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叙述-6】结构:因果和重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2:56:22
xilei 发表于 2009-5-21 17:11:00


结构:因果和重复

 

(一)

 现在,每到周末,我都要求儿子写一篇钢笔字。

 他握笔的姿势不好,整个笔是竖起来的,写字象鸡啄米。遇到作业多的时候,力气用到最后,字都是东倒西歪的。

 我说:背打直了。手放在桌子上,吊在外面着怎么能写呢。

 儿子听着,有时会很不耐烦地挪挪屁股,象征性地动一下。

 有一天,作业的书写太乱了,简直都看不下去了。我大光其火。

 我说:这样可不行。你写的字,别人都看不清楚。你得花时间练习练习写字。

 我让他先注意写字的姿势,然后,给他说了一个练习写字的办法。

 我的要求很简单:我不要求你写成一个书法家,但是,你起码要把字形写清楚。

 我找了一本字帖,翻到其中的一页,拿了一张纸,让儿子先临摹了一排。

 儿子写了一排。比划着写,怎么也不赖。

 写好后,我把字帖拿开,让他自己写一排。字象弹簧一样,立马回到从前。

 我说:你知道你的字,为何跟刚才的字不一样吗?

 儿子在发愣,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我跟你说一个写字的技巧。你马上就会改进很多。我们先不谈什么笔锋,你看看你的字形结构!

 我指着纸上的一个“仁”字,我在字上面各自画了一个长方形,把字分割看。

 “你先不把字看成是字,而是一幅画。那么‘仁’这幅画,包含了左右两个部分。我们用方形把它们圈起来。你注意感受人家写字时,这两个部分的相对大小。还有块与块之间的位置。”

 “写字首先,是要横平竖直。你看看你的单“仁”旁,你左边的这个竖,都是歪的。站直了,别趴下!”

 “你看看右边的方形的位置,相对于左边,大概是在什么位置。这是一种的平衡的感觉。你多看看别人起笔的位置,多体会,自己写一写。”

 “同样,象这个‘音’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立,是一个扁平的长方形,下面的日,可以写成竖立着的长方形结构。如果你写成同样的形状,感觉就象压扁了一样。竖立的形状,才能撑得住。”

 挨着把一排字的结构,和儿子的字做了对比和分析。每个字,写了几十个。

 儿子把字重新写了一遍,象换了个人写的一样。

 我说:一个字的字形有很多变化。但是,刚开始,学一种就行。重要的是,你要先学会看懂人家是怎么结字的,然后,才好模仿。模仿好了,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特色。那个字,也变成你的风格了。

 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写字的关键,在于识别字形结构。

 写字是这样,其他任何领域里的学习都是一样。

 记住:不论你干什么,你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结构。


(二)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读库》0804里面有这样一篇文字:《电影编剧的秘密》。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老外怎么写西部片。

 在老外眼里,西部片是一种类型电影。

 什么是类型电影?就是电影的故事结构,已经模式化了。凡是这种电影,结构都这么写。

 美国西部片的结构通常是这样的:

 【故事开始】

 1.英雄来到了小镇;

 2.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力反抗;

 3.英雄初露本色,有超强本领,打破小镇平静;

 【故事中间】

 4.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
 
 5.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

 6.英雄与恶势力冲突升级,因为得不到支持,英雄受到磨难;

 7.英雄在频临绝境时,凭个人智勇杀入重围,消灭恶势力;

 【故事结尾】

 8.小镇人民挽留英雄,为英雄拒绝;

 9.英雄离开小镇。


 仔细想想,好像是这样。

 我们明明知道美国电影很有模式化,也明明知道很多是假的,但是,我们还是乐意去看,我们乐意上当!

 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一种“偏见”:美国电影的故事比中国电影的好看?

 答案很简单:

 美国的各种类型电影积累了很多千锤百炼的叙述方式,它的故事的结构满足了人性的基本需求,也符合人的认知心理。


 因为经典结构能很好地沿着受众的认知的路径,一步一步释放信息,跟受众达成了一种沟通的默契。

 在这种结构的约束下叙述,整体的基础是稳定的。


(三)

 上周周末,儿子他们布置的作文内容是:给某名人写一个短小的墓志铭和写一篇关于李白的小传,老师从网上下载了李白的文字资料,让他们参考。

 墓志铭上周曾经写过一次,老师还把班上同学写的好的文字打印出来给大家分享。

 有些写的真不错,但是,有一些文字,我一看就笑了,感觉不妥。

 我马上在网上挑选了一些墓志铭,让儿子看。

 我说:“文体的真实性,很重要。墓志铭是写给死去的人,重点是对一个人的总结或评价。不能成了作者的抒情描写,这是喧宾夺主啊。这样写,对死者缺乏尊重。”

 儿子说:“反正也是练笔,又不是真的墓志铭。”

