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8:39
摘自大嘴军事论坛
大汉
版主


 
UID 5435
精华 0
积分 42
帖子 134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1970-1-1
状态 离线 初识《孙子》
初识《孙子》
目录
1.        计篇第一………………………………………………………….1
2.        作战篇二………………………………………………………….4
3.        攻篇第三………………………………………………………….7
4.        军形第四………………………………………………………..10
5.        兵势第五………………………………………………………..12
6.        虚实第六………………………………………………………….15
7.        军争第七…………………………………………………………19
8.        九变第八………………………………………………………….23
9.        行军第九………………………………………………………….25
10.        地形第十……………………………………………………..29
11.        九地第十一…………………………………………………..34
12.        火攻第十二…………………………………………………….44
13.        用间第十三…………………………………………………….46
计篇第一
(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关系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存亡、生死,必须认真研究、分析。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所以,要以五个基本方面为基础,对敌我双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准确判断双方的形势。这五个基本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所谓“道”,就是君民是否能同心同德、共度生死的程度。
所谓“天”,就是对天文气象变化的预知程度。
所谓“地”,就是指对地理情况的熟知和分析程度。
所谓“将”,就是对双方将帅基本素质(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的了解和分析程度。
所谓“法”,就是指对双方军队的组织、编制、法令的了解程度。
身为将帅,上述五个方面,必须烂熟于心,有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只有了解并分析这些情况,才可能得出是否能打胜仗结论;不了解这些情况,绝不会打胜仗。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决定战略方针时要对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哪一方的君主同仇敌忾?哪一方的将帅德才兼备?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照此方针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使用他;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不用他。
(五)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运用上述原则,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造成一种统—的态势,以为外在的形象。所谓态势,就是因为此举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君民都自愿听从你的指挥。
(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要以假象来迷惑对方:能打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示敌以不打算打;短期动作示之以长期计划,长期战略示之以短期战术,敌贪利以利诱之;敌慌乱乘机袭之;敌力丰充分防备;敌势强暂且避之;敌势汹分而化之。我方不振要鼓舞士气、我对远袭之敌要以佚待劳、敌若团结就设法离间。要攻敌防备薄弱之处,要攻击敌意料不到之处。这是军事上的奥秘,不可事泄露。
(七)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战争准备之前,凡是对上述诸情况分析详尽周密、是因为我方综合优势较大的缘故,可以获胜,计算中由于条件相比差别太大,不易获胜。计划周密而有把握就胜利,计划虽周密而没把握就很难取胜,没有计划、没有把握必败无疑。看敌我双方综合分析的比较,谁胜谁负显而易见。
作战篇第二
(一)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通常兴兵作战,要遵循一定规范,规模和费用如下:用于进攻的战车一千辆,用于防守的战车一千辆,全副武装的步兵十万个,军行千里,有粮草供应的补给线。里外开支,包括沿途接待所需花销,维修保养各种战具器材,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每天耗资千金之巨。这才算十万大军的准备作战规模,才可以投入作战。
(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这样一支部队投入战争,应以速战速决为益,若靠时间去取得胜利,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尽失,无力强攻。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供应不足。使军队疲惫、锐气尽挫,作战能力损折、储备耗尽,列国诸侯就会乘机兴起,到那时,即使再有智慧,也无法挽回危局。所以,在战役展开后,即使没有太好的时机,也要力求速胜,没有见过靠相持而能坚持多时的。从来不曾有过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所以,不了解长期用兵之害的人,完全不了解用兵的目的。
(三)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善于用兵人,一次战役中不两次向国内征兵,粮草供给不超过三次,兵马取之于国内,粮草从敌人那里获取。只有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才能充足。
(四) 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屈力〕(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国家由于战争而导致贫困有两个原因:一是军队远征,就需漫长的运输,而长途运输大耗人力,就会使百姓贫困。二是(在本国内)靠近驻军之处物价飞涨,就会使军中财力枯竭。国家就会急于加重赋税和征发。兵力损耗于自家之内,百姓的财费损耗七成;国家因为投入的大量车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等武器装备,以及补绘运输车辆的征用,而自身损耗六成。
(五)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所以,善战的将帅都尽力取食于敌。因为吃敌人一斤粮食,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斤;用敌人一车草料,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车。
(六)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将士能奋勇杀敌,是由于有仇恨之心;能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是由于有财物之奖励。所以,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首先缴获战车的人,并且更新旗帜,。再将所获战车混合编入我军行列,对所俘敌人,要妥善安排、使其为我所用。这就是不但战胜敌人、而且壮大自己的原则。
