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教育信息化的14个热点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14:05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918次) 时间:2002年07月05日 23:39 来源:毛向辉 原创-IT
困扰教育信息化的14个热点问题
引:为什么很多教育软件公司在喧嚣一阵后逐步认识到教育市场并非是一块容易“啃”的骨头?为什么教育行业在经历了各种教训后才明白虚火上升的代价?究竟软件公司如何才能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以下是几年内和今后一段时间整个教育领域都会关心的问题,希望对同业者有所启示:
1.开发还是购买的决策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会同时困扰学校和软件商。在学校面临“挤经费牙膏”的同时,必然会“挤需求牙膏”。有时,学校为了满足一个局部需要而让软件商进行定制开发。软件厂商也往往不能得罪客户,投入资源一个个项目进行开发,周而复始的花脸项目最终无法形成通用产品批量上市,创新的投入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户当然不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头开发的,可是市场现有的任何两样产品(包括同一个供应商的)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共存吗?每家所谓的平台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叫平台?能够提供API进行二次开发是起码的条件。基于避免用户定制开发带来利润下降的算计,大部分国内的教育软件厂商都追求宽泛的产品线,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产品就去 OEM,也可以“拷贝”,各种功能的产品一股脑塞给学校,最后吃药的当然是学校。(现在市场上多媒体教室这类产品大同小异恶性竞争就是这样出现的。) 学校不站在一个战略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化,必然会不断被这一对矛盾所撞击。
- 关键词:“兼容”,如果软件厂商都认真研究一些标准和产品架构的问题,起码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的兼容就能够承诺了,用户购买现成的产品也不会有所顾忌了。
2.如何增强区域中心的服务能力
这和现在所谓爆炒的“教育城域网”并不相同,那纯粹是一个电信概念的偷换把戏。一个地区,把有限的财力运用到大家公共可以访问的中心建设上是非常合乎规律的思路。但是不必越俎代庖做自己力所不逮的工作,否则很容易事与愿违。(例如,某地花费数千万元建IDC, 某地专门为教育用户提供ISP服务甚至申请专用拨号号码,某地为假想出来的今后20年的师生提供的百万级邮件服务器等等)真正的问题是区域的教育管理机构权力太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假如从软件应用服务的真正需要出发,也许从几台PC服务器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逐步扩展的良好中心。
- 关键词:“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可以插接在在区域中心的服务模块,例如公共信息、在线教学资源、在线评估等是一般的需要,其它模块可以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逐步添加。回到第一个问题,今后不管是购买还是开发,都要遵循应用需求第一的原则,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把大把的血汗钱给服务器厂商。
3.新型的评估系统
最近有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利用“电子档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不是一考定终身。这个理论并不新鲜,但是肯定大部分学校不敢吃这个螃蟹(谁敢动中国考试的汗毛?)。但是谁都知道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要求评估方式的改变,不借助电子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的大量信息如何有效地跟踪和记录?教师的评价如何能够客观?学生如何能够在互动中获得阶段性进步?这些都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多元化入学也许不够完善,但是无庸置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 关键词:“可度量性”,也就是记录学生的哪些信息能够满足达到评估/评价的基本要求,保证客观真实。
4.把教学和管理系统有效融合
很多老师都说,如果教育信息化就是把学校管理“无纸化”或者数据库化,那么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现实的,试问哪一个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真正有效发挥了整体效力的?老师们真的在用工作流吗?排课系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我们不把自动排课节约的时间作为一个成果算是冤枉了我们软件开发者,但是排课软件如果一个学期只用一次,真的在乎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吗?更不用说最后打印出来的课程表还会出现很多次人工调整,软件的价值也就闪光一下子就会离开用户的头脑了。
