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与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7:57

执两与用中

         读《论语》发现这两句很有意思的话:一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二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第九)”。  b  {; p" G9 c
        对于第二句的解释,虽然字句有些出入,但大体的意思基本一致,就是说,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我一无所知,我就从他提出的那个问题的两极(两端,事物的性能的两个方面,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去探求,以穷尽事物的面貌让他知道,尽力解释清楚。1 x( W6 F: K! x( f3 K6 p
        而对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理解就反差很大,我看的版本解释说,攻治两极的学说,这是一种祸害啊;有的说是,大肆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和思想,是有很大害处的啊;还有的说,攻治两极的学说,危害就不会出现(停止)了啊。对于这句话的歧义,主要在于“攻”和“也已”的理解。9 H; Q- i6 c6 X; N5 g
        先说“也已”,在《论语》中,“也已”出现在句尾多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泰伯第八);“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第九);“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第十七);综观也已的用法,可见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助词,而不是当停止讲。
        攻的含义比较多,《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攻,琢磨加工之义。在《论语》中关于“攻”字还有这样两章:“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第十一)”,这个“攻”字,是责备,声讨的意思;其二,“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这个“攻”字有的理解是“治”的意思,就是说在于己的恶,治而去之就是善,不是治而存之,所以它只是“治”的一个方面而已。有的解释说,批判自己的错误,不要批判别人的错误,不是消除邪恶的方法吗?我的理解是,“攻乎异端”的“攻”是“责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攻击声讨的意思。这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对己,越严格越谨慎越精细越好,对人,越体谅越宽容越粗放越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要是理解为专攻一端的学习或行事,对自己十分有害,注意全面的看待问题,对于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要顾及到,不要顾此失彼也可以说的通;理解为攻击声讨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和思想,是有很大害处的也可以说的通。但是,第一种解释要理解为注意全面的看待问题可以,决不是孔子对事物的两端两极之学不屑,更不是说攻治两极的学说,这是一种祸害。这就是关于执两用中的问题了。  i/ z$ A% b) w+ Y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调和、折中是中庸吗?是流俗的中庸,我称之为“惰性的中庸”。中国人骨子里这种惰性的中庸流毒已深,也有很多人都觉得,中庸思想是了不起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有些问题,或者说是不切合实际,这实在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也就是对“执两”与“用中”理解的偏失。偏失的很大部分来自对孔子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曲解和认识,一味的用中,而不对两端的学问加以研究,不把事物两极的详细具体的极致都了解清楚来总体把握事物,泛泛来谈中,说中庸,这造成假和空的中,绝不是真正的中庸。或者说,用“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来理解中庸,这大体不错,但是,这是原则而不是过程,中庸并不是静态的,是变动的。惟有“执两”,对事物的两极两端加以仔细的研究才能“用中”,或者说,非“执两”无以“用中”,要“用中”必先“执两”,“叩其两端而竭焉”是用中的不二法门。事物复杂多变,两极的变化变动在不停的继续,不具体的研究每个阶段每个具体详细的过程,不上下以求极致何来用中呢?何况每个时代每个情况都有具体的详细的情况,深入研究了解才是中庸的途径,人心人性的特点往往又陷入一端不能自拔而往往导致无法达到执两用中的境界才是真的。所以孔子曾经感叹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