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高收入合理合法?(南方都市报 2006-8-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0:39
电力高收入合理合法?
2006-08-09 09:30:1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中电联:电力高收入合理合法
称该行业高收入是经20多年努力得来,降薪或对基层干部冲击较大
■“精彩”语录
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
——范继祥
“我们为国家做这样大的贡献,而且收入是合理、合法的,为什么社会对我们这样憎恨呢?”
——范继祥
要电力行业降薪“是大锅饭情结在作怪”
——中电联官方网站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表态了。在社会各界对电力行业高收入讨伐声浪不断,一些电力企业相继开始降薪行动之时,中电联副秘书长范继祥表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
8月2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舆论对电力行业高薪问题的认识过于偏激,“是不客观的”。
没否认电力行业收入高
中电联是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目前拥有会员单位1440家,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和国电集团等中国所有大的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
范继祥没有否认电力行业收入较高,但他认为,年收入超过10万的职工是少数,不具有普遍性,电力企业老总年薪过百万美元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范继祥曾任某电力局局长,正厅级干部。范以自己为例解释说,他目前的退休金每月还不到2000元,而且很多企业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普通职工年薪15万元。
范表示,据他了解,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老总最高年薪在70万元到80万元左右。他说,电力行业收入水平全国各地不等,东部发达地区一般职工年薪6万元到8万元,西部陕西、新疆和甘肃等地一般在3万元上下。
“抄表工年薪10万”是胡说
对于一个倒闭电厂抄表工年薪10万元的说法,他认为是“胡说”。
不过,正是抄表工年薪10万的报道最终引发了舆论对电力行业的大规模“讨伐”。
此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曾表示,目前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比较突出。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因此成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焦点问题之一。
此后,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和华南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的高层开始带头降薪,一些大集团的老总主动将年薪降低30%到50%不等。这也被外界看作迫于压力所做的被动调整。
“效率高,工资自然就高”
范继祥认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与工资制度改革有关。
1997年电力行业实行承包后,在工资制度上,电力企业实行每年年终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分配奖金的绩效考核制,由于对管理层实行年薪制,分配时管理层收入就比较高。范说,这样的体制改革很多行业都实行了,这样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范表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电力和煤炭等产业部门同步开始现代化建设,那时候电力行业的工资根本比不上煤炭行业,“煤炭比我们高一级”。通过减员增效、提高职工素质等手段,才使得整个行业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他举了个例子,以前一线工人基本素质较低,现在已经到了本科以上水平;以前一个工厂要1000人,经过分流到三产等服务行业,现在同样的一个工厂也就200多人。“效率高,工资自然就高。”他说。
降薪是大锅饭情结在作怪?
据范介绍,目前电力行业已成为中国少有的与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比肩的行业,发电、装机容量和用电量都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他问记者,“我们为国家做这样大的贡献,而且收入是合理、合法的,为什么社会对我们这样憎恨呢?”