(七) 故兵贵胜,不贵久。
所以,用兵贵在胜利,而不是相持抗衡。
(八) 故知兵之将, (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所以说,深谙战争之道的将帅,决定民众生死,主宰国家安危。
攻篇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指导原则应是:完整地征服敌国为上策;通过战争征服一个打烂了的敌国次之;能使敌人投降为上策,消灭敌军次之;抓到敌人俘虏为上策,抓到受伤的俘虏次之,俘虏整编制的敌人为上策,抓到散兵游勇次之。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懂战争,不经过战埸厮杀就能让敌人屈服,才是真懂兵法。
(二)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所以,用谋略达到目的为上用外交方法征服敌人次之,用对阵消灭敌人又次之,最下策就是攻城。攻城是不得已的办法,修造用以攻城的器械,需要用三个月时间筹划,三个月才能完成;将要投入大批兵力攻坚,如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仍未攻破,就会招致失败之灾。
(三)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懂兵法的人,不靠战场交兵能使敌人屈服。不靠强攻能夺拔取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不是长久之计,征服完整的敌国才能征服天下。所以,兵力不受过大损失而缴获又多才算圆满胜利。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四) 故用兵之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十倍于敌,围而歼之;五倍于敌,则可攻取;两倍于敌,亦可交战。若与对方势均力敌,就分而攻之,若兵力少于敌人,就逃避其锐;避免与之决战。所以,兵力少的军队,不可与敌硬拼,否则极易被敌人擒获。
(五)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考虑得周密,国家就必然强盛;计划有缺陷,国家必然会衰败。
(六)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因国君干涉,对军队伤害大体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强令进攻;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强令其退却,这就是利用权力的“瞎指挥”。
不了解军队的具体事务而参与军队的管理,将士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懂军事的权变之道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对战局生疑。三军将士既不明白意图又胡乱猜疑,别国就会来犯,灾难就会降临。这就是做自乱其军,给敌人可乘之机的道理。
(七)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所以预知胜负的因素有如下五条:知道自己可以打和不可以打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灵活使用者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者胜;以有备之师而对无备之敌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横加干涉者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八)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战必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军形第四
(一)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过去善于用兵的人,首先创造好自己不败的条件,然后去捕捉战机,寻找战胜敌人的条件。创造不败的条件,在于我方自身;而战胜敌人的时机是否出现,那就在于善于捕捉战机(敌人的失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自身不败的条件,但不能一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须抓住敌人的失误才会实现。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所以说,可以预测胜利,但不能去强行追求胜利,我方不败的条件,是要解决防御问题;战胜敌方的条件,是发动攻势的问题。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
善于防守,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在深层地下,使敌深不可测;善于进攻,其势如从天而降,敌猝不及防。唯此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胜利。
(二)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预见显而易见的胜利,算不上懂兵法;经过战争而夺取胜利,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者。这就好比举枯草算不上力大,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目光敏锐,闻雷声算不上耳朵灵一样。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古时善于用兵的人,都是在必胜条件下取胜的。所以他们打了胜仗,没什么令人惊奇之处,也算不得有勇有谋,因为他们计划周密,没有差错,取胜是必然的,所以善用兵的人,未必常胜,但永保不败。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交战;反之,失败的军队则往往是在交战过程中去求取胜利。善于用兵的人,必须懂得用兵之道,并确保顺利执行,这才是主宰战争的命运的条件。
(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5.用兵之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数量,三是数,即统计各类人员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数量,资源的多寡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从而可得出双方胜负的概率。
获胜军队的物资人员具有绝对优势,就象用大秤来称小东西,而失败的军队物资人员缺乏,就象用小秤来称大东西。(计算单位不同)。胜利者一方由于物资人员具有绝对优势,打仗时,就象积水从千仞高山一泄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威力。
兵势第五
(一)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管理大部队和管理小部队一样,只是数量不同,指挥大战役就如同指挥小战斗一样,只是目的不同,统率三军,使其遇强敌而不败,是主次不同;兵力强壮,如以石击卵、攻无不克,只是实虚不同。
(二)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领兵作战,以扎实的后方为基础,以出奇兵致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如天地生万物那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无穷。
日月运行,周而复始;四时更替,冬夏春秋。声调仅分宫、商、角、徵、羽五声,却变化无尽;颜色不过青、黄、红、白、黑五色,却变化无穷;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五味,变化却尝之不尽。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找到它的始终?
