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耶?黄冈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53:56
黄州耶?黄冈耶?

——关于两个地名的思考
添加时间:[2009-10-14]  作者:[李开寿]  

 

    何谓黄州?何谓黄冈?黄州黄冈何以区别?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生活在鄂东的人有时被弄糊涂了,何况外人乎!李开寿的文章或许可以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编者的话
    近读周积明先生主编的《湖北文化史》一书,生出许多感慨。在湖北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黄冈文化(其实应是黄州文化)灿若繁星,光耀夺目。书中人文典故,很多来自于黄冈(黄州)。时黄州府所辖的麻城一县,仅明代就出136位进士,更是首屈一指,全国闻名。黄冈(黄州)不是富庶之地,但“名人之乡”却是当之无愧的。如果抹去黄冈(黄州)人的名字,湖北文化恐怕要失去一半的光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文厚重之地,在文脉的延续上竟出现了断裂和颠倒。以我们现在的地名很难读懂这部书。书中的黄州、黄冈与现今地名不是一回事,乃至完全相反。黄州,在历史上是湖北,也是全国的一个响亮的文化标识,在今天却变为一个很小的地域概念。嗟乎!一对历史上显而易见的大与小、先与后、洋与土的概念,在今天竟至混淆。幸哉!今日之黄冈,对历史对文化对品牌的重视似前所未有。接通文脉,才能擦亮名片。我们的文脉在哪里,我们的金字招牌是什么?我们都应当思之、知之、行之。
    在历史渊源上,“黄州”早于“黄冈”。“黄州”之名,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军队攻占江北后,改南司州为黄州,州城设在黄城(今黄陂境内)。隋开皇五年 (公元585年), 移置黄州于衡州(今麻城境内)。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诏命改州为郡,“黄州”改称“永安郡”,郡城迁南安城(今新洲境内)。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复称“黄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黄州”又改称“齐安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齐安郡”复名“黄州”。此后,“黄州”名沿用至今未曾改变。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黄州州治自南安迁移至今址。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并南安、齐安为黄冈,改梁安为木兰,改信安为麻城,黄陂县名不变,四县皆隶属黄州,“黄冈”之名始于此。“黄冈”晚于“黄州”19年。
    在历史地位上,“黄州”高于“黄冈”。 1949年5月,鄂豫行署第四、五专署合并为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6月更名为黄冈区行政公署,这才是“黄冈”辖“黄州”的开始。而1949年以前1300多年的行政区划中,“黄州”要么是州府要么是郡治,一直都是“黄州”辖“黄冈”。隋唐宋三朝,黄州辖区变动频繁,但基本上一直管辖黄冈、麻城、黄陂等县。明清时期,黄州辖区超过今天的黄冈。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黄州府共辖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八县和蕲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黄陂划属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麻城、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七县和蕲州,称为“黄州八属”。
    在人文底蕴上,“黄州”厚于“黄冈”。按照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黄冈市完全具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但是,严格意义上的“黄冈文化”只有1949年以来的60年历史,而更为灿烂辉煌的则是黄州辖黄冈的1300多年的“黄州文化”。而且,从字面上看,“黄州”这一地名比“黄冈”更有品位。从我国地名史、行政区划史来看,“州”多数作为相当于今天的地级行政区来命名,具有特殊而深厚的内涵。传说夏商周就有“十二州”、“九州”之说;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州”一级就正式出现。以“州”为地名的地方往往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历史文化古城,“黄州”也不例外。而“黄冈”的“冈”字既容易被外地人误读音调,也容易与“岗”字混淆,还显得有些土气有余、文气不足,与本行政区文化品位不相称。今天,我们说东坡、论英雄、道禅宗、唱黄梅,无一不是黄州时期的文化遗产。
    在城市品牌上,“黄州”优于“黄冈”。从城市品牌战略的角度说,黄冈市开展对外宣传、城市营销,应该积极打好“黄州”牌。历史的积淀让黄州文化形成了赤壁文化、东坡文化、杜牧文化等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些文化品牌已经与“黄州”这个文化地名凝结在一起,共生共荣,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无论是考据确凿、毋庸置疑的文赤壁(东坡赤壁),还是颇得人心、值得发掘的武赤壁(周郎赤壁),都须凭借“黄州”的历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在黄州赤壁留下了《赤壁》一诗,在麻城歧亭杏花村留下《清明》一诗;北宋初期文坛领袖王宇偁任黄州刺史,留下名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大文豪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任黄州团练副使,留下传唱千古的“一词二赋”以及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两次莅临黄州城,留下《黄州》诗。此外,还有清代于成龙任黄州同知,等等。黄州文化博大精深,是应当大力开发的文化宝藏,也是我市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从外地城市更名的成功经验看,“黄冈” 更名“黄州”能够促进地区文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内城市更名的成功典范很多,比如原云南省迪庆市更名为香格里拉市,原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原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 原湖南省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原海南省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等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并促进了文化、经济快速发展。在我省也有“荆州市”失而复得的戏剧性历程,1994年10月,我省撤销荆州地区,与沙市合并成立荆沙市,引起舆论批评,尤其是著名文化记者李辉在《人民日报》发表《可惜从此失荆州》一文,产生强烈反响。随后,荆沙市积极争取更名,1996年12月荆沙市重新更名为“荆州市”。“黄州”地名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将“黄冈市”更名为“黄州市”,必将得到国内文化界的广泛赞同,引起社会、媒体对于黄州文化的深切关注,这对于弘扬黄州文化,推介黄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此也将带动市域文化、旅游兴起,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