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生态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0:26

教育信息化的生态观

      “校校通”工程自2001年全面实施以来,已进入第6个年头,各地纷纷建设的校园网、城域网究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大效益?很多信息化设备提供了非常强的功能,但常常闲置,最后淘汰废弃的现象俯拾即是;各地学校的资源库少则几十GB,多则成百上千GB,可老师们还是找不到适用的资源;各地教研部门进行了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而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常常用于公开课的“表演”;大投入,小产出,高投资,低回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对之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系统”这一术语是由社会学家Bonnie Nardi和 Vicki O’Day创造的,它指“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在整个概念中,“技术”是信息生态必不可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却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核心要素是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活动。比如一个现代医院引入了诸多含有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与已有的病床、医药器材等共同构成了医院这个信息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但这个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则是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会使用先进设备的医生,因为只有医生的活动才能真正完成医院的使命——治病救人。同时,在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中,必然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系统中所有的要素、活动都要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Nardi等提出“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抓住这个概念”。
       信息生态的概念为我们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来思考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以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可以使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成为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教育生态学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互相联系使个体得以成长。也就是说学校本身就是由多个彼此联系密切的部分构成的,而这些部分之间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学校系统的重组和优化,这种现象与生态学的观点非常类似。而当信息技术介入学校领域时,“技术”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校生态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信息技术游离在学校生态之外,作为一个单独考虑的部分的话,那么教育信息化就将始终是游荡在教育边缘的“不速之客”;只有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系统有机的组成部分的时候,也就是使学校生态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把“信息生态”这个产生于社会学领域的比喻式概念迁移到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借用其生态观和系统观,引入“教育信息生态”的概念,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态内涵,对解决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1)学校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社会监督等多个角色组成的人的网络,也包含由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课室环境、办公环境等组成的物质环境网络,还包含由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等组成的实践网络。因此,教育信息化要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架构、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并要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其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而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层次的应用领域。
    (2)教育信息化最本质的东西是教育,而不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初级发展阶段即将过去,教育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教育信息化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回归到以“应用为本”的原则上来,要切实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每一个课堂的质量,学校要像银行、电信等部门一样,将主要业务即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去,并产生比传统教学环境更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保证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扎实(会考试),又具有高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会做事),也就是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唯有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教育信息化要取得效益,关键是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而不是偶尔为之的“公开课”。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在现实中有很多困惑和困难,比如资源结构性缺乏、工作量大、技术难题、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践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需要提高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因素能够决定的,而包括硬件设施、资源、软件系统、教师的理念思路、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很多关键环节。在单一的环节上做工作,往往受其它环节停滞不前的制约,而无法深层次推动应用,无法取得好的应用效果,这反过来又打击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给教育信息化应用带来更大的阻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众多环节有效打通,打破传统教学的文化惯性,突破原来的单一抓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单一线性思维模式,针对学校最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典型应用领域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考虑和规划,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力和投资等制约条件下,构建一整套可以整合理念、思路、硬件、软件、资源、培训、教学实践、教师、专家等等各个环节、整体高效的学习解决方案,要打破各种要素的分离与分立,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整体拉动应用,以应用效应为基本导向,来验证整合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在效益的引领下促进组织变革。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产品+服务,不仅要包括教育信息化产品(硬件、教学平台软件、教学资源),更要有服务(培训、网络课程、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模式与方法、管理流程优化等),要通过服务来打破传统教学惯性,串接信息化教学的各个要素,发挥教育技术产品的潜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不是公司或厂家搭好硬件、配好软件,交给学校和管理人员就能够用得起来的,究其原因,是技术与教育无法有机地融合,教育信息化就像企业信息化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应用模式、业务流程重组的问题。很多大型企业实施ERP,不仅仅是购买外部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购买外部的服务,通过管理咨询和服务,借助外力,实现组织的变革。只有实现了业务流程重组,实现组织结构优化,企业信息化才能焕发新机,产生效益。教育信息化的道理是一样的: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到校园管理、教学工作习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而任何变革都受制于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与工作事务,全面的变革靠学校自身文化与系统进化很难突破,除非有在技术、理论与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强造诣的人强势推动,同时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机构与组织,从外部冲击,打破这种文化惯性,促进学校变革。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在新课改和信息文化的促动下,促进学校文化、教学、管理等关键要素进行再设计,通过组织内部调整使之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深层次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的应用,必然会触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和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深层次进展要求对教学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管理体制的改造,要求适应工业时代的层次式教学管理组织转化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得扁平式网状组织,打破纵向管理的条块分割,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加强组织的横向联系,突破层级和信息孤岛的樊篱,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组织体系,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有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