(三)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击〕,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湍急之水奔流,能将巨石冲走,这是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止的态势;苍鹰迅飞猛扑,能使鸟雀死伤,这是突然发起进攻的节奏。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其势有激水般能量,他所发起攻击的节奏短促有力。兵势就像满弓弩,节奏就像扳动弩机。
(四)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纷纷纭纭,在双方混战的情况下,指挥作战布署不可乱,混战成一团,军队要保持有条不紊的阵形。这是不败的条件。
(五)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过于严厉的法度生乱;勇敢之下隐藏怯懦;强大表面下掩饰薄弱。治理混乱要平衡法度,消除勇敢下的怯懦要调整态势,完善强大和薄弱,要看军形。
(六)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要展示自己的态势,敌人才会起变化;给以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利益去诱惑敌人,再准备强兵去消灭它。
(七)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营造有利态势的形成,而不去苛求客观因素。所以能选择适当的人制造有利态势,作战最终要用兵,驾御兵势,指挥部众作战,就如同移动木石一样。木石的特性是:安稳平坦之处会静止,高峻险陡之地就会移动;方形的易静止,圆形的就会滚动。所以,善于指挥军队形成有力状态,就如同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这就是“势”。
虚实第六
(一)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首先到达作战地点而等待敌人到来的,就主动安逸;晚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劳顿。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以逸待劳,争取主动。
(二)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能使敌人按自己的意图行动,对我最有利。敌人不按自己的意图行动,对我不利。所以,敌若休整良好,闲适安逸,我就设法袭之,使之劳倦;敌若粮草丰足,我就设法断之,使之饥困;敌若安守,我就设法扰之,使其不得安宁。攻敌想不到的地方,攻敌不在意的地方。
(三)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军队长途跋涉而不受搔扰,是由于行进在无敌人的地方。进攻必胜,是由于进攻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防守必然牢固,是由于防守在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则能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其间微妙渺无形迹;出神入画,神秘得无法用语言说明。只有如此,才能主宰敌人命运。
(四)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进攻使敌人难于抵御,是由于打击了他薄弱之处;撤离而使敌人不敢追击,是因为动作迅速使它追不上。所以,我若想决战,敌人虽有坚固的工事,也不得不与我决战,因为我进攻处是他薄弱的地方;我不想打,画界坚守,敌人也不进攻,这是因为和敌人进攻的目标不同。
(五)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所以,给敌人造成假象,我之真形藏而不露,这样,我方兵力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则分散到各处,就可以用十倍的兵力去攻击敌人的一部分,相对形成我众敌寡。我能形成局部以众击寡的态势,同我作战的敌人就受到限制。敌人不清楚我与之交战的方向,因为不清楚,防备的地点就多;防备的地方多了,那么我进攻方向的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备前面,后面就薄弱;防备后面,前面就薄弱;防备左边,右边就薄弱;防备右边,左边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薄弱。之所以薄弱,就是因为兵力分散所致;所以要在局部形成相对多的力量,就要诱使敌人多处防守、分散兵力。
(六)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所以,预知交战地点,预知交战日期,即使千里奔袭与其会战亦可取胜;但预先不清楚交战地点,也不知交战日期,冒然而进,那就左翼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也不能救援左翼;前锋不能救援后卫,后卫也不能救援前锋,大军行列,近者数里,更何况远者数十里呢!
