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3:58
尼克松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 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与毛泽东、蒋介石都有过接触与交往,对这两人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都带些帝王派头
毛在1972年对我说:“我们大家的老朋友蒋介石委员长不赞成这个。”他一边说,一边挥了一下手,这个手势也许指我们的会晤,也许指整个中国。
在我1953年首次会见蒋的时候,这位委员长在谈到中国时也这样挥了一下手,明确表示他指的不仅是他的台湾,而且也指中国大陆。我发现他们两人讲起这些都带些帝王派头。
从他们的手势和讲话看来,他们似乎都把国家的命运同自己的命运联在一起。两个像这样的领导人物在历史上相遇时,不会妥协,只会相撞,一个胜,一个败。
说来也许奇怪,他们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东方人。毛只出国过两次,一次在1949年,一次在1957年,都是去莫斯科会见苏联领导人。蒋到亚洲以外的地方去也只有两次,一次是1923年去莫斯科执行任务,一次是1943年去开罗举行四巨头会议。两人都经常长时间地深居简出。毛趁暇写诗作词;蒋则漫步深山,吟诵古诗。两人都是革命者。毛反抗他父亲的专制和反抗整个社会制度;蒋反对满清王朝的对内腐败、对外懦弱。
他们的外表和内心深处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毛有一种轻松的无所顾忌的幽默感;蒋在我与他的几次会见中从未讲过任何幽默话。毛的书法潇洒,字写得龙飞凤舞毫无拘束;蒋的书法拘谨,字写得方方正正一丝不苟。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崇敬中国的方式也不同。他们都爱这个国家,但是毛要抹掉过去,蒋要把过去作为基础继续建筑。毛在胜利后简化了汉字,这不仅是为了便利扫盲运动,而且也为了摧毁每一个复杂的汉字所包含的历史内容;蒋在败北后在他逃亡的船舰上腾出地方装走了近40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虽然许多忠于他的助手和士兵留在了大陆。
蒋作为战略家是平庸之辈
蒋是个实干家。在他风浪迭起的一生中,他有许多次是正确的,所以他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1949年的大溃退也没能动摇蒋的自信。
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又一次暂时的挫折。每次我见到他,他都谈到光复大陆。即使他的某些助手已经放弃这一希望,他也不曾失去信心。他为自己起名“介石”,意思是“不可移动之石”。就他的性情而言,这个名字起得再恰当不过了。我非常钦佩他的坚毅精神。他从不仅仅由于某件事看来在所难免而甘心向这一“难免”之事屈服。
蒋曾写道:“我始终为敌人所包围,时而处于劣势,但我深知如何坚持。”蒋尽管坚韧,还是有他的过错。不过,像丢失中国这样的悲剧决不会是一个人的过错。蒋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家,但他死板地“照书本办事”,因此他作为战略家是平庸之辈。在某些特定的战略设想范围内采取行动,蒋的头脑敏捷而果断。
但是,他按照他确定的规则行动。如果这些设想保持不变,那就谁也比不上他,但是他不大能跳出这些设想的圈子,制定出向旧战略挑战的新战略。而历史是由提出适应时势的新见解的人物创造的。对蒋来说,不幸的是毛泽东属于此类人物。
二人智慧的差异
蒋介石始终是个神经过敏,动作拘谨的小个子。毛则仍然从容不迫,动作稳重,能迅速领会到别人话中的细微含义,眼神虽然不能完全说是闪烁发光,但是却带有一种嘲弄的微笑。他的笑声很有感染力,非常喜欢机智的谈话。他的性格也很热情。
美国记者白修德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他写道:蒋介石受到诘问而无以对付,往往轻轻地晃动双膝,他的紧张心情流露于形表,而毛泽东却镇定自如。
在蒋的办公室或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常常有人进来送电话记录或便条,不时打断了宾主间的谈话,但是和毛谈话却没有这种情况。他的办公室是共产党中国运筹帷幄之所在地。毛泽东显然不是一般行政首脑,而被认为是个圣人,在他进行思考时,一定不能打断他。斯诺和白修德所观察到的不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在人格上的差异,而且也是智慧的差异。
归根到底,蒋介石的智慧乃是小智,是一种为个人生存意志而忙的不自由的智慧,而毛泽东的智慧则是大智,是一种超然于个人生存意志之外的自由的智慧。因而蒋介石显得紧张、拘谨、神经过敏,毛泽东则显得大方、潇洒、从容不迫。正如叔本华所说:天才和注重实用的人相比较,有如金刚石比之于砾瓦。
(本文摘自尼克松文集《领导者》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