- 关键词:“门户”,学校内部需要一个好的信息门户,把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能够与软件应用结合起来,让教师/学生都能够随时看到学校信息的变化。哪怕是每天从自己的门户上看到图书馆的新书更新也会让人感知学校管理的存在。教学资源是教师/学生最关心的,如果每个教师的教学计划都能够在门户上得到跟踪,教学和管理也就能够有效结合了。
5.学习/教学支撑系统
与其他任何流行名词一样,e-Learning 在变成耳熟能详的名词后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消除这种不信任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让用户触摸到 e-Learning,让教师能够在这个系统中创作和发挥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标准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同步/异步学习,有探索学习资源的最大机会,有找到自己感兴趣主题的能力。网络,应当帮助消除学习边界,让学习变成时间/地点无关的概念。现有的很多学习系统大多适用于企业(价格上),学校应当敢于尝试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会给学校带来范式(Paradigm)的转换。
-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改变了教育的主体,提倡学习者自身构建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都是建构主义的一个表现,软件可以帮助建构主义的实现,但是并不应该存在什么“研究性学习系统”,那是软件公司的炒作。想利用软件和网络帮助研究性学习,我的建议是,运用好主题公告板、文档管理和开放访问互联网就可以了。
6.开发数字内容
每个人在网络时代都应当是数字内容的创作者,教师当然更不能例外,因为他们也许每天都在面临来自学生高手的挑战压力。但是就如同业余D/V和奥斯卡影片的对比一样,人人可以创作不代表人人一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制作者。在一定的范围里,也许家庭录像给人的乐趣一点也不比好莱坞一部千万大片要差。这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必要对自己的“作品”自惭形秽,只要能够用Powerpoint的动画作出一个勾股定理的演示,增加学生的理解就可以了。学生呢,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会比教师有一百倍的劲头做自己的内容,而且质量不差吆。
- 关键词:“创作工具”,国内的创作工具开发也曾经有过尝试,但是拿他们和Flash, Director, Authorware 来比在易用性、交互性和网络化方面确实还有差距。尤其重要的是,数字内容的国际标准是创作工具中应当支持的。这一点,国外的公司又一次领先了。
7.管理数字内容
教师逐步丧失了开发数字内容的积极性?不错,因为这些内容除了参加评奖和在观摩上用了几次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真正能够让数字内容能够发挥最大价值的方式是好好地把它存储起来(不是埋起来!),让人们能够发现、共享和重复使用。仅仅一个“发现”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大题目,涉及到对数字内容的描述,也涉及到交换的机制问题。有了共享机制,才能够让教育者不会担心资源数量的问题,因为即使在现阶段,全国的资源全集也是一个大宝库了。
- 关键词:“LCMS”,也就是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这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今年以来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伴随这个名词还有“元数据”和“学习对象”。国内的一些资源库倒更像学习内容保险箱,无法扩充和灵活运用到教学中。
8.教室中的多媒体
把教室“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不要怀疑。但是在教室中应用多媒体并非一定要等到未来,今天的很多尝试都是值得的。不能达到每个教室装配投影机,可以让几个教室共享;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上课,可以让多个学生共享一台,总之这是一个值得乐观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教室的一些工具软件,例如屏幕广播等,已经成了廉价必备。如果能够把教师的每次教学过程都全程录下来(或语音或视频),并能够自动在学校的网络上查询和重放,对教学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 关键词:“无线”,无线技术已经进入了市场,这会帮助很多教室走向无线数字化。支持无线的设备也会降低教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相信逐步手持电脑也会被教育的富裕地区所考虑。
9.在线教学方式
随着.COM 热潮的消落,最近提及网校这个词的人不多了,有也是贬义为多。在美国已经出现了没有校园的在线小学和中学,中国会有同样的可能吗?一个成功的学校如果真正实现了内部的在线教学,扩展到Internet 自然也不是什么问题,教师们不会有“干副业”的感觉。问题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学校真正把信息技术当作是学校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基石。
-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困扰学校的一个名词,因为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国有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那么如何让学校经营网校合理化、合法化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有些商业机构与学校的合作经营是有益的尝试,但是现在专心于教育的公司毕竟还很少。