(七)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依我的分析,越国的兵虽多,未必保证必胜, 因为敌人兵力虽多,可以诱使其分散,大部分无法与我战斗,相对形成局部的我众敌寡,我们的胜利是可能的。
(八)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所以,通过筹划谋算,作战计划中的攻守要合于集中兵力的原理,军阵兵力分布要清楚坚固与薄弱之处,开战后要明白什么地方充足什么地方薄弱。
(九)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所以,布阵的最高境界是:变化无穷,不露任何形迹;纵使高超的间谍也窥探不到底细,再有才智的人也难以做出对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没人能知道其中因果,人能看到我的阵形,却不知我阵形的变化,应变无穷,方能应付对方的无穷变化。
(十)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行兵布阵,要遵循水的形态,水本无形,其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应用于战法,乃是避开敌人强大之处而进攻其虚弱之点。水因地势的变化而决定其流向,用兵则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制胜之策。所以,没有不变的战阵和作战方式,就象水能根据地形变化而流动一样,才叫做用兵如神。又如“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是不变的强者;“四时”循环往复,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昼有长短,月有圆有缺,亦是一样的道理。
军争第七
(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用兵打仗的规律是: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出征作战,组织军队,去芜存菁,最难的是抢占先机,掌握战争主动权。争夺先机最大的困难,是要变曲折为直接,变不利为有利。所以,要诱使敌人为小利而采取曲折的行军路线,这样,即使比敌人晚出发,也能比敌人先期到达战地,这就是懂得变迂为直的原则。
(二)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所以,争取先机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害的一面。驱全军之众作战利大于弊,带着所有物资装备去与敌作战会消耗大量辎重,如果轻装简出,昼夜行军,加快速度,争夺先机,是一种冒进,先锋官极易被擒,因为将士体质不同,身体好的先到,弱的后至,如数数—样陆陆续续,形不成战斗力。如果驱军五十里与敌争先,则前军主将会因劳累而失去战斗力,只有半数的士兵能到达;即使三十里与敌争,其结果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人如期到达。所以,军队离开辎重装备就不能生存,离开粮秣供应也不能生存,离开物资储备同样不能生存。
(三)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了解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轻易与它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理情况,就不能冒然行军;不用向导,就不明白地形之利。
(四)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所以,用兵作战是以欺骗为基础、以获利为前提,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决定配置为原则的。所以,它动作快时如狂风之疾,慢时如林木之有序;侵袭掠扰如烈火漫延,不可遏止;坚守时则如山岳之固,不可憾动。其变化如夜里看物,莫辨形象;而一旦投入战斗,则有霆雷之威,把士兵分开抢掠乡邑人员,分头夺取财物,都要权衡轻重,统一指挥。谁先正确运用“迂直之计”,谁就能胜利,这就是争夺先机(主动权)的原则。
(五)《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军政》中说:大部队作战,语言指挥声音小,所以才设置金鼓;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才设置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兵士的眼睛和耳朵,是统一全军的号令,以便于指挥。全军部队都听从号令指挥。那么,勇敢的人就不能单独冒进,怯弱的人也不敢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击鼓;白天打仗要多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统一士卒视听的。
(六)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军队的气势可以发生变化,将帅的意志和决心也可以发生动摇。军队初战,士气锐盛,相持而懈怠,后期思归,就象人—天中的变化。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战时的锐气,在其士气懒怠和衰竭时再行攻击。这是利用军队士气变化的法则。以我之严整对待敌人的混乱,以我之平静对待敌人的烦躁,这是掌握军队心理变化的法则。以我之短途行军对待敌人的长途跋涉,以我之休息放松对待敌人的行军劳顿,以我之饱食对待敌人的饥饿,这是调动军队战斗力法则。不要去拦截军容齐整、部署严密的敌人,也不要去攻击阵势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保持应变策略的法则。
(七)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所以,行兵打仗的法则是:敌据高山,慎勿仰攻;我背丘阜,切勿后退;敌佯装败退,不要追击;敌气锐盛,不要进攻;敌以利诱我,不要贪取;敌若归返,不可拦截;包围敌人,需虚留缺口;敌若陷入绝境,不要把他逼急了,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九变第八
(一)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凡用兵打仗的法则是:主将从国君那里接受使命,组织民众、调动军队,(在行军作战中)不要在毁塌的村庄驻扎;如在交通发达的地区,注意搞好地政关系;环境险恶生存困难的地方不要停留;容易被围困的地方要计划出路,走投无路的死地,要奋力作战死里求生。
(二)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为了保证总方针不变):有的道路可以更改,有的敌军可以不打,有的城也可以不攻,有的土地可以不夺,国君有的命令也可以不听从。
(三)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所以,将帅若能精通各种应变之策变不利为有利,才算懂得如何用兵。将帅不懂这些变化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后果,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利用地理条件的有利作用。用兵作战,若不懂得各种应变策略,虽然也知道五个“有利”所带来的好处,终不能为我所用。
