅了《东至周氏家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