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9:18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第Ⅰ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生交卷时将答题卡和答题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词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汇率 乱轰轰 积重难返 胡作非为
B.昏溃 闹别扭 毁家抒难 疾言厉色
C.对垒 座右铭 居心叵测 讳疾忌医
D.划价 黑朦朦 祸起萧墙 攻城掠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地区某些领导人误认为大陆会因举办奥运会而对台湾投鼠忌器,竟不顾岛内外强烈的反对志浪,大肆推行一些法理台独措施。
B.就在教练多曼斯基为姑娘们不能实行自己的快速打法而在场边怨声载道时,已经不再是强队的中国女足的后防线上再次出现了漏洞。
C.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厘岛会议举步维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之间的利益之争在会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D.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找个窝,再做选择”的权宜之计,这种做法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现在至2015年这段时间内,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将无法避免石油供应紧缺并由此引发油价飙升情况的出现。
B.目前的股市大起大落,极不稳定,根据中英电视台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股市中亏损的人高达69.7%。赚钱的人只有21.45%。
C.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浩劫》开拍,这是我国首部与好莱坞全面合作、按国际惯例动作的影片。
D.在此次国家法定节日征求意见过程中,调查者发现,人们对同步出台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能否顺利实施并不乐观。
4.下面句子语序排列恰当的一组是
①更耐人寻味的是,后人众口一词,认为这里是霍去病西征驻兵之地,为解决人马钦用,泉眼是骠骑将实业界以剑戳岩形成的。
②隐映在参天古木间的曲径回廊、楼台亭榭别有意趣。
③飘空千条线,落地万颗珠,泉水自青石崖凌空跌落,常年不断。
④而更有趣的是这里有五眼泉水及东西两龙口的悬崖瀑布,“雷鸣峭壁四时雨,雪点危岩一烛烟。仿佛短虹山外挂,分明素练阁中悬。”
⑤明晃晃的利剑直仰着戳上去,清冽冽的泉水立即便啦啦地跌落下来。
⑥出山之后又汇成小溪,曲曲折折经闹市,归入不远处雄壮的黄河。
A.②④③⑥①⑤ B. ②④⑥③⑤① C. ③⑥①⑤②④ D. ③⑥②④①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节日是人们从一年中确立的对它抱有特定期待的日子,流淌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节的本意是竹节,天地有节而形成了四季。推而论之,四季有节就是一年四季的各种节日。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节日的源起与农业社会的农时、天文、历法密切相连。原始崇拜、巫术、禁忌是节日的另一渊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弱,形成了对天地日月及各种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和各种迷信禁忌。商周时代的天子,都有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的祀典。这些自然崇拜,许多都成为后来节日的渊源。在《国语•鲁语上》中,柳下惠详细叙述了祭祀的典章制度,受祭祀的都同大自然斗争中兴利除害、造福人类的人物。而祭礼日月星辰,“民所以瞻仰也”;祭祀“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祭祀“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古代还凭借着感情和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认识自然。例如,古人对各种天灾人祸作不出合理的解释,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都要举行大规模的驱鬼逐疫的仪式,叫做“傩”、“大傩”,这是春节除夕的渊源。经过一冬的干燥,春天一打雷,很容易引起火灾,便产生了禁火冷食的禁忌。《周礼•秋官司寇•司 氏》载:“中春,以木我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寒食的最早起源。春季是瘟疫、流行感冒的易发季节,人们就到郊外水上盥洗,以祓除瘟疫,这是修禊节的来历。到唐朝,寒食、修禊(踏青郊游)、扫墓等风俗风俗融合成清明节。五月夏季,蛇、蝎、蜈蚣、蚊、蝇等毒虫都进入了旺季,伤口也容易发炎,所以古人视五月五为恶月恶日,以五彩丝系臂驱瘟、避邪、止恶气,悬艾草禳毒,喝菖蒲酒、雄黄酒防止五毒虫叮咬,这便是端午的节日内容之一。端午节是具有人文倾向和纪念意义的节日,先秦两汉时,南方的龙舟竞渡各自纪念本地的历史人物。吴越一带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荆楚一带纪念屈原。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融汇和渗透,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屈原得到民众最广泛的认同。

从这些原始崇拜、巫术、禁忌中,我们可以发现远古节日设立的可贵的文化精神;在远古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节日表现了人们在险恶的条件下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抗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开拓,它在迷信禁忌中显示了人的积极主动意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如果再搞这些巫术、禁忌,则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迷信、屈服和人的主动意识的沦丧。
5. 下列对我国节日的源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的源起与我国农业社会的农时、天文、历法有关。
B. 节日的源起与我国古代低下的生产水平和落后的科学认识有关。
C. 节日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天地日月和各种植物图腾的崇拜、各种迷信禁忌等认识。
D. 节日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在险恶的条件下抗争大自然的不屈精神。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都能在节日中得到反映。
B. 我国古代的一些节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性和质朴的认识。
C. 商周时代的天子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等都属于自然崇拜。
D. 屈原成为民众广泛认同的对象表明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
7.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探索节日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B. 古代原始崇拜、巫术、禁忌盛行,节日的产生是古人对各种天灾人祸作不出合理解释的必然结果。
C.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每个节日都会被不断注入与当时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
D.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巫术、迷信禁忌等内容很难再成为新的节日的源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救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与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选自《史记》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下莫强于秦楚 B. 而有累世之怨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 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D. 应侯以闻秦王
此其志不在小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春申君有辩才的一组是

①歇乃上书说秦昭王
②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
③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
④太子不在,……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⑤臣请止,以互当之
⑥太子立,必用歇,……以亲楚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黄歇是楚国人,学识广博,能言善辩,在秦国联合韩、魏两国共同攻打楚国的时候,被楚王派往秦国,最终说服秦国退兵。
B.黄歇认为韩、魏两国对秦国言辞谦卑,听命于秦,这是在欺骗秦国。韩、魏与秦之间有累世仇怨,韩、魏不灭,就是秦国的祸患。
C.面对秦国执意不让太子回国的情况,黄歇认为秦国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子谋利益,而太子又没有能力给秦国带来好处,这对太子来说是很危险的。
D.应侯认为黄歇不惜牺牲生命帮助自己的国君,将来有机会必会受重用,不杀黄歇对秦国的好处更大,秦昭王听从了这一建议。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译文: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苍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宁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站乱频仍,颠沛流离。