(四)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所以,明智的人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利弊两个方面。利考虑得多,方可坚定必胜的信念,弊考虑得多,才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五)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所以,给周围邻国制造麻烦使其削弱;役使周围邻国为我所用成就我的事业,用利益引诱周围邻国使其有助于我。
(六)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做好防守的充分准备,不要对敌心存侥幸,而要做好随时应付敌人的准备;不要侥幸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实力使敌人不敢进犯。
(七)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不怕死,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就有被掳的危险;暴躁,就有被激怒的危险;廉洁,就有被污蔑的危险;仁爱,就有被骚扰的危险。以上五点,是将帅的弱点,用兵时会引起灾难。大军覆没,将帅被杀,必是因这“五危”而致,一定要认识到其严重性。
行军第九
(一)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队安营与敌相对有如下原则:若山地作战,须背山依谷,驻扎在半坡之上,不可仰攻居高临下之敌,这是在山地处军的一般原则。若江河边作战,横渡江河,一定要远水驻扎;敌若渡水而来,切勿在水中迎击,而要等渡过一半左右时再攻击,这样有利;如果同敌人江河地带交战,则不要背水布阵,以免陷于被动;要居高而处;不要居下游而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湖汊地带布军的原则。通过沼泽地带,一定不要停留;若在此地与敌人遭遇,则需依傍水草、背靠林木,这是沼泽地带布军的原则。在平原地区,主要倚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布军的原则。昔日黄帝之所以战胜周围部族酋长,就是这样利用地形的。
(二)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凡驻军营地,要干燥高地,不要潮湿洼地;要向阳之地,而避开阴暗之地;傍水草以空气清新,驻扎地要干燥坚实,这样,军中疫病难生,是保证必胜的条件。如遇丘陵堤坝,一定要据其阳面,而把主体倚托于它。这是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形成对军队有利的原则。  (三)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河水有沫,因上游下雨而致,需等到水势稳定以后涉渡。
(四)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凡遇到“天涧”(绝壁深沟)、“天井”(绝壁凹地)、“天牢”(仅一个出口)、“天罗”(四面皆可伏兵)、“天陷”(突然出现的大坑)与“天隙”(狭窄难行)。必须远离,不要接近。要诱敌至我与绝地之间,我军要面向它,而让敌人背靠它。
(五) 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驻军附近若有险峻之山、积水沼泽、大片芦苇、茂密林木、灌木草丛掩盖之处,必须全面彻底搜索,因为这都是隐藏敌人的地方。
(六)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敌人近而不动,是有险可恃;离我军较远却来挑战,是准备进攻;移动军营,是在寻找有利地形。
(七)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林木摇动,是敌人开始进攻,草丛中设有障碍,是疑兵之计;鸟雀惊飞,下面有伏兵;野兽骇逃,是敌人大举出动。
(八)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尘土高起冲天,是敌人的战车奔驰而来;尘土低而面积大,是敌人的步兵在动作;尘土疏散而呈条状,是敌人在砍柴,尘土稀少而反复移动,则是敌人正在以安营扎寨。
(九)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敌使措辞谦卑,是在为备战争取时间,是敌人准备进攻之兆;辞强硬而又向前移动,则是要准备撤退之兆。
(十)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轻型战车先出,部署在两翼,是中间在布阵;敌人未有约定却来请和,是在搞阴谋;敌人紧急调动而布列战车,是在期待同我决战;欲进不进,欲退不退,是在诱我进攻。
(十一) 杖而立者,饥也; 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敌兵倚杖而立,是饿的;役卒汲水而先饮,是渴的;见利而不争夺,是累的。
(十二)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 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飞鸟群集,其下必无人;军营夜惊,是军心不安;兵士闹事,是将令不严;旌旗乱动,是军纪混乱;下级军官烦燥,是军心疲惫;杀马食肉,是军粮馈乏;听号令不归营地,是准备拼死的穷寇。
(十三)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吞吞吐吐、话无中气,是失去人心的表现。频繁赏赐,是处境窘迫的表现。动辄处罚,是一筹莫展的表现。先凶后软,那就是最蠢的的表现。
(十四)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敌使致礼言好,是想休息整肃。敌气势汹汹而来,交战不胜而又不退,就一定要谨慎观察、细细分析它的目的了。
(十五)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只要听指挥、不冒进,能同心协力、判明敌情取得胜利就行;考虑不周而又轻敌的人,必败。
(十六)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士兵不了解你的管理方法,就施以刑罚。士兵就不会服气;不服气,就难以指挥。士兵己经清楚了你的管理方法,不去执行军法,士兵也不可用来作战。所以,应施恩去使之悦服,同时以权威去整治部队纪律,二者缺—不可。申明法纪、令行禁止,兵士才心服口服,申明法纪、令行禁不止,兵士不会心服口服,只有使军纪法令行之有效,才能带好部众,得到他们的拥戴。
地形第十
