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13:09
爱,就像是活泼的生命之泉,在我们的心底里,永不止息。
开封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草 案)
防 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期间的防震减灾工作,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开封复兴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根据《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当前地震形势与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我省地震形势与地震灾害状况
河南是我国中部地区遭受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省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具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 历史上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30次,6级以上地震7次。由于我省地震普遍震源较浅,一些不到5级的地震常常较大的破坏。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我省约80%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18个省辖市政府所在城市全部位于地震烈度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其中8个位于7度区,3个位于8度区。在未来10年内,我省及临近地区存在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地震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市震情形势及面临的机遇
据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地震仍处于活跃期。自2003年以来,包括我市在内的豫北地区一直被中国地震局列入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我市被省地震局确定八个重点监视城市之一,测震学等手段地震异常一直存在。因此,地震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我市监测手段少,监测能力较差,社会公众防震意识不强,应急救援能力不高,再加上我市由不设防城市升为七度设防城市,许多建筑工程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且人员比较集中,老旧房屋多等方面的因素,防震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我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由于我市位于冀鲁豫交界区的新商、聊兰两大断裂交汇处,且境内还有中牟断裂、杨庄断裂、开封断裂、通许杞县断裂等几个次断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包括开封在内的豫北地区已连续八年被国家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二是我市及周边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多,特别是2008 年以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我市境内自1004年以来至今,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18次,且周边地区豫鲁冀交界区自1900年以来发生5.0级以上地震7 次,豫鲁皖交界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8次,对开封影响较大的有4次(1737.9.30封丘5.5级地震,1918.8.9通许5.2级地 震,1937.8.1荷泽7.0级地震,1983.11.7荷泽5.9级地震)。2008年兰考发生3次4.0级以上地震,表明该区域地震活动增强。
三是2008年以来开封研究区内存在观测资料异常。濮阳豫01井、兰考豫11井水位均处于加速下降状态,豫北流动重力也出现了明显异常变化。因此该地区今后一个时期不排除发生5.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面临严峻的震情形势,同时存在着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防 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意愿明显强烈,形成了浓厚的减灾氛围;二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组织的 职责和义务,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制保证;三是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明显增强,为最大限度减轻地 震灾害损失奠定了基础。
(三)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增强和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震安全环境。
1、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和办公条件得到加强和改善。我市调整成立了以市、县(区)政府市、县(区)长任指挥长,各有关部门正职任成员的高规格的防震减灾指挥部。公开选拨年轻干部充实地震局领导班子,引进了地震专业毕业生,充实防震减灾队伍,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基础。2005年,市政府专门协调,为市地震局解决了办公用房,结束了地震局租房办公的历史。
2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以来,市政府投资完成了强震台站网络节点建设,实现了地震监测由模拟向数字网络化跨越。2008年市财政又安排专款购置了电磁波和流动测震台,我市地震监测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自2005年以来,在全省地下水资料综合评比中,豫14井、11井一直名列全省前茅,2007年还获得全国优秀奖。注重和发挥群测群防作用。全市共有宏观观测网点104个,观测员补助列入了财政预算,稳定了观测员队伍。
3、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全市上下都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够迅速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工作。2007年11月,市地震局参与组建了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豫北地震快速应急联队和开封分队,按时参加联队集训,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购置了应急包、通讯、照相设备、帐篷、车辆等应急装备,应急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4、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扎实有效。市县地震部门坚持常规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每年通过制作版面,印发宣传单,张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效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2008年以来,市地震局和教育、科技等部门联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有16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起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宣传整个社会的效果。创办了全市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5、震害防御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积极协调,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审批纳入市行政审批窗口办公。二是市地震局作为成员单位参加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推动了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工作。三是依法行政,加大了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执法力度,对全市应做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项目进行依法查处。四是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全面启动。制定了开封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办法》,将抗震设防培训纳入了建筑工匠阳光工程培训范畴。截止目前我市已验收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村12个。五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在金明广场和汴京公园初步建成了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也初步规划建设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虽然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日趋严峻的震情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际,地震灾害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与防震减灾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公众对地震短临预报的预期和监测预报的现有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二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监管尚未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是科学的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实现"震前有所把握"的短临目标困难极大;四是现行工作体制难以满足公众知情的强大需求;五是基础性投入不足,地震应急技术指挥中心尚未建设,应急快速反应和地震信息快速发布能力滞后;监测手段少,监测预报水平低。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 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奋斗目标