10.解决总体拥有成本的问题
很少有人关心总体拥有成本(TCO)的问题,解释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的学校还没有真正把计算机当作日常的工具。在学校真正让电脑和网路发挥效力的时候,网络上的用户、资源、权限和设备的管理代价才会成为一个客观存在。教育界这几年很关心学校的信息系统管理员定位和待遇问题,是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问题的一个好的开始。
- 关键词“总体拥有成本”,对这个词最常见的比喻就是购买汽车时更要关心汽车的使用费用。采用网络上的目录技术会是一个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不错的方案,让学校的网络可以一开始就建立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能够避免将来积重难返。不过目录技术本身很复杂,好在现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现成的工具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摆脱这种复杂性。
11.不同教育领域和学科的数字化内容
这里谈的问题是专业的数字化内容问题,中国还没有网络化的专业百科全书。传统观念作祟让国家投巨资开发的百科资源根本无法在网络上共享,盗版成了最好的保守理由;教育部还是没有下决心在发行教材的同时配套专业学科数字资源。这都是困扰基层用户的一些现实问题,至少在英语世界里有比比皆是的这类资源,让我们好生羡慕。
- 关键词:“资源库”,学校的图书馆不仅要管理传统的图书,今后还要称为数字资源的管理者和推进者。数字资源需要用标准的分类和标记,全球的努力已经逐步成熟了,我们还要等多久呢?
12.互操作
前面已经有所提及,每个厂商都在自己圈地的过程中有意“忽略”与别的软件进行互操作,这样就说明了并非是用户而是软件公司在制造“信息孤岛”,造成用户的麻烦是让人指责软件无用的最好理由。所以厂商们与其画地为牢,不如早日协作起来,把一部分的精力放在支持互操作的努力上,让用户真正获益,也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聪明做法。
- 关键词:“接口”,如果再有软件厂商说大肆推广“xxxx 平台”产品,用户应当向其索要产品开发接口文档和开发实例,仅仅开放数据库结构是无助于二次开发的。编程接口的开放是互操作的第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如果在数据转换格式上采纳 XML 为基础的标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美国的SIF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国内参考。未来几年, Web Service 也一定会成为互操作的一个通用模式。
13.师资的发展和培训
无庸置疑,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首先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教师真的有时间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吗?教育预算中为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预算吗?可以说,答案都是令人沮丧的,教师队伍的流失确实也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师资培训,也是值得推动的一种模式。培训作为服务可以是赢利的,但是如果借冠冕堂皇的名义培训一些无用的技术,哪怕是免费的培训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教师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合格的二十一世纪教师?一种值得担忧的状况就是让教师参加规定的资格考试,变成了面向教师的职业应试教育,那么腐蚀的就不仅仅是教师,而是他们将面对的更多的学生。好的培训应当帮助教师养成计算机文化,让他们变成喜欢探究电脑和应用的e时代人。教师应当首先成为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14.如何计算回报率
来自不同层面的抱怨显示,很多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是浪费的,这很常见。在投资的内容、建设的目标、复查的机制等方面还非常不健全,教育界也存在封闭决策的问题。即使是公开投标,在标书中就可以看到偏离真正目标的问题。有关投资硬件/软件比例、分散投资/集中投资等仍然在争论不休。我在一个先进的大城市看到,一些仅仅两三年前的大型投资项目,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堆废物,在网络上连个链接都找不到了。换个角度,批评者说,如果不是投资到这上面,可以改善多少校舍啊。问题的本质倒不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不让投资产生应有的回报呢?
- 关键词:“ROI”,也就是“投资回报率”。计算 IT 投资回报的方法有几个常见的模型,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执行和监督的机制,商业化的教育咨询机构已经出现了,教育管理者们,不妨把规划的问题也市场化。
后注:我们在谈论这些问题的同时,都像是在一个现代化国家中构想美好未来,但不要忘记中国大部分学校、大部分学生分布在城市之外,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我们所提及的任何关键词,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所以,如果有第十五个问题,就应当是----“缩小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