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站面积将翻番,长城站、中山站正翻新改造 “中国南极城”扩建 加速迈向极地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3:17
      中国人独立开展南极考察迎来25周年,作为考察活动“大本营”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已20岁。记者昨天获悉,迄今我国成功组织25次南极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地区。目前,极地考察已建立起“雪龙”船、南极三站、北极一站、在沪国内考察基地构成的“一船四站一基地”系统,这一系统正在实施20多年来的最大扩建工程,大幅提升我国极地综合考察能力,加快我国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坚持和平利用极地

  科学发现证明,南极洲这块地球上宁静圣洁的大陆,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及人类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揭开这个冰雪世界的种种奥秘,既充分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坚强毅力,也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踊跃参与国际极地事务,在首次独立开展南极考察的前一年,加入了《南极条约》。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591名队员,在上海搭乘“向阳红10号”船,开始南极远征。当年年底,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为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进行奠基。次年10月,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获得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决策权。历经20多个春秋,我国极地考察工作者以“和平利用极地”为宗旨,与各国极地工作者紧密合作、携手奋斗,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丰富了人类对极地的认识。

  一站“开花”变四站

  从长城站这一“根据点”开始,“中国极地城”如今已遍及南北极4个站点。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今年也已启用20年;而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昆仑站,今年1月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目前是南极洲海拔4000米以上的唯一科考站点,实现我国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挺进的历史跨越。

  据透露,新建成的昆仑站现有建筑面积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而据规划,三五年后,昆仑站就将面积翻番,扩建到近560平方米,变为满足越冬需要的常年站。与新站建设同步,长城站历经20多个月改造,新建了综合活动中心、科研办公楼等5栋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980平方米。启动更早的中山站改造也已初步建成6栋主要建筑,今年越冬期间开始内装修,预计明年底可竣工,总建筑面积达3880平方米。

  此外,我国拥有的“流动极地站”“雪龙”号已于前天在沪通过国家海洋局进行的整体改造项目验收,同时通过验收的还有它的“母港”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数据显示,“雪龙”船服役已满15个年头,至今完成11个航次的南极考察任务,还于1999年、2003年、2008年分别开展了3次北极考察,建成我国第一座北极“黄河站”。

  “熊猫计划”交答卷

  中国人不仅把“熊猫”带到了极地,还在极地科研圈内成名。

  在最近一个“国际极地年(IPY)”年度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出“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综合断面科考和研究计划,这项计划英文缩写恰好为PANDA(熊猫),并被列入“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美、英、法、德、澳等国科学家纷纷向我国提出合作申请。今夏,作为此计划答卷之一,极地中心孙波等人的研究成果《甘布尔采夫山脉、南极冰盖起源与早期演化》在国际顶级学刊《自然》杂志发表,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作为我国唯一从事极地考察与研究的国家中心,极地中心负责“一船四站一基地”系统运行管理,1989年10月在沪成立以来,事业编制已增加4倍多,为国家打造了一支极地人才梯队。至今,中心共有680人次参加南北极考察,26人次担任考察队长、站长,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8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