我市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
1、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配合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5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以提升全社会综合防灾能力为标志的,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房屋建设逐步采取抗震措施,新建农村民居全部达到设防标准,全市中小学校舍达到八度设防标准。
2、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30%。
3、建成覆盖全市的立体监测和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有效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水平;地震速报能力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速报后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地震信息发布覆盖全市时间不超15分钟。
4、逐步建立全市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确保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
(三)发展战略
1、把城市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切实推进城市地震安全工作,把"地下清楚、地上结实"作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搞清楚地下断层的活动状况,把建筑物建结实,提高其抗震性能,尤其要提高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的设防水平,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力度的监管。加强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切实做好广大农村,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状况,不断提高全面防御的能力。
2、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水平
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技的基础研究,加强重要地震设施建设,提升地震科技含量,为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加快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市级地震救援队,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做好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切实增强地震应急能力。
(四)总体要求
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为中心,着力强化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破解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是建立和完善全市群测群防体系,积极开展短期和临震资料获取与趋势研究,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 二是依法将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改变抗震设防管理滞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 三是汲取汶川地震教训,积极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进一步改善城乡规划、建设在防震减灾问题上的薄弱环节。四是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地震事件的能力。
三、"十二五"期间需要实施的重大项目
1、开展开封新区活断层探测工作 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 以上地震往往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人工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因此,需要通过开展活断层的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减灾措施,大大减轻城市的地震灾害。 高质量地完成开封断裂的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可以让政府放心,让人民安心,是政府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实事。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下,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在我国各地陆续开展。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其他兄弟市也都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而承载我市崛起和发展功能的开封新区开封断裂东西贯穿,查清此断裂的具体位置和活动性很有必要。
活断层探测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初勘、断裂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详细探测、危害性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等。开封新区开封断裂探测费用预计约200万元。
2、开展开封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地震小区划是 指在城市或工程场区范围内,反映局部工程地震条件下地震破坏作用差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通过勘察、探测分析等地球物理和化学方法,给出城市不同区域的 地震动参数,并编写综合小区报告。实施地震小区划项目,可对城区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地域划分,区分不同地段间潜在地震危险的差异,预测震害分布,为一般建设 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城市和工程震害预测、政府防灾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 料;为指导建设资金的合理投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减少未来地震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高我市综合防震减 灾能力。预计每平方公里需经费2万元左右。我市新区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约需投资240万元。
3、与新乡、商丘联合开展新乡--商丘断裂(开封段)的探测工作
新乡-商丘断裂西起辉县峪河口,向东经新乡、封丘,过黄河经兰考到商丘以东(可能继续向东南延伸与安徽省的五通断裂相连),全长约300余千米。是华北南部的一条主要断裂带。
新乡-商丘断裂西段与太行山前断裂带相交,中段与聊-兰断裂带相交,这是两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近期在该断裂带上或其交汇附近发生的地震都表明该断裂活动性在增强,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公元前446年虞城6.0级地震、344年卫辉(应为淇县)6.0级地震、1587年4月10日修武东6级和5级地震、1737年9月30日封丘5级地震。这些地震都了很严重的破坏。在同一断裂带位置及其附近记录到这么多次破坏性地震,在我省境内只有这一断裂带。说明该条断裂带不仅规模大,而且性质活跃、能量大、破坏性强。
近期,沿断裂带发生过1978年新乡4.5级地震, 4.0级以下地震有数十次,1991年商丘市发生的徽震群也与该断裂活动有关。尤其2008年,在该断裂带上连续发生了1月3日封丘-兰考4.3级地震、同一位置3月10日又发生4.8级地震(这也是30年来我省发生的最大地震)、3月20日又发生强有感4.0级地震,4月份商丘永城的3.2级有感地震也是与此断裂有关。这充分说明此断裂带呈现活动增强的特点。
黄 河是悬河,目前封丘-兰考一带生活在黄河滩区的群众有数万人之多。新乡-商丘断裂在封丘-兰考间与黄河交汇,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对黄河大堤破坏,因 地震黄河次生灾害的受灾人口将达149万人,其中兰考76万。探明该断裂的活动性质及其地震危险性,并探测其与黄河交汇的准确位置,采取相应的措施以 防御破坏地震可能的损失。
该断层探测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初勘、断裂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详细探测、危害性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我市约需投资1500万元左右,三市规划共需投资1亿元左右。
4、地震农村民居工程
我市农村面积广,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还普遍较低,缺乏抗震设防措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存在相当大的隐患。反思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经验与教训,我市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抗震设防工作,扎实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08年地震局联合市建委、农林局下文,将抗震设防培训纳入了建筑工匠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去年我们共培训工匠600余人,为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总体规划,2020年之前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达到抗震设防标准。为达到此目标,应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
