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十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52:05
作者:zhaozny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83    更新时间:2007-10-1
当前教育的十大误区
教育竞争已经成为现代国力竞争重点,但教育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是投入换是引进?本文认为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只有不断克服盲目性,实事求是地分析,才能有正确的选择,占领教育制高点.
1“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说法与讨论近来颇多,但在议论中反映出认识和概念还十分模糊不清。产业按照通用的分法一般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等,也可以大致称为原材料生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常的现代教育运行机构按照其所有特点应该是属于服务业,而不是一种事业或行政机构。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其实是,象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这样的关系到广大国民基本素质的服务业,到底是应该完全自由商业化运作,还是应该以国有化运作为主?从我国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看,显然应该是国家为投资保障主体、经营管理主体,全民为平等享受客体.甚至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是国有的高端服务业。所以,提"教育产业化",不如提"教育商业化"更恰当。当前教育最不好的情况是商业化太浓,而产业化却很差。
2 “素质教育就要减负”
本来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提高素质,教学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实践过程。但素质教育与所谓“减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今没有论述清楚的.而是暴露出这里极大的盲目性和认识的混乱性。不论在大、中、小学,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文的加点学理,学理的加点学文,在科学知识学习外,增加学点艺术文化,多搞点交流与活动而已。所以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和原来的文化学习争时间,就要减少文化学习的时间,当然就要“减负”了。
其实,负担有课内规定和课外布置之分,有平均负担和相对负担之区别。现在多数重点学校要求的课内和课后学习量都是正常的,并不存在负担过重的情况。当然这是从平均负担讲,而从相对负担讲,不少学生不能安心于学习,就是学习任务再少,他们也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完成那怕20%所要求的学习量,而这种情况恰恰是只有通过提高素质才能解决的,而要提高素质也必须学习,也必须完成一定的量。还有种普遍的情况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深入,使得家长和学生本人感觉学校要求的学习量不足以使自己进入竞争高地,自己在课外加大学习量,互相攀比,负担加重。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关部门在早些年就以减负为名,将中小学的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了5分钟,这实际上是和素质提高背道而驰的。因为在全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对人才的耐久思维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人们更难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了。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耐久思维,连续工作的基本素质是必须的,而这些素质只能通过教学训练提高,包括一定长度的授课时间。
所以,不是“素质教育就要减负”的问题,而是“减负就要通过提高素质”的问题。对于素质高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欲,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研究解决问题,他们并不感觉学习是负担,而是要尽量让他们“吃饱”的问题。
2 启发式教学就要加强形象刺激
教学方式是十分复杂,十分综合的事物。对一门课程的整体授课方式或者某个授课环节,何为“启发式”?何为“灌输式”?一定要将两者对立区分,其实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现在往往是从形式上来判别的,缺少对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要求来判别。作为要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内容本身来说,其目标就是“灌输”的。但要提高这一目标的效率,达到好的效果的话,就要研究其过程。因为所有知识都是有联系,有共性和个性的,人们分析解决问题又主要是演绎和归纳思维的过程,所以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从联系出发,引导演绎和归纳思维是应该提倡的方式,是符合认识论规律和学以之用的目标的,这就是“启发式”。但由于目前对这一原因的认识又是盲目的,所以一提“启发式”就这是停留在形式上,在感官刺激手段上,这样就走向了反面,不是真正提高学生素质,而是降低了素质。
比如在评价多媒体课件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动态效果,其色彩、图形、动画的感官刺激程度上,而不重视其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演绎的结构等因素。殊不知多媒体在用于文化娱乐和商业宣传时的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在前者主要是要加强刺激感官,松弛愉悦感官与身心,而后者是要通过感官引起思维的兴奋,而不是感官本身的兴奋!
