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0:02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中,黄河中下游,西北临黄河,东北与山东省交界。属开封市。面积1367平方公里,人口68.85万,辖16个乡(镇),405个行政村。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并为之献身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

目录

·                                 • 历史沿革

·                                 • 交通

·                                 • 气候

·                                 • 农业发展

·                                 • 经济发展

[显示全部]

兰考县-历史沿革

 

焦裕禄

兰考县紧靠黄河,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古时候,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清代,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兰仪,以二县首字为名。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为兰封。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

2000年,兰考县辖5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18177人。

2004年,兰考县辖4个镇、12个乡:城关镇、堌阳镇、南彰镇、张君墓镇、城关乡、三义寨乡、东坝头乡、红庙乡、谷营乡、孟寨乡、葡萄架乡、小宋乡、仪封乡、阎楼乡、爪营乡、许河乡。

2005年12月31日,兰考县辖5个镇、11个乡:城关镇、堌阳镇、张君墓镇、南彰镇、红庙镇,仪封乡、阎楼乡、谷营乡、小宋乡、城关乡、许河乡、孟寨乡、三义寨乡、爪营乡、葡萄架乡、东坝头乡。

兰考县-交通

 

境内公路总里程31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3.26公里。有国道106线、220线、310线穿过,全长61公里,县乡道228公里,专用公路2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71公里;晴雨通车里程231公里;桥梁56座1340延米,16个乡公路晴雨畅通,286个行政村通汽车。县的西南部有陇海铁路24公里通过,县辖内有杨庄、兰考、曹新庄3个火车站。境内黄河通航,航道长23公里。

兰考县-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佳旅游时间:9、10月间,此时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年平均降水量687毫米。全年无霜期221天。

兰考县-农业发展

 

兰考县风景

兰考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蔡河、引黄总灌区横贯县境。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在县境遗有3条黄河故道。多丘、盐碱、洼地。水旱灾害频繁。20世纪50年代后自然和生产面貌有改观。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籽,尤以花生最为重要,盛产葡萄。林木有刺槐、杨树、泡桐等。兰考泡桐速生、高产、质佳,其木材色白,质软,具防潮、不曲、不翘、不缩的特点,可作高级家具,是传统出口商品。土特产有兰考豆腐乳。兰考百合瓣大肉满,色泽洁白,含糖量和淀粉高,兰考县境有张良墓、焦裕禄墓。兰考县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国家外专局命名的全国唯一“超级小麦育种示范推广基地”。全县有农田林网36万亩、农桐间作46万亩,林木覆盖率21%,被确定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兰考县-经济发展

 

兰考县

兰考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板材加工、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四大特色产业,是河南省最大的桐木板材加工基地,豫东地区最大的小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兰考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随着固定资产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火车站、汽车站成为兰考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城道路形成了6纵8横格局,主要街道实施了美化、绿化和亮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26%,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称号。兰考县狠抓新农村建设,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2亿元,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亿元,增长40.2%。

兰考县-地方风情

 

兰考县风景

悠久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兰考县紧靠黄河,人类起源之际就在这里活动。历史记载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兰考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灿烂文化

兰考素称“孔子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兰考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

重文资教

兰考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列国,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元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
历史上,兰考县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

遗迹难觅、典故长存
兰考县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兰考县-地方民俗

 

兰考县服务

生活在兰考的人们,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方言。

民间习俗

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节日庆典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下”初一的头一天贴取联、年画,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除夕晚上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圆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在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男女均穿新衣服,凑在一起聊天,庆祝一年开始。

灯节:又称“元宵节”,民间叫“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其实这都是迷信。

清明节: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

端午节:当天以艾悬门,吃粽子、炸油条、走亲戚。

门月初一: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媳妇起娘家。

中秋节:节关买月饼、水果、当天做火烧,晚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一起吃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十月一: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奠,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枣米粥。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兰考县-历史人物

 

兰考县历史人物--陈平

陈平

陈平,字儒子,秦朝阳武县户牖乡(今兰考县)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韩,并为巩固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侯江淹

侯江淹 ,字文通,南朝济阳考城人。一生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

张伯行

张伯行 (1651—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