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7:04
   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一)抢口袋还是抢包包 图文/数位之墙 本文发表于2009/07/12 - 被阅读 12944 次 被转寄 1 次 这种集成的压力,笔者称为「口袋占有率」。 ◎一个科技玩家的体验

2000年的时候,笔者从美国购物网站上订购了一件非常奇怪的裤子。这件裤子从头到脚总共有将近10多个口袋(确实数字记不得了),但这些口袋却又隐藏得很好,从外观上看不出来。这么多口袋要干什么?答案:让我这个科技玩家可以放更多的装置在身上。

当时我随身携带两支手机外加一台Palm的PDA ,总是不知道这些随身装置该怎么处置才好。最后的结果是把PDA 放在腰间的小包,两支手机各放裤子两边口袋,走起路来十分不雅。买了前面所说的那件裤子纯粹是好奇想看看他倒底是怎么设计的,买来以后却也很少穿上。

这种科学怪人的行径与烦恼,还真不是一般人会有的。但是科学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坚持,当2003年智能手机(Smart Phone )已经初初崭露头角并来势汹汹想集成PDA 时,笔者居然没有马上就尝鲜换到智能手机上,还是继续固守著两支手机加一台PDA 。

你如果注意过智能手机的LCD 屏幕表面,就会发现那是印满了你的耳朵痕迹以及指纹的地方。此外为了让屏幕变大以便于浏览,智能型手机的尺寸都比一般手机大,而我不能忍受拿著一个砖块讲话的感受。时至今日当iPhone已经满天飞时,笔者依然继续使用一般手机。

不同的是,PDA 在笔者的生活里悄悄的消失了。由于目前的一般手机也有很好的通讯簿与行事历功能,而且跟电脑间同步资料的技术也非常成熟(这是三个PDA 的主要功能),PDA 最终变成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仅剩下少数的用户继续坚守。

◎MID 要抢口袋还是抢包包

今日科技世界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智能手机一如笔者过往所言,只要产量增加了价格降下来了人人都会买,但却不见得人人都会用到上面堪称智能的那些功能。手机成为了更加终极的终端,要把一切的功能都集成在上面。

这种集成的压力,笔者称为「口袋占有率」。很高兴笔者终于不用再去买那种奇怪的裤子了,因为现在口袋里只需要放一支手机就好。各种不同功能的便携终端之间都想抢用户的裤子口袋,最后一定是逼得大家互相集成,毕竟科学怪人总是少数。

然而,2007年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随身装置种类,称为移动网际网络装置(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这种装置的定位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然而,这种装置与手机却不大相同。简言之,MID 更像是一台小型化的电脑,而不是智能手机。

这让你想起近一年来流行的,号称可以随时上网的的Netbook 上网本?不是的,上网本虽小,但还不足以塞进口袋。上网本要抢的是「包包占有率」而不是「口袋占有率」。然而,从目前已经在台湾推出的两台MID 来看,MID 正面临到底要抢口袋还是抢包包的问题。

2009年 7月推出的BenQ MID S6

http://www.benq.com/products/MobileInternetDevice/?product=1402

2008年11月推出的Gigabyte M528

http://www.gigabyte.com.tw/Products/Notebook/Products_Spec.aspx?ProductID=2833从规格上来看,MID 是一款CPU 很低阶,内存(512 MB)很小的装置。硬塞进不是为了移动运算的目的而设计的Windows 之后,基本上就只能上网浏览网页,聊聊MSN 或QQ,挂在Twitter 上的一台随身终端。想拿来跑跑Office软件,可能得具有相当的耐心才行。
◎MID 应走特殊化应用路线

根据定义,MID 是介于智能手机以及上网本之间的产品。这种假装看不见消费者需求的定位法固然满足了硬件制造商闭门造车的想像空间,但问题是用户并没有「介于口袋与包包之间的第三个携带方法」。或者,不排除还能创造出新的携带方法?

当用户要求MID 也必须要能打电话的时候(因为不想同时携带手机与MID ),MID 与智能手机间的界线从功能上来讲就更加模糊。或许,智能手机是一台更偏向以语音通讯为主,上网功能为辅的终端,而MID 是一台以上网为主,语音通讯为辅的终端。

然而,消费者会这么听话选边站吗?尤其现在的终端不论是上网本还是MID 都已内建SIM 卡插槽透过3G上网。明明已经插了一张SIM 卡在里面,为什么不能用来打电话?虽然,全世界都认为语音通讯将被数据通讯取代,但不可否认通话始终也将是最大的应用。

然而,一个让MID 与智能手机细分的方法,可能会是发展出特殊化的功能出来。例如:专用于看串流媒体的MID 。想像一下,一台专用于户外看电视的终端,搭配无线上网功能可以随时接收电视节目。搭配电信运营商资费与服务困绑,终端售价可以十分便宜。

特殊化功能的MID 不需要安装Windows 系统,应用上只要能跑媒体播放软件即可,价格可进一步降低。这样可以发挥MID 屏幕比智能型手机大的优势(屏幕约五到七寸),不用去跟智能手机抢口袋。而由于其应用与上网本不同,消费者会自己决定该放哪一台进包包。 (文:黄绍麟)

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二)来不及长大的屏幕 图文/数位之墙 本文发表于2009/07/19 - 被阅读 11456 次 被转寄 1 次 能放进口袋的移动终端,其屏幕容纳不下版面快速长大的互联网内容。 ◎网站版面宽度不断长大