对人类的感官来说,无限止地增加外部刺激的强度,只会损害其灵敏度,使得其灵敏度降低。近百年来,由于外部刺激强度的过载,整个人类的感官灵敏度已经严重下降。如某些味觉灵敏度下降了几百倍,听力灵敏度下降了几十倍。
另外,有人认为要吸引学生应该加强刺激和转换媒体信号,也不是好办法。注意力的集中主要还是与科学用脑,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及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关。从全面素质提高来看,学生不仅要能在轻松花俏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思维和工作,也要具有能在平淡易疲劳的环境中具有耐久思维,集中注意力的素质。比如在平坦直行的长久驾车中,就有不易疲劳的素质问题,同样在长久公式推导,代码变换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易疲劳的素质。
4 高校教学质量下降是由于扩招
高校教学质量下降是事实,但原因复杂。其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实际,评价标准落后。二是“学习无用论”重新泛滥,高校师资质量下降,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厌学情绪增加。从教学投入和效果比较来看,高校教学效率下降的问题并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性的问题。所以该问题与扩招没有必然关系。
有人讲扩招后相对比例中不是质量较低的学生也进入高校了吗?生源不是比原来下降了吗?其实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扩招主要是扩大了原来中专,大专类上升的学校,其次是所谓教学型的普通高校,而所谓研究型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并没有扩招多少。
即使扩招增加了高校的学生,相对有高考成绩档次低些的进入了高校,也不是必然就使教学质量下降的理由。因为,在扩招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增加更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比率比扩招上涨更多;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更大;高中教学的投入也持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相对毕业生质量是提高的;虽然从高考成绩讲,考生成绩有差距,但从高校培养目标看,对现代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比以前提高的。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应该从根本原因上解决,特别应该注意现代教育思想的讨论,提高认识,改革教学方法。现在,社会企业的工作已经都是在信息化环境条件下进行,在计算机辅助条件下进行,但我们不少学科的教学还停留在老的环境条件下,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条件和社会应用的具体要求进行。
5 现代教学环境不如传统黑板
现代教学环境已经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各类学校,占领阵地。特别是我国教育部看准了网络教育的优势,首先在西部各类教育中优惠优先应用共享资源.但在没有认真实践应用现代教学环境的众多教师中,现代教学环境不如黑板教学的说法还不断涌现,甚至某些专家也认为在讲授某些内容时,现代教学环境不如黑板。其实,现代教育环境应用中的问题主要就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现代教学环境资源无论从功能和性能的哪方面讲,都优于传统黑板,所以其投入也比黑板大多了。这种投入不是任何学校都能够承受得起的。至于说到对有些理论公式推导型的内容适合用黑板进行,也完全是从不了解该环境的老师一方面出发的看法,现代教学环境完全可以做到和黑板一样的推导过程的效果,一样按照讲解过程逐步显示内容,而且还更易于将图文和公式结合,与模型及实物结合,动态的演示和公式参数变化结合等。假如说某些学生对环境适应还有问题,那也是因为前续课程应用该类环境太少的结果。而学生的适应能力的改变显然要比老师快得多。因为我自己也是从反对现代教学环境开始,到在实际中学习提高,逐步在实际应用中认识到它的先进性的。
6 大班课效果差
人类的教学模式是从个体面对面教学开始的,在长久的历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家庭教学模式。到了私塾教学模式时,由于学生人数少,还是以面对面交流的适合个体特性的个别教学为主。现代的群体教学模式是由于教学需求的快速扩张,教学条件的发展变化形成的。特别到了1960s,优秀师资大大跟不上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出现了大班授课。在大班授课中,教师甚至认不得学生,也缺少在授课中的交互,当时就引起了大班授课优劣得失的辩论,但最后基本认识到大班模式作为对"名师""大师"资源充分利用的模式,是值得运用的。其实大学之所以作为大学,首先是具有大师,而大师毕竟是少数。经验丰富,授课出神入化的教师毕竟也是少数,所以能让他们教授更多的学子,能让更多想聆听大师教诲的学子的愿望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奇怪的是5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大班授课不可避免地发展中,仍然有人对大班课缺乏认识,认为大学只应该追求小班课,只有小班课效果才好.特别是象外语类课,据说因为要交互,几乎全是很小的班.
