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逐鹿话禹王--中国黄冈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4:14
   中国黄冈网讯   禹王城遗址位于黄州城北。据《黄州府志》载:禹王城原名邾城,因楚宣王灭邾,令其国君邾子移居于此故名。又名女王城,乃楚王女之封地是由。此城宋称“永安”,明称“禹王”,今沿明号。
楚之城邑秦之郡
    邾城并于楚国版图,当于公元前655年至640年之间。当时,楚成王挥师东扩,江淮间的弦、黄、六等诸侯小国尽被吞并,此地亦为楚国城邑,并得以迅速发展。到战国时期,城池已具规模。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今荆州市区),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后徙于钜阳、寿春。楚国统治重心逐渐东移,楚国贵族多居于此,使其成为楚国的重要城邑。
    邾城之名始于公元前255年。战国后期,楚考烈王即位,在重臣春申君黄歇的辅佐下,一度振兴,挥师北伐,先灭鲁国,再亡邾国(遗址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迁邾国君民羁居于此。邾国君民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筑城建屋,扩大规模,并将此城正式命名为邾城。战国后期,邾城在战国七雄中声名显赫,是当时长江中下游著名的大城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今鄂东大部分地域隶属衡山(今安徽天柱山)郡。秦国设置衡山郡后,沿袭楚国旧制,定邾城为衡山郡城(亦如今日省会),成为秦帝国重要的地方政治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邑。
称王衡山定国都
    残暴的秦王朝仅历二世就短命而亡。公元前206年2月,西楚霸王项羽论功行赏,分封汉王刘邦等18王,其中百越领袖吴芮以“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衡山王即是18王之一,邾城是其国都。
    项羽败亡后,吴芮转而投奔刘邦,刘邦改封他为长沙王,并将都城由邾城远迁长沙。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64年的45年间,朝廷设衡山郡,郡城在邾城。
    公元前164年,安阳侯刘勃晋升为衡山王,邾城即为衡山王国都。前154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衡山王刘勃与朝廷“坚守无二心”,次年,七国之乱平定,衡山王以有功之臣入朝,遂迁往济北。
    与此同时,朝廷将庐江王刘赐改封为衡山王,仍以邾城为国都。后因刘赐心怀不轨,与其弟弟淮南王结盟谋反,于公元前120年,被汉武帝以谋反罪论处,令其自尽,还殃及王后、王子、列侯、二千石、豪强及民众达数千人之多。令邾城空巷,满城恐怖,人人自危。汉武帝还一不做二不休,借题发挥,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指仕于诸侯的官吏,左官律即限制和处罚这些官吏的法律,附益即指对违背朝廷而与诸侯结党营私者要处以重法。并规定,诸侯只能在封地享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这就是因邾城事件而产生的对我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左官、附益之法”。
因人废都作县治
    衡山王被废之后,衡山国都即被改为衡山郡。次年,余怒未消的朝廷再废衡山郡,改设为邾县,隶属于江夏郡(今安陆市),邾城成为邾县县城。
    邾城作为邾县县城,经历了西汉至东汉近三百年的平静岁月,也得到平稳发展,但在国内声名寂寞。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朝政更迭、社会动荡,邾县随江夏郡(其郡城已迁至西陵,即今武汉市新洲城区)而上下沉浮,公元35年,汉光武帝派大将岑彭招降了江夏郡太守侯登,邾城正式归属东汉。
    公元47年,位于今鄂西的巴人造反,武威将军刘尚率兵镇压,并迁降众7000余人至江夏界,安置在以五水(倒、举、巴、浠、蕲水)为中心的地界,从而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少数民族——五水蛮。之后又不断迁入,随着蛮民增多,邾城就成为管理五水蛮民的中心城邑。
    邾县经过汉武帝时的打击,在两汉数百年间,经济社会发展都相对滞后,虽平安无事,亦未显繁华。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寂寞许久的邾城又活跃于政治舞台。汉末,江夏太守黄祖任命一代枭雄甘宁为邾长,镇守邾城,甘宁不满黄祖的压抑,阴蓄叛意,挟邾城投奔东吴,成为孙权的大将,在孙权征剿黄祖、进军江夏的战斗中冲锋在前,传为天下奇谈。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