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十大教育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3:41

人教版语文教材减少收录鲁迅作品引争议
耳旁2008北京奥运会的欢呼声犹未散尽,时间已经步入了2009年9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祖国母亲的60周年华诞。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众多的风波与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变革势在必行。2009,中国教育改革元年。网易教育点评2009年度中国教育大事件,与您一起关注中国教育。
2009年度教育大事记之“语文教材减少收录鲁迅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一时间,有人叫好有人唱衰,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详细]
现象分析
原因一:教育方式僵化
鲁迅若地下有知,对于自己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会不会觉得“太痛苦”?鲁迅的文章,代表着旧中国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一种对黑暗势力的勇敢揭露,一种对人性丑陋的批判,一种从民族劣根性引发的“恨铁不成钢”的怒火。就算被政治化为“战斗的投枪”,鲁迅文章的核心仍然是观点,而不是标点符号。也许,鲁迅的文章被烙印上了太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僵化,鲁迅的文章成了死记硬背的替罪羊。[详细]
原因二:语文教师水平尚待提高
许多语文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为什么学生害怕鲁迅文章,要我看,还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讲不清楚。没有知识与思想的厚度,在讲授鲁迅文章时,自然只会搬来与五四有关的“启蒙”、“民主”、“科学”、“革命”之类的“关键词”。事实上,很多教师连对特定历史真相与细节进行真实还原的能力都没有,又怎能指望他们将鲁迅文章融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秩序中,来向学生传递与移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给养呢?[详细]
原因三:顺应时代形势
不同的时代,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这本无可厚非。时代在进步,每个时期作家的作品都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文明烙印,鲁迅作品不是万能的,适当撤一些篇章,并不影响鲁迅作品的精神分量,更不是将鲁迅作品全都沉入故纸堆。顺应时代的文化特点,适当撤下一小部分鲁迅作品,并无伤大雅,这样可以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或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