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的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3:16
电视的介入,使我们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越来越容易接受。然而,一味地接受,
又把我们的大脑和思维变得机械和千篇一律,从而挤占了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们的精神家园愈来愈表面化和趋同化。电视传媒中风行的小品和“戏说”历史,
就是世纪之交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准确外观。这种精神上的调笑,借助电视这个强
大的载体,让大众别无选择地只能追求短暂的视听感官享受,而它的负面效应却
被整个社会所漠视。
电视文艺小品化、历史剧“戏说”化,与那个只许革命英雄仰天大笑,文艺
作品中人物和情节舞台化、程式化的造型定位的灰色年代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这种进步并不是说大众文化就仅止于娱乐和休闲,更不是美国的“脱口秀”和
港台的快乐“嘉年华”,它的“寓教于乐”功能正在潜移默化地占据着人们的精
神“内存”。即便是娱乐大于道德教化的《还珠格格》,在疯疯癫癫的嬉戏中,
也变种于通行世界的“灰姑娘”的故事原型,把一夜暴富的渴望制作成看不完的
肥皂剧。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演义。但具有“灰姑娘”
相似经历的“小燕子”之所以能征服官本位意识极浓的国人,不是单纯的“富”,
还有权力之“贵”,是迎合了中国式的由贵而富的心态,并正在激活下一代人的
潜意识。小燕子的经历和命运早已烂熟到不用大家传播而“都知道”的程度;赵
薇也早已成为出生于改革开放背景下少男少女们的偶像。不仅城市中衣食无忧的
“小皇帝”们喜欢此剧,就连偏远农村的穷孩子都把《还珠格格》和赵薇、林心
如等的招贴画粘在家徒四壁的炕头上。
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太多一夜暴富的示范,加之学校、家庭、社会的耳濡目
染,都在幼小心灵中或多或少地播下攀权附贵的种子,使富贵攀比成为花季少年
的异常心态。他们自然羡慕小燕子在一夜之间由街头浪儿蜕变成皇帝的千金的幸
运,向往她所具有的那种锦衣玉食又可肆意妄为地挥霍青春的特权。在“你是‘
疯儿’我是‘傻’”的儿童式自白背后,庇护着的是胡作非为的皇族集权。在现
实生活中,又有太多的事实向孩子们展示着“有能耐”的父母给子女所带来的诸
多便利,谁不想出身于权贵之门,有一对财、权殷实的双亲,有一个令人眼红的
好血缘。何况,小燕子和紫薇的得道升天的曲折经历极具传奇性和戏剧性,不火
爆、不共鸣哪才怪呢?
更进一步地讲,此类古装戏说剧的泛滥,传递了这样一个误导信息:民众强
烈的反腐败要求,与其说是出于对社会公正的道义诉求,不如说是出于“吃不着
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心理;法律政策之外的权钱交易,是人人都追求的最佳获
利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常态规则;政治权利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稀缺资源,当官才
是人人羡慕和妒忌的职业。
从本质上讲,这种调笑式的文化现象,是腐朽的皇权意识和物欲的现代消费
文化的结合体。当它和“内衣外穿”一样,都能成为一种时尚时,我不知道这是
文明的颓废,还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