 我说:“不行。你得当真的来写。你明明是写的就是墓志铭,你却写成了抒情散文诗。方向都偏了。”

 儿子还在等我后面的话。

 我说:“你这样理解吧:你打算写一个请假条给老师,本来写清楚就行了。结果,却写成了抒情诗。老师看了后,猜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你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不能乱来。文体的真实性,很重要。你的文字用途不同,你叙述的结构就不同。”

 我一下意识到,学生的作文训练缺少必要的结构训练:

 把什么东西都写成了散文,是要不得的。


(四)

 因为前面的事情,晚些时候,我还专门看了看儿子写的小传,眉头又皱紧了。

 “怎么都写成了排比句。你不觉得这样很单薄吗?你这样写东西,结构都有问题,文章都不成形。”

 儿子说:“我们班上都是这样写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作文的文字都变成了抒情散文。不论是男生和女生,都在写这种软绵绵的东西。

 我在网上,找了一篇别人写的“鲁迅小传”。我给儿子分析,别人是怎么写的。

 我说:我觉得它这个结构,你是可以借鉴的。他的写法是这样的:分成是三个大的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鲁迅的一个总的概述,第二段按照他的生平时间来写,只写重点的事件。最后的部分是对鲁迅的评价。

 我说:你写李白的小传,也可以拿来主义,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李白做一个总结性描述。第二部分,也是按照生平时间来写,写他的生平经历。最后部分,因为他是伟大的诗人,当然要对他的诗歌做一些评价。

 儿子按我的话去做了,很快写好了。

 我看了看,“整体的结构是没什么问题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没有什么问题。在第二部分,有点乱。”

 “第二段,我们的目标是写李白的生平。好的,我们把我们认为的事件,都写出来。但是,这不能搞成排比的方式。在这种事件的挑选中,我们要做的是:你选出的事情,要让它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不应该是一堆无关紧要的东西,随便堆放在一起。”

 我说:“我为什么反对用过多的排比句?因为排比句,过于重视词语的优美,而忽略了叙述的逻辑。如果你前面有很多的叙述铺垫,你可以用。但是,如此简单的重复,留给读者常常是空洞的感觉。因为华丽的词语本身需要让读者去想,而不是自然感受到。这会破坏语言的感觉,也会影响到阅读的流畅。”

 “所以,好的做法是沿着设计好的结构的轨道跑。好的故事形状,会带来很美妙的感受。”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说,怎么写第二部分。我们怎么去寻找第二部分的叙述逻辑。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依据事实,自己提问。”

 “李白是个很自负的人,16岁前就云游四方。那我们就要问了,他为何要去云游?他为何要自负?他想干什么?答案是:李白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期待,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一展抱负。”

 “接下来才有李白进京。他自己希望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不过,皇上看中的只是他的诗才。在皇帝眼里,他不过是一个用来娱乐的工具而已。”

 “如果你是李白会怎么样?你肯定会很失落。”

 “所以,李白才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诗句。他在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

 “李白在宫廷里不受重用,刚直不阿的性格,就会带来麻烦,最后,他肯定是得罪了不少权贵。离开了皇宫。”

 “你看我说的这么干巴巴的。但我把整个叙述的线索拉出来了。我这么做是为了在素材中寻找叙述的逻辑。你在阅读李白的材料的时候,也要做同样的事情,在脑子里面一定要去寻找可以把素材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这样,你写下的东西,才会非常的结实。”

 “因果关系是一种重要和常见的结构。也是一种没有任何认知障碍的逻辑结构。一旦你在素材中梳理或找到了这种关系,基本上,剩下的问题是写的问题了。你在下笔之前,你的眼睛已经看见了远方。虽然你还不完全知道过程的细节,但是,你知道自己的文字会带你到哪儿。你的文字是有方向感的,它自己不会乱跑,不会散架,更不会崩溃。”

 儿子花了些时间,重写了第二部分。

 文字上还有问题。但我能确定的是:总体的结构对了。


 我不能确定的是:用完全不使用排比句的方式写作文,儿子在考试的时候,会被判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呢?


 文字的逻辑好解决,而生活的逻辑,却很难很难。


(五)

 再补充一点:

 排比句的用途在于:不断重复,增加层次感。但是,如果通篇都只是在词语上做排比功夫,则会呈现出一种华丽而虚伪的文字。

 其实,本文的结构,也是:重复。我依赖故事的主题重合来表达。没有用排比句来重复,而是依次讲了几个看起来不一样的故事。

 有时,简单的故事比豪华的句子更有质感。它的感受性更自然一些。因为故事的叙述往往是从容的,符合人的心理感知。

 我们以后会提到叙述的多声部手法。那是一种象音乐“排比句”的叙述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的作品,如何把简单的重复,运用得如多棱镜一样,绚丽夺目。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