(一)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地形有通形(往来无险之地),挂形(由上向下的陡路),支形(崎岖难行的路),隘形(山沟狭隘之路),险形(高低差大地面),远形(平坦广阔之处)六种。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我可以去、敌也可以来的,叫通形。在通形地区,要抢先占领高燥之处驻扎,确保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有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可以迅速前往而难以返回,叫挂形。在挂形地区,敌若无备,方可迅速出击;敌若有备,出击难以取胜,又返回困难,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 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敌我出击都不利的路,叫支形。在支形地区,敌诱我出击,我也不上当,应率众转移,等敌人出来一半时再攻击它,有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在隘形地区,我若首先占领,一定要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首先占据,并已做好准备,就不要去打,若还没有封锁好隘口,就可以攻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在险形地区,我若首先占领,一定要驻扎在高燥之处待敌;敌若首先占领此处,那就率部避离,不要碰它。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在远形地区,双方地势均等,挑战者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上述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将帅的重大责任,要认真研究。
(二)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
士兵之弊有所谓“走”(强令士兵无谓硬拼)、“弛”(士兵难管辖、不易控制)、“陷”(将勇兵弱,进攻易陷)、“崩”(下属不服将令,自行其事)、“乱”(军纪不严,兵士困惑)和“北”(以弱抗强,目标模糊)六种现象。这六种现象,并非气候或地理引发形成,而是将帅调教不当造成的。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凡敌我双方地理形势均等,但却非要他们以少击多,士兵畏之,必然会弃甲曳兵而逃,这叫"走"。
卒强吏弱,曰弛。
士卒豪悍而中级军官懦弱,不能控制管束,指挥不灵,这叫"弛"。
吏强卒弱,曰陷。
中级军官强悍而士卒懦弱,与敌交兵接战,将佐奋力,兵士不前,必为下所累而败,这叫"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高级军官不服主将之命,遇敌擅自出战,主将又不知他的性格及成败,自内混乱,这叫"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帅军纪不严,命令条例不明确,官兵不知所措,故列阵杂乱不整,这叫"乱"。
将不能料敌, 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溃围决胜,又无明确突破点,必然败北,这叫"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以上六种情况,是战役失败的原因,将帅的重大责任,应认真研究。
(三)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是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制胜,考察地形地势的险隘远近,是高级将帅指挥作战的基本法则。灵活运用于指挥作战,必胜;不熟练运用,必败。
(四)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坚决打就是了,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要打,也可拒绝出战。所以,身为将帅,进攻不求个人战胜之名,后退不避违命之罪,只求保卫国民,有利国家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之宝。
(五)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待士卒如同待自己的幼子,他们方可以和你一起去赴难;待士卒如同看待成人的儿子,他们可以和一起去生死。但对他们好却不能利用,宠爱而管不住他仃,违法而不忍整治,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六)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只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而不知道此时敌人不可以打,胜利没有把握;只知道敌人可以打,而不知道自己此时部队不能战斗,胜利也没有把握;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部队能打,但不熟悉地形不利于作战,胜利也没有把握。所以,懂得用兵打仗的人,行动知已知彼,目标明确,变化灵活。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方可能克敌制胜;如果再利用天气地形,取得胜利就有绝对把握。
九地第十一
(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按照用兵的一般法则,战地形势可分为如下九种,即:“散地”(本国境内之地)、 “轻地“(敌国边境之地)、“争地”(双方得之均有利之地)、“交地”(双方道路都顺畅之地)、“衢地”(先得有利之地)、“重地”(深入敌后险境之地)、“圮地”(难行军之地)、“围地”(易被围歼难逃之地)、“死地“(非死战不可逃脱之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在敌国边界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我军可以顺利前往,敌军也可以顺利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多国相毗邻,先到可以获得诸国民众的地区,叫做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深入敌国腹地,背后有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
行山林、险阻、阻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须经过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进入的山口道路狭隘,退兵的道路曲折,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打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立即奋战方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二)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因此,在(本国境内之地)不宜与敌作战;进(敌国边境之地)不宜停留;处(双方得之均有利之地)不要唐突攻击;遇(双方道路都顺畅之地),不要断我通道;逢(先得有利之地),则注意结交诸侯;深入(敌后险境之地),需掠夺以继食;碰上(难行军之地),要迅速通过;陷入(易被围歼难逃之地),要设谋以脱困境;若置之(非死战不可逃脱之地), 那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了。
(二)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古时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首尾不能策应配合,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难己协同作战,官兵联系不畅,兵力不能集中,士卒散离不能集中,即使凑合一起,也难形成战斗力。总之,能把敌人弄成这样就打,不然则不打。
