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尚凌博士:万里校旗飘扬南极中山站 浙江教育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43:48
熊尚凌博士:万里校旗飘扬南极中山站时 间:2009-12-28 09:52:34    来 源:浙江教育在线  

70余天熊尚凌博士终达目的地 

万里校旗飘扬南极中山站

浙江万里学院校旗首次在中山站飘扬

    浙江教育在线讯(记者 屈小琴 通讯员 严希希)浙江万里学院青年教师熊尚凌博士作为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中唯一一位浙江高校教师,于10月11日从上海出发,一路前行,出色地展示了万里人自强不息的风貌。12月18日,熊博士再次发来邮件,向学校汇报,经过70多天的航行,他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中山站。

    熊博士此次是为执行南极阿曼达湾ASPA168号特别保护区科考项目。南极阿曼达湾ASPA168号特别保护区位于我国中山站东北方向22公里处,以帝企鹅为主要保护对象。浙江万里学院从2007年开始正式承担这一特别保护区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帝企鹅是南极的象征,更因为现存数量很少而被列为南极特别保护动物。由于迄今全南极帝企鹅保护区的设立仅占现有已知南极帝企鹅栖息群数量的7.1%,因而,此项目备受国内外关注。

   

熊博士在长城站偶遇的两只帽带企鹅

航行20天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熊博士11月1日首见冰山 “航行20余天了,成功地穿越赤道,巧妙地躲过数个气旋,顺利地跨越西风带,终于来到了南极圈,见到了冰雪世界,放眼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大块的海冰错落有致,船头偶尔传来冰块撞击的声音,船速也降了10节左右,平稳地前行。” 从10月11日乘坐“雪龙”号向南极前进至11月初,熊尚凌博士短短20天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迅速变换。高涨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鼓舞着他一路前行。

11月1日,外向开朗的熊博士正在船舱内听一位老队员讲述他以往的极地科考经验。突然,广播里传来船长的声音:“现在在船右舷700米处发现冰山,维度是61°17′5″。”顷刻间,大家都涌向甲板,争相目睹本次科考之旅的首个冰山。在天际之间,蓝天与白云相接处,一座冰山凸显出来。熊博士赶紧拿相机拍了几张,发觉太远了,效果不是很满意。

当晚,船里公布了猜冰山活动的获奖者。熊博士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二名,他当时写下的是61°18′18″。“奖品虽小,但是很是开心!”熊博士通过邮件向学校汇报了他的工作情况。

熊博士在邮件里描绘了他跨越赤道时的欢呼雀跃,过珊瑚海时的惊涛骇浪、天旋地转,途径新西兰基督城时的宁静和祥和,穿越西风带时的担心和翘首期盼,丝毫未提不适应和困难。“送行时各级领导的嘱托,亲朋好友的祝愿还历历在目,在这冰雪世界里鼓舞着我战胜一切!”熊博士激情万丈。

    “帮厨”的科考工作,熊博士在长城站的56个小时。11月中旬,“雪龙号”渐渐靠近长城站。按队里的规定,只有站上有任务和卸货人员才能上站,其他人员能否上站视卸货情况而定。熊尚凌博士积极向站长请求,11月13日最终以4位“帮厨”之一的身份被成功安排上长城站。帮厨是两班倒,每班12小时,工作内容很多很忙。熊尚凌博士是中午12点至夜间12点当班。在长城站,凌晨2点多,天就亮了。到站的第一晚,熊博士激动地一夜未眠,14日凌晨3 点就抓紧时间出来勘察长城站四周的情况。“由于今年积雪很厉害,原来在船上老队员介绍的地方都是厚厚的积雪,有的地方无法前往。我在站后面的露出的山上采了一些地衣。积雪上有少许的鸟粪,也都采集回来了。”不甘心的熊博士在吃早餐时间,又向一位长城越冬的队员了解了下情况,得知在一个较远的地方可能有鸟粪和企鹅粪。他就马上请一起当班的“帮厨”李工前往。“到地方后没有发现企鹅,看到一个山头飞鸟较多,计划到那里去等点新鲜的粪样,结果幸运地发现了这个企鹅蛋。” 在回程的路上,他们还偶遇了两只企鹅。为了不惊吓到它们,熊博士和李工百米开外就慢慢匍匐前进,在规定的距离外观察它们,发现原来是两只“帽带”企鹅。“两个小家伙也比较配合,摆着各种POSE,我们拍下了一些照片。等了30分钟,它们也没拉粪,呵呵。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回去了。最后恋恋不舍的离开它们时,小家伙们还在积雪上享受着阳光浴。”15日上午,熊博士又趁着“帮厨”的休息时间,去了另外一个方向(智利站方向)。他沿着车印前行,最终在海边的积雪上发现了几行企鹅粪。16日上午,熊博士又计划往长城站后山方向(南部)去勘察。可惜“雪龙号”为了躲避一个气旋,召集队员回船赶着前往乌斯怀亚加油。据熊博士说,这次突然召集回船后,估计没有机会再上长城站了。在长城站的56小时里,熊博士按计划完成了科考和帮厨任务,为后面的科研工作继续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熊博士在长城站附近采样  

  

“采样成功!”

    12月初“雪龙”靠近中山站 航行进入“拱冰”前行模式

    12月8日,熊尚凌博士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发来邮件。经过近两月的航行,熊博士终于接近目的地了。整个航行进入拱冰前行模式。从船掀开的海冰来看,厚度一米有余。“雪龙先退行400米左右,然后加速前行撞开冰块,每往返一次只能前行70米左右,这两天都是这样迂回前进,每天前行不到8公里。”据熊博士了解,这已经是历年来“雪龙”破冰前行比较好的状况了。

    熊博士听老队员回忆,去年来中山站时,冰上积雪就有一米多,冰的厚度在两米左右,远远超出雪龙船的破冰能力。当时,雪龙船在离站很远地方就停下来,还尝试了炮弹炸冰前行的办法,最终也未能如愿。

    “由于今年普里兹湾的冰情特殊,虽然冰厚都在1.7米以上,但是靠近中山站附近冰裂缝较多,而且冰沉重能力较差,因此利用雪地车冰上卸货危险性大,在这一周里主要是利用两架直升飞机卸运物质。”南极冰的变化让科考工作更为艰难。直升机卸货需要的辅助工作特别多,因此目前队里的所有人员都是身兼多职,一人当几人用。

    熊博士和留在船上的队员24小时待命,随时听候船长的调遣去辅助卸运物质。这之余,他还要设法开展他的项目科考工作。“面对严寒以及强烈的紫外线,大家都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次科考工作的全面成功努力着,拼搏着!”

    南极紫外线强烈 晒伤的熊博士终于登上中山站

    南极的紫外线十分强烈,在长城站的时候,从熊博士发回来的照片里就已经发现他的脸严重晒伤。现在,据熊博士描述,不仅他,那些在冰面上工作的队员除了眼圈周围在墨镜的保护下肤色正常,其他部分都晒成大黑脸了,有的甚至是灼伤。“看来,臭氧层的破坏状况,在极地这边是直接显现出来了。队医一直在呼吁要大家戴面罩,实际上干起活来戴面罩很不便,也没法做到彻底保护,只能任其暴晒,可以感受到大家都在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用一句老队员的话讲,就是‘作为一支国家队出来,就得像一支国家队,对得起胸前的五星红旗’。”

    科考队员的忘我工作,让“雪龙”顺利靠站。12月18日,熊博士发来了他在中山站的首张照片,汇报一切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