当被记者问到电力是否因垄断才获得高收入时,范认为,首先电力行业通过努力提高了生产力;其次,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力行业不是由国家控制的,“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
范继祥对电力行业的降薪行动表示不解。不过他说:“这次(降薪)可能对基层的干部冲击较大。很多电力行业的基层人员认为他们被冤枉了。”
一些不满的电力职工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喊冤。
中电联官方网站的首页上以“关于电力行业的几个认识误区”为题,刊登电力行业内部人士对高薪质疑的回应。一篇8月3日挂上网站的文章说,要电力行业降薪“是大锅饭情结在作怪”。
国企工资制度存在漏洞
目前,中国很多国有企业实行年薪绩效考核制,企业的工资总额与企业经营效益直接挂钩。中国实行对企业工资总额进行管理,根据国家规定企业效益如果增长1,那么工资总额将相应增长0.3到0.7不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副所长杨黎明认为,这项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按规定企业工资应随着企业的经营好坏,同比上升或下降。但很多企业在工资上升时多按相应比例执行,而下降时有的企业不再执行降低或执行较低的比例,结果工资总额只能涨不能降,进而出现了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局面。
同时,中国很多大企业都建立了三产等子企业,这些企业的收入很多时候没有纳入直接收益中,而以福利等各种形式下发给职工,使得一些行业收入较高,而政府又很难控制。
社论:规制垄断,不能只有舆论讨伐
2006-08-09 10:11:3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电力行业降薪,又起争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范继祥日前对媒体表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这番言论再次引来一片批评质疑,其中既包含了公众对垄断行业高薪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普通人以常识辨析是非的能力。
一个倒闭电厂抄表工年薪10万,范副秘书长怒斥这是胡说,他的这一判断倒是缺少根据。即使这新闻反映的只是个别案例,垄断行业(包括电力行业)职工高收入,却是政府和公众已经达成的共识。不仅公众眼耳见闻累计的怨气一触即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也早已明言,垄断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是其他行业的5到10倍。关于这一点,范副秘书长倒也无从否认,他只是说这高收入,它合理合法。
合理之处在于,电力行业过去20年很辛苦,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言下之意,职工收入低的行业,过去20年都没有努力,没为社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这所谓道理的荒谬自大,不堪批驳。范副秘书长所说的合法,是指电力行业分配工资的办法,依据的是国有企业的年薪绩效考核制度,没有违反任何法规。这说法似乎可以成立,只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副所长杨黎明已经指出,这项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正是这漏洞导致了垄断行业的高工资。群众火眼金睛,这合理合法显然禁不起阅读推敲,只是不知电力方面是否还有下文,下文又如何辩解。
这远不是舆论与垄断势力的第一次交锋,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前一段时间银行跨行查询收费引来众人口诛笔伐,银行方面也多次有人出来辩解,甚至拿跨行查询的成本来当作理由。可惜消费者的数学比银行的专业人士还要好,一眼指出其中的漏洞。于是舆论与银联之间,呈现出数个回合的争辩。公开的意见竞争,总会为理性的一方赢得空间。虽然银联的定价权无可撼动,但是如果每月免费查询四次的方案得以施行,公众也算是以舆论为武器,在博弈的妥协结果中争到了一点可怜的利益。
其实,不论是银联还是中电联,他们肯出来回应公众情绪和媒体言论,已经是进步。以其强悍无敌的垄断地位,全不理会自行定价或者自主发薪,公众或媒体也毫无办法。而且,也正是他们的正面回应,才让博弈成为可能,虽然博弈双方的强弱不匹配;让公众有了一点议价权,虽然这权利非常微小。甚至可以说,公众的博奕能力,还要依靠垄断势力的恩赐。从此可以明白看出,虽然舆论经常言语尖利、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战斗欲望旺盛,但是它只是貌似强大可怕,并不具备任何攻克垄断的硬性实力。
实际上,如果只从意见竞争的角度看,不论是银联还是中电联,都没有拿出最专业的态度来与媒体争论。他们每每使用专业知识来搪塞,或者举出西方国家的例子来辩护,但却总是语焉不详,不提供任何可供辩论的细节。或者这细节认真追究起来于他们不利,或者垄断方从未真正想过要以道理说服舆论、安抚情绪。归根结底,舆论力量与垄断势力不相匹配:一方是言语的软力量,一方是行动的硬力量;一方针对的是垄断的核心问题,一方想要辩解的只是收费或工薪的具体情境。这一场难以真正生效的博奕,缺少的是一个既能听懂公众舆论,又能制约垄断势力的第三方。
垄断之祸,已是公论。虽然某些行业确属“自然垄断”之列,但是对这些行业必须有严格的管制规范。如今几大垄断行业的不合理工薪状况,明显证明这些行业既缺少有力竞争,也缺乏有效管制。实际上,不论是新闻报道10万年薪抄表工,还是评论批驳垄断不公,他们都不只是针对具体的垄断行业,因为突破垄断或规制垄断,需要的都是一个强大的外在力量。舆论本身或者可以在一次两次的讨价还价中成为武器,但这并不是它在社会博弈中最适合的角色。公众舆论凝聚的目的,是要唤起立法及行政部门的关注,打破既得利益,消除垄断,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