实际上,教学的本身不是模仿,拷贝,这种能力在小学就基本形成了.高校教育教学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看待对待世界和事物的思想.所以,是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知识的传播,更需要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地进行。大班授课的特点,其实就如"百家讲坛"一样,在讲者自编、自导、自演中达到艺术与学术的完美结合,取得最佳效果。本人在读硕士时,曾经有位外语老师开始给我们两班上课,后来来听的人多了,改大教室,可是来旁听的人员还是不断挤不下,学校干脆换成一个礼堂。我后来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教外语,他讲课也没有什么"交互"呀?为何都要抢了听,那么受欢迎呢?恐怕主要是他是以讲文化的形式来讲外语的,而文化是相通的,不仅贯通一门语言的始终,也贯通不同语种之间,不同特点的人群之间。当然讲课人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从文化的角度讲好语言。从中我也悟出所谓交互其实更重要的是心灵交互,思维交互,而不是形式上的提问。
当然我并没有主张全部课程大班化,也不提倡一门课程全程大班化,只是指出大班的长处。对许多理论复杂,联系多,实践多的课程,实践、理论和应用都紧密相关的课程,采用大小班结合,大班大,小班小的模式是较合适的。
7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先进的,所以高校都要学习美国的高校
美国的高等教育确实是先进的,在培养人才和出创新成果上走在前面。但美国本身的高校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是讲究充分发挥本身特点的。学先进也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情况相近和相同类型的学,不是盲目地只要随便什么美国学校去学就行了,也不是只要学美国最好的学校就肯定好了。就象美国有许多一流的跨国企业,比如微软,但不是每个中国企业,或者说每个中国软件企业都要学微软,都必须学微软。因为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结果,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具有时间阶段性。所以我国大学的学习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多学亚洲高校的成功经验。
8 一流高校要办成研究型大学
国外的一些类型的高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注重了科技创新的目标,把它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和目标方向,称为“研究型”大学。但是否一流高校都是“研究型”高校?所有重点高校都要向“研究型”发展?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了。从知识生态看,高校三大任务:教学-科研-服务,刚好是知识的三个主要过程。教学主要是知识传播过程,科研主要是知识生产过程,服务主要是知识再生应用过程。但再认真分析就可以清楚,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创新,存在着知识的应用,也既是现代教学过程本身是含有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知识传播过程。而现代科技创新活动呢?其中一般有60%以上的时间在进行学习,在分析调研了解知识的分布和相关联系。所以科研过程中大部分是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过程的交叉,也包含了不少教学过程。再看服务,如何做好服务?如何联系实际?这中间也得学习,也得研究,而且要反复学习和研究。所以实际上,三者是一种生态环境,很难仅突出一项。所以对我国的大学来说,以盲目的“研究型”目标和相应指标为高校要求的话,很可能不能真正做到高校为国家社会经济国防的更好服务。当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强调培养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目标。
9 加强实践能力就是加强动手能力吗?
显然,动手是实践,但实践不等同于动手。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对行业工艺,工程观点,工程背景等方面的薄弱,不能满足进企业后很快进入实际工作状态的要求。而不少学校在一提到加强实践能力时,往往停留在老工艺老模式上,认为简单化地加入动手机会就以为可以了。比如信息工程类的,一提实践就是加简单的电子焊接安装内容。本人在进高校前曾在企业专门研究生产线路板的班组干过。真正生产线上的焊接,即使是不很熟练的新工人进行手工操纵,也不会出现问题。因为焊剂是专门研究试验过的,材料的可焊性也是试验过的。出现问题的往往不是技术问题,是认识问题,是职业责任心问题。而在高校就不同,一些老师搞科研,用的材料氧化的氧化,焊剂不适合,焊铁不适合的情况很多,所以引起焊接问题反而较多,但这不是生产实际。其他专业其实情况也类似,学校往往是根据条件,只能用一些非标准的,缺少处理的材料部件,试验如果又不规范的话,问题就多。所以实践最好要按照实际环境来进行。
10 考试改革的问题
提到考试,往往不少人深恶痛绝,甚至提倡取消高考,取消课程考试等等。其实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考试本身必须具有的特征,也就是说不是考试本质存在的问题。因为考试只是考核形式和过程的一种称呼,而考核是教学效果和被考人知识能力评价的集成高效的最好方式。深刻一些看,自从有了考试后,考试也已经成为更有效、更集成、更高效的一种学习模式,许多东西我们恐怕是通过考试学会的,比如开车等。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改革考试的内容、形式、管理方式、环境条件、长短周期等等。
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