(三)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有人问:若敌人众多且部伍严整而前来攻我,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打掉它最看重的有利条件,主动权就归我方了。
(五)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作战的原则,动作神速,乘敌猝不及防,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去攻击它无准备之处。
(六)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进入敌国作战的原则是:越是深入敌境,就越是要提高警惕,攻敌不克,要在敌人占区进行抢掠,以保证我给养的补充,修整等待而不要急燥,养精蓄锐,调动兵力,敌莫测我军虚实,才不敢反攻。
(七)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陷入不知所往的绝境,将士们就会产生宁死不屈的心理;有必死的决心,怎么能不拼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亡之境,就不惧一切;走投无路,就会拼死团结,深入重地,就齐心携力,迫不得已,就会拼命死战。所以,军队在这种环境中不用组织也会自我防备;不下命令也会自觉行动,不用号召也能亲密团结;不用号令也能服从;同仇敌忾、绝无二心,宁战死也不会停止。
(八)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我军将士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财;他们拼死战斗,并不是不想活。作战命令一发布,士卒们坐着的泪洒衣襟,仰卧的泪流满面。只有把他们置于绝境,才会像专诸和曹刿那样勇往直前。
(九)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 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像常山之蛇一样。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部就来救;打它的腹部,头和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蛇那样吗?回答是:可以。吴人和越人虽彼此仇视,但当他们同舟共济时,相互救援就像左右手。因此,用并联战车和固定车轮来巩固阵地并不可怕;能使三军将士同心携力,才是治军的原则。刚柔并济、自然之道也,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把三军将士调整得如同一人,是不得己的事情。
(十)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统帅军队,计划平静而机密,管理规范而严明,能蒙蔽士卒的耳目,士卒只服从命令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变更己布置的任务,改变原设定的计划,不可让人知道;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改换军营驻地,选择行军路线,使百姓少受打扰。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
下达战斗任务,就如同登高而抽去梯子,义无反顾,全军深入敌区之后,如弩发机,一往无前。
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深入敌国后,破釜沉舟,追敌就像驱赶羊群,驱来赶去,令其不知究竟。聚三军将士,投于险境,这就是统帅要形成的态势。战场情况万变,对各种地理环境的利用,对将士心理的把握,都须认真研究。
(十一)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部众就越专心致志;进入敌境浅,军心就易松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离开本国进入敌境作战,叫绝地(远离后方之地)。
四通者,衢地也;
四通八达,是衢地(先得有利之地)。
入深者,重地也;
深入敌境的,是重地(深入敌后险境之地)。
入浅者,轻地也;
进入敌境不远的,是轻地(敌国边境之地)。
背固前隘者,围地也;
后方险峻前面路隘的,是围地(易被围歼难逃之地)。
无所往者,死地也。
走投无路,是死地(非死战不可逃脱之地)。
(十二)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所以,在散地(本国境内之地),要使将士目标专一;
轻地,吾将使之属;
入轻地(敌国边境之地),要使部队前后呼应;
争地,吾将趋其后;
处争地(双方得之均有利之地),要催后队快速跟上;
交地,吾将谨其守;
遇交地(双方道路都顺畅之地),要谨慎防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
逢衢地(先得有利之地),要加强与邻国的结交;
重地,吾将继其食,
深入重地(深入敌后险境之地),要掠敌物资供我所用;
圮地,吾将进其途;
碰上圮地(难行军之地),要迅速通过;
围地,吾将塞其阙;
陷于围地(易被围歼难逃之地),要严守突破口,令敌无所攻;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置之死地(非死战不可逃脱之地),那就要示以拼命求活了。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部队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围困就拼命防守;没办法就会拼命死战;陷危境,才会绝对服从。
(十三),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所以,不了解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它对抗;
不知山林、险阻、阻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了解途中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不用向导,就不明白如何利用地形。
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上述九个方面(四险五危),如果有一项没把握好,就不能算是能征善战之兵。所谓“能征善战之兵”,进攻大国,其聚拢不起兵众对抗;威力施加到敌人头上,他就得不到诸侯的策应。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所以,即使不使用外交手段,也不夸大自己的权势,坚信自已的实力和信念,以威势加于敌,敌城皆可破,敌国皆可灭。
(十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奖赏超出常规,法令打破传统。令三军将士全体激奋,就像一个人那样易于指挥。告诉他们任务,而不多说意图;告诉他们利益,而不告诉他们危险。只有把他们投入死地,他们才会拼命求生;军队全部陷于危亡境地,才能在不利的情况下转败为胜。
(十五)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所以,用兵打仗,关键就在于能准确判断敌人的动向,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穷追千里,破敌杀将。这就是巧妙策划的结果。
(十六)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因此,战役开始之时,需封关毁符,切断与敌一切往来,在庙堂誓师,向三军讲明战役目的。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一旦敌调动中有隙可乘,必须迅速行动,乘机而入,先夺其所恃的优势,待其势竭,不宣而进。实施自己的作战布署。初时要像处女一样稳重,一旦抓住战机,就象狂奔之兔那样迅速,使它不及抵抗。