(1)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是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前提。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典型宣传、科学指导、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愿 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把政府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要求转化为广大群众追求安全、舒适居家环境的自觉行动。农村群众在 新建住房时,能够做到主动到镇(乡)建管机构咨询建筑质量及地震安全知识,选择或参考市、县统一设计的农村民居标准示范户型。
(2)坚持三级管理、分级负责是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基础。要建立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村组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村建设管理机构的作用,搭起农户、村组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建设质量、选址、图纸设计等工作和建筑人员素质进行有效监管。要求村组在农户申报建房时签署意见,并做好抗震民居建设的宣传工作,实现村组对辖区内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把好农村安全民居建设第一关。
(3)坚持严格程序、强化监管是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保障。要完善村民建房选址意见书制度、开工核查制度和竣工备案制度,严格实行村组提出意见,乡(镇)建管机构审查资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办事程序。进一步明确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由村、镇负责办理开工核查和竣工备案,承担对施工工匠、施工安全、图纸审查、施工质量、文明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房屋验收,对房屋设计施工和安全做出评价,做到在制度和管理程序上不留空白,不脱节,将工程防震安全从设计、施工、竣工都置于管理之中。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基础,对农村民居建设进行不同的指导,促进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全面发展。
鼓励其他有条件的村、镇农居工程,参照此办法执行。
5、对豫11、14井升级改造,适应震情形势
2010年冀鲁豫交界区继续被国家地震局划为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开封市地震局管理的豫11、14地下流体观测井是该区域河南省局前兆观测网内重要的监测手段。其中豫11井位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地震的聊兰断裂带南段,豫14井位于聊兰、新商、许昌-太康断裂带之间,对监测本地区地壳应力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参加省局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评比中屡获佳绩,尤其在2009年度的省局评比中荣获了第一、二名。在全国的评比中名次也提升较快,已由三年前的40多名升至为20名左右。
但是在观测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两口水井的硬环境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作为国家地震局水网观测井的豫11井、14井井房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砖混结构,老化严重,外墙风化大片脱落。由于年代已久,多处房顶漏水,并且观测用房狭小,观测设施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地震监测工作的要求。随着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及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我国大陆面临的地震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因此,对豫11井、14井进行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提升观测质量也成为必须,共需投资80万元。
6、增上监测手段,提升监测能力
青 海玉树地震后温家宝总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工作,而要促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发展,就要全面发展地震监测、 预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改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统筹协调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确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健康、快速发 展。科学、有效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要做到有效的监测则必须有相应的监测网点为之服务。而我市现有前兆专业观测手段较少,目前除两口深井外,仅有电磁波观测仪2个,沿聊兰断裂带设置的断层气观测点3个,远达不到对开封区域行之有效的监测。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需增加一些短、平、快的专业监测手段,如监测大地电磁场的地磁仪、地电仪、和监测地壳形变的倾斜仪等观测设备就显得尤为必要,预计投入100万元。
测震能力如何是一个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市目前仅有数字化强震台一座,其作用为监测本地或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活动。但对于我市区域的小震活动却无法有效监测,而周边地市均有各自的区域地震监测台,改变这一被动状况使之与我市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相适应。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区域地震监测台站,添置一些新型的测震仪器,达到对我市及周边地区ML2.0级左右地震有效的监测,预计投入120万元左右。
7、坚持专群结合、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地 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促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发展,就要全面发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改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统筹协调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健康、快速发展。而中国地震预报成功的几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走地震群测群防道路, 沿着专业化与群众化相结合的方向是目前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 年来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实践证明,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在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援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 减灾实效。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这一 指示为我们地震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我市宏观观测网络,人员已达近300人,遍布我市城乡各乡村,其中发放观测补助的骨干宏观观测点仅36个, 远远达不到每乡镇一个的目标,导致各区域发生的宏观异常情况不能及时传递到市局、省局供分析、研究、判断震情。不能及时有效扑捉到有用的前兆信息,直接制 约了短临预报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调动宏观观测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对其配备简单的观测设备,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并对现有全部观测人员给予 每人每月100元的观测补助,预计投入50万元并每年固定专项经费。
