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4:51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罗伯特M加涅
香农
 
斯金纳
斯金纳著作

“经验之塔”理论

广州大学教育技术实验中心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
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
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
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
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
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
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
展轨迹。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
,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 书名就是
《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
,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 中使用视
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
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
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
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 播,并
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
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
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
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
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
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书本
电视

投影仪

录像机

编辑控制器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
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电化教育的课堂


国内教育技术学相关著作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
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
的电教机构,至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
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新中国成立后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
了电化教育处,由留美电化教育专家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1951年在北京辅仁
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
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而后三年的
经济困难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化教育未能
很快发展。

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
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
不要改名称?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张: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
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过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
: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
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
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
“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
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我国建立起来了,
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在讨论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时,也交
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讨。当然这种探讨大多数是与电化教育作比较进
行的。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在涉及教育技
术定义内涵的表述时,又大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教育
技术本质,是一个涉及教育技术内涵又涉及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和
归属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
 

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
借鉴;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
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
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
的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专题 制作人:区子珩
未经许可 切勿转载
Copyright 2006-2008 Powered by edu-technology,ET教育技术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粤ICP备08121122号
雅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