火攻第十二
(一)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大凡火攻,其形式有如下五种,一是烧其宿营中人马;二是烧其抢掠来的财产,三是烧其作战用的辎重,四是烧其存物资的库房,五是烧其行进中的队伍。
(二)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实施火攻,必须有放火之条件,要常备火攻之物,点火要有有利时间,放火要有有利日期。所谓点火的有利时间,是指气候干燥之时;所谓放火的有利日期,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这四个星座的时候。月亮行经这四个星座时,多有风起。(月黑风高之日也。)
(四)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大凡火攻,必须根据上述五种火攻的对象而做出相应的配合接应。若在敌人内部放火,就须早派兵从外策应;若火已烧起,而敌人并不混乱,要观望等待,切勿贸进;判断火攻的效果,可攻则攻,不可攻则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如果从外面放火,不必等待烧到内部,只要时间合适就可攻之。在上风放火,切不可从下风攻敌。白天刮了—天风,到夜间可能会停。凡指挥军队火攻,都须灵活运用上述五种火攻形式,熟知其后果,亦要防敌如法施行火攻。
(四)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所以说用火来辅助进攻,是明智之举;如用水来辅助进攻,其势更强。但水却只能冲散敌人,却不能消灭敌人。
(五)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战役取胜之后,不总结它的作用利弊、不论功行赏,十分危险。,这就是古语所说的“费留”。所以,明君要慎重考虑这件事的结果,良将帅要认真修整补充部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没有利害关系,就不要轻易动武;没有重大收益,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险关头,就不要冒然开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君不可以一时之冲动而发动战争,帅也不可以一时的恼怒而贸然出击。有胜利的把握再打,没有胜利的把握就不打。冲动可以平息,恼怒也可以过去,国家灭亡,就永不能复存,就象人死不能复生。所以,国君用兵要慎之又慎,将帅要时时保持高度警惕,这是维护国家安定和保全军队实力的重要原则。
用间第十三
(一)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一场大战出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无数钱财。全国骚动,往来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的多达几十万户。备战数年,是为了夺取最终的胜利。在此情况下,若因不舍官爵和金钱,以致不能利用间谍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最大的不仁。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这种人不配充当国家的统帅,不配担任国君的参谋,不胜任辅佐之臣。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绩出众,就在于事先就详知敌情。而预知敌情,不是祈祷鬼神去获取,也不是从占卜那里去推断,更不是从经验中去获得,而必然是从人那里去获得,这个“人”,就是了解敌情的间谍。
(二)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使用的间谍可分如下五种类型,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五种间谍若都能为我所用,敌人根本不知情报泄漏多少、如何泄漏,我就可用兵如神,善用此法之将帅是国家和国君之宝。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因间,是利用敌国本地人做间谍;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内间,是利用敌国的军政官员做间谍;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反间,是利用敌国潜入我国的间谍做间谍;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死间,是故意制造和泄漏假情报,让潜伏在我方内部的敌方间谍知道,而传播给敌人的人;
生间者,反报也。
生间,是潜入敌国侦察后能带回情报的人。
(三)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所以,军队中运用间谍战,没有比间谍更亲近信任的;没有比间谍奖赏更丰厚的;没有比使用间谍更用人机密的。不具备大智慧的人不能使用间谍;无仁义之心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缺乏精微周密分析,就不能正确判断各种间谍所获情报的真伪。其中细微奥妙之处变化无穷,间谍真是每一处都用得到。
(三)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间谍还未行动,就有人事先知道了,间谍本人及知情人都得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是我要打击的目标,所攻击的城池,要杀害的敌人,其目标主将、守城之将、保卫人员、来访者、门客家丁家属等相关人员的姓名等情况,我方间谍必须尽力侦察清楚。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必须查出在我内部的敌方间谍,用利益收买他们,引诱他们叛变,这样,敌方间谍就可以为我所用。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由此推断:敌方反间通过引诱都可为我所用,那么,敌方乡间和内间就更可以为我所用了。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由此推断:反间既可为我所用,那么,死间就能将假情报传给敌人;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由此推断:反间既可为我所用,那么,生间也可按规定时间回报敌情。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上述“五间”之事,国君必须详细了解,主要是利用反间。所以,对反间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五)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从前,殷商的兴起,是由于伊挚在夏助汤为间;西周的兴起,是由于吕尚在殷助文王为间。所以唯有明君和贤将能运用大智慧用人充当间谍,惟此才能成就大功。这是用兵的重要环结,三军之众就是依靠准确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的。
(2006.7.13.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