(1) 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2) 全诗以“泪”起,以“笑”结。请分别指出“泪”与“笑”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学习古诗词要能“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请分别写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句子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的句子是: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文章西汉两司马“是指 与司马相如。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 。 (杜物《阿房宫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淡之美 李国文
①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水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的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④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那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更耐人思索。西方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余,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4楼
⑤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⑥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平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积极。
⑦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这个坐标系上的一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点、轻松些。
⑧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与获得,大概是与身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⑨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近科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⑩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4.作者为了阐明人生态度的“淡之美”,先写了三组对比的事例,请根据文意,分别加以概括(6分)
答:(1)
(2)
(3)
15.作者为什么说“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答:
16.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说说本文开头一句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
答:
(2).第⑥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17.联系全文,归纳本文主旨。(4分)
答:
六、(15分)
18.请根据下面材料的要点,给“戏剧”下一个定义。(4分)
①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
②戏剧反映社会生活。
③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④戏剧揭示社会矛盾。
答:戏剧是
19.2008年6月1号开始,全国将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各大超市将不允许免费提供购物塑料袋。对此公众都表示欢迎,认为此举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毕竟,全国每天消费30亿个塑料袋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针对这种情况,请你拟一条标语,鼓励大家不用、少用塑料袋。要求使用对偶和另外一种修辞手法。(5分)
答:
20.下面是“2004年中国部分省市人均消费水平表”,从中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人均消费水平有很大差距。请仔细阅读图表,从中概括出来两个重要结论。
省市 城市地区(元) 农村地区(元)
上海 12631 6328
浙江 10636 4659
陕西 6233 1618
贵州 5494 1296
结论1:
结论2: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年诺贝尔获奖大师寄语中国青年:
蒙伯特•蒙代尔:只要你努力,世界更精彩!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我希望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你们都不要放弃自己的道路。
活尔特•可恩: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楼
开封市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A轰--哄 B溃--聩 D朦朦--蒙蒙)2. B(A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C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D权益之计:暂时适宜的做法。)3.C(A语序不当,“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应当放在“从现在至2015年这段时间内之前”。B成分赘余,“根据”和“显示”去掉一个。D不合逻辑。“能否”与“不乐观”矛盾,应去掉“能否”,加上“能够”。) 4.A(“别有意趣”“而更有趣的是”“更耐人寻味的是”可以作为答题的逻辑顺序。)
二、(9分,每小题3分)
5.D(“节日表现了人们在险恶的条件下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抗争”而非起源) 6.A(“能在节日中得到反映”,范围过大) 7.B(“必然结果”过于绝对。)
三、(9分,每小题3分)
8.D(A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译为“比”。B两个“焉”都是语气助词。C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D第一个“以”是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9.C(①仅陈述上书一事,⑤仅说明其勇气 ⑥是应侯的话) 10.A(黄歇出使秦时恰好遇上秦准备攻打还没有出发,更谈不上退兵。)
四、(23分)
11.(1)如果大王资助韩国和魏国去攻打楚国,不也错了吗?(5分,译出大意给2分,“资”“过”“不亦……乎”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假如不让太子回国,那么他就是咸阳的一个平民罢了;楚国另立太子,一定不会事奉秦国。(5分,译出大意给2分,“归”“更”“事”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12.(8分)(1)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2分),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的不公,流露了自己的不满。(2分)(2)作者常年在外漂泊,与故人相逢。想起自己乱世颠沛,而又与友人同病相怜,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作者的“开口笑”,表达了对未来、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期待。(“泪”与“笑”各2分,共4分);
13.(5分)(1)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司马迁 (2)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春光融融 每答对一空给1分,如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两小题都答,一题答得全,一题答不全者,按答得全的小题给分;两小题都答,都答得全者,按第一小题给分。
五、(22分)
14.(6分)①年轻女子的淡妆和浓妆艳抹;②大自然的西湖和人工雕琢的景物;③中国水墨画的淡和西方油画的浓重。
15。(6分)①在感情上,看得浓一些,感情负担就重一些;看得淡一点,可以洒脱点、轻松些。②对物质的欲望大,难免劳累争斗,身心俱弛,但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意思对即可。
16.(6分)(1)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在文中有提纲挈领(总领)的作用,并与最后一段相呼应。意思对即可。(2)“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昌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运用对比,表明态度。“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意思对即可 17.(4分)通过浓淡对比,阐释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人生在世,求淡之美”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15分)
18.(4分)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4分,不是单句不得分,四项内容缺一项扣1分)
19.(5分)例:塑料袋,使绿色家园遭受污染;菜篮子,让地球母亲增添美丽。(运用对偶2分,运用另外一种修辞手法2分,语言通顺1分。)
20.(6分)结论(1)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消费水平也有巨大差距。(2)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中西部省份比东部发达省份更为突出。每个结论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