8、做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作 我市的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地震局、承 担着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应是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其设施和房屋要求技术含量高,抗震设防标准高。现我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地 震局)使用的是东郊公园路老重工局办公楼,该楼七十年代初建设,为砖混结构,建筑时间长,不具备抗震性能,一旦出现较大震情,无法承担抗震减灾指挥工作职能。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市应建设高标准的抗震救灾指挥技术中心,相邻的城市安阳、濮阳、许昌、新乡、郑州、焦作均已建成,因此我市防震减灾指挥技术中心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鉴于此,根据市政府[2009]36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在十二五期间,我市需要按照指挥中心和地震台监测技术要求,建设2400平方米的防震减灾指挥技术中心和地震台办公用房,预计投入700万元。 9、做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工作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建成将为地震信息收集、管理、处理功能的,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决策指挥为一体的现代化地震综合指挥枢纽。同时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将实现省内各地市视频互联,具备灾情速报、快速响应、信息通告预警、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保证震情应急的需要,并为应急处置的指挥前移提供有力支撑,提高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指挥中心系统内要配置有显示功能系统,能够将各种信息、实时图像、视频信号进行演示,为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参数,预计投入160万元。
10、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为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震后灾区人民群众的临时生活需求、医疗救助、救援物资发放等工作有序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市在2008年初步建成了金明广场、汴京公园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但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广大群众的应急避难需求。在"十二五"规划工作中,我们要再接再厉,继续开展后续工作,应急避难场所创建面积应达到80万m2,以满足近40万人的应急避难。避难场所的选择上,以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为主,创建原则仍坚持"平震结合",公园、广场平时作为人们休闲场所,震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利用现有场地。一所完善的避难场所大约需要50万元,我市共需要建设避难场所11处(其中每县1处),预计投入550万元。 11、搞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我们要认真汲取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县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立全市高标准的专业应急救援队。救援队主要由解放军、武警、消防、医疗、通信、地震等部门组成,在整合应急救援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市级50人,县级3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专门的救援装备。预计投入1000 万元。
在组建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的同时,还要招募学校、街道、社区人员建立志愿者队伍,至少每个社区都有一支志愿者队伍,使我市志愿者队伍达到5000人。定期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并配备一些简易装备。预计投入50万元。
12、搞好地震信息平台建设
地震信息平台是整个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由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平台等业务系统构成,完成数据信息共享服务、地震消息发布服务和多媒体、音视频传递服务等功能,以及为行业提供观测数据共享、地震数据信息存储、地震数据信息查询、地震数据信息发布等功能,快速获取省区域中心有关地震应急信息,为我市地震应急服务。其次为政务信息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提供网络支撑平台,使地震信息能够覆盖全市人民,为全市人民掌握震情信息服务,预计投入50万元。 13、做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工作
校 舍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保障学校财产和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的具体行 动。国务院和省政府明确要求,用3年时间实施此项工程,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 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这是一项限时限量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教育部门要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指导和监督学校开展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技能,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保证项目的立项和资金到位;建设、规划等部门要配合做好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建设质量。
地 震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地震科技成果,积极提供基础资料,加强对校舍 选址、场地地震安全评估等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凡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工程必须达到八度设防标准。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防震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项目专项规划保障。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公安、消防、国土、建设、民政、交通、科技、水利、通信、供电等防震减灾工作相关部门,在制定本行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时,要根据本部门、本行业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要求,与本规划进行衔接。各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并与本规划衔接。
(三)规划项目资金保障。从加强防震减灾公益性事业重要性出发,各级人民政府应将防震减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投资。
(四)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责,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增加编制,健全机构,大力引进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机制。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保证,形成科学高效的全市防震减灾行政管理服务体系。
(五)社会组织保障。要建立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抵御地震灾害。
《防 震减灾法》规定,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 工作。要根据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组织社会力量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依法加强对农村住宅和城市社区民居的抗震设防要求管 理,培训相关技术,提高各类住房的抗震设防水平。组织开展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公民的自救互救技 能。负责地震灾害救灾的综合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救灾资金和物资等。
财 政、建设、国土、规划、民政、卫生、公安、新闻、地震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地震部门要重点做好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和应 急救援工作。加强地震监测,制定短期和临震预报方案,对地震活动和前兆资料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和处理;负责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地震烈度区划 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应急预案,调查、评估地震灾害损失等。建设部门负责制定各类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 抗震设计规范,对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按照职责权限进行行政处罚。民政部门负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 点,提供救济物品,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做好灾民转移和安置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开展医疗救护和各种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公安部 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的维护工作,保障灾区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的安定有序。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地震发生后,要 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社会舆论引导,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财政部门要保证防震减灾经费投入,确保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