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丑闻的代名词吗?莫早下断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0:59
自从“80后”这个群体被命名之后,针对他们的负面消息接踵而来,先是网络骂战,继而抄袭,再到拒绝道歉。这其中既有传媒对他们的炒作,亦有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炒作。究竟“80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也许人们还不能这么早就断下定语。
无论是新闻还是炒作,总之“80后”这面旗子只要一打出来,就一定会有人看。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7月26日说:“80后概念已经被炒臭了,80后是丑闻的代名词!”她还自称不愿意做“80后”,不屑与他们成为同类。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正值蒋方舟的新书推出之际。尽管她口口声声不愿意做“80后”,但在新书推出之际,以事实上的“80后”身份来反对“80后”,仍然难脱炒作之嫌。
不可否认的是,“80后”是非常懂得营销的一群,他们和以往的文学青年有着极大的不同。以往的文学青年往往写出一部作品后,传播了很久,被相当大的读者群阅读,读者却仍然对作品背后的作者一无所知;而现在,很多人从未读过“80后”的作品,但一提到韩寒、郭敬明却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们又打官司了,他们又骂人了等等。无疑,“80后”相对他们的前辈来说,是既懂得在网络上生存、又懂得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群。他们在营销操作上,是明显优势于前辈的。甚至,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早已娱乐化、产业化,他们的行为与理想,已经与文学没有任何关系了。
张爱玲曾经有过一句话,被少年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出名要趁早”。“80后”显然明白其中三昧,作品究竟怎么样,暂且放在一边,先把名气炒火了再说,名气起来了,读者自然会卖帐。或许有人会说,在这里,作者与读者是同样浮躁的一群,他们不甘心眼睁睁的看着青春擦肩而过,总想在青春里发生点什么。他们是等不及的一个群体,也是不肯等待的一个群体。
“80后”有着他自己的时代特征。自从这个群体被命名后,这些特征便不断被强化、标签化。另一些人则开始排队,自动把自己归队于“80后”,于是“80后”与“非80后”形成了互相对立的阵营,种种批判铺天盖地而来。
批判过后,人们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这种种批判是否有些太过了呢?“80后”有着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成长环境,没有吃过苦不是他们的错,懂得市场营销不是他们的错,甚至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如果上一代人用自己的经历与标准,来要求“80后”写出所谓“深刻”的作品,是否也存在着一种话语霸权呢?
网络时代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炒作时代,现在的人们一提到“80后”,往往第一个反应就是:炒作!然后粉丝们开始疯狂,上一代开始反感。无论是粉丝,还是上一代,都应该意识到,“80后”并不能代表所有1980至1989年出生的人,在锋芒毕露的“80后”之外,还有着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