现在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能看到2000年时候的网站。当然,很多网站从2000年以前就存在,但是现在能看到的却已经不复他们当年的面貌。而这些老网站的面貌最大改变在哪里?答案是网站的版面宽度。而网站的版面宽度之所以会放宽,主因是大尺寸高分辨率的屏幕普及。

笔者电脑里仍保留了十多个自己设计的网站,它们大部分在2000年以前完成。在设计当时是假设大部分网民的电脑都是14寸屏幕,分辨率以640X480 与256 色为主流。现在如果看到这些网站,你会觉得它们怎么会如此「袖珍」与「粗糙」,因为你的电脑已经是19寸屏幕了。

美术设计人员相信更能体会笔者的感受。笔者自己的网站数位之墙从 1999年至今,网站的版面宽度从600 像素一路放宽到800 像素,改了很多次,现在更可能朝1000像素的宽度修改。而其实主流的网站例如 Yahoo!或者Facebook,早就已经是1000像素的宽度了。

然而,笔者电脑里宽度只有600 像素的「袖珍」老网站,即使放在现在的iPhone上展示起来仍然嫌大。这才是根本问题:网站的版面宽度是由桌上电脑的屏幕宽度决定。十年来电脑的主流屏幕宽度从14寸发展到19寸,继续朝20寸以上发展,而手机的屏幕却始终这么丁点大。

◎小屏幕装不下一般网站

使用手机来浏览一般网站(而非WAP 网站)有什么问题?无可避免的小屏幕装不1000像素宽度的网站,用户在浏览时必须要左右来回的滚动屏幕才能饱览全貌。让移动上网与在家里上网有著相同体验,一直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共同期望,但几乎快变成了毫无进展的口号。

近10年来,众多业者有著许多尝试,例如,开发能够把一般网站「缩小」成手机可阅读大小的技术。笔者曾在SONY的一款移动终端上看过类似设计,字体缩到很小但仍然很清晰,一个屏幕可以塞下一个普通网站。然而,这款终端并非手机,屏幕也还是比一般手机大。

iPhone在用户介面上的革新令人惊艳,它让手机上网用户最头痛的「左右滚动屏幕」行为,变成用户以手指头在屏幕上左拉右撇及放大缩小版面的触摸游戏。然而,网站版面宽度仍急速成长中,而手机屏幕大小几乎没变。迟早有一天这种游戏要变成疲累不堪的工作。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大小约略能放在口袋里的移动终端,其屏幕永远无法满足对于一般网站的浏览。而,所谓的「一般网站」,在10年前是指版面宽度为600 像素的网站,在今天却是指1000像素宽度的网站。随著宽屏幕电脑的急速普及,这个定义相信还会再继续改变。

◎手机上网与电脑上网是两个市场

2000年笔者第一次接触到黑白画面的WAP 移动上网时,就期待这种过于简化的手机WAP 网站最好早点死光。然而它不但没死,还从WML 语言逐渐发展到XHTML 。对一个HTML网站的经营者来说,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另外开发一个WAP 网站,给自己网站用户使用手机来上。

如果手机能够直接浏览原先网站,又何必再开发一个专给手机使用的 WAP 网站出来?即便是智能手机已经普遍有较大的屏幕,相信这种一般网站与手机网站分别开发的情况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而且看来没有解决方案)。唯有在这种情况下,手机上网才能获得较佳体验。

看透这点,我们会发现,智能手机的移动上网市场,与上网本的行动上网市场,两者截然不同。而屏幕大小只有5 到7 寸的MID ,显然不是设计来浏览WAP 网站的,而是用来浏览「一般网站」的。尴尬的是,这么小的屏幕在面对1000像素宽度的网站时,有多吃力就不说了。

笔者拥有一台华硕推出的第一代屏幕较小的Eee PC,在使用上总觉得浏览网站时必须要左右滚动屏幕真麻烦。果然,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动厂商进步,上网本的屏幕越做越大。科技不论怎么变化都变化不出人的习惯,这件事情在移动终端上看得特别明显。

◎MID 无法满足移动上网需求

如果MID 的推动者从此以为上网本往大屏幕发展,原先的小屏幕市场就出现了市场空缺,应该进行抢占,那可就大有问题了。留下来的市场空缺当然可以被视为是新的机会,但也很有可能那个空缺是不存在大众消费者需求的。(小众消费者需求则是永远都存在)

许多人以为,智能手机及上网本正在互相侵蚀对方的市场,许多分析也指出众多硬件制造商在这件事上面的战略布局。但每当笔者在面对手机屏幕时,总觉得那些分析距离事实很遥远。回归根本,能放进口袋的移动终端,其屏幕容纳不下版面快速长大的互联网内容。

而WAP 网站与一般网站,在版面宽度上面并不存在中间地带。若要让 MID 有最舒适的浏览体验,最佳网站版面宽度我猜应该是600 像素以下,搭配前述版面缩小技术。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做这样版面宽度的网站了,更不会有人为了MID 而独立开发这种尺寸的网站内容。如果有大量的为MID 量身订做的网站,MID 应该能很快畅销吧?然而残酷的是,内容提供者永远都想著等装置普及了我再来帮你做内容。 MID 必须先找出一个除了上网以外的杀手级应用让装置先普及,之后才可能成为移动上网终端。由此观之,SONY的PSP 还比MID 更有机会。 (文:黄绍麟)
  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三)从桌面到Web 运算 图文/数位之墙 本文发表于2009/07/26 - 被阅读 11156 次 被转寄 1 次 基于Web 应用而诞生的操作系统,与基于桌面应用的操作系统,两者在本质上应该有不同。 ◎必要的与必然的

1994年大学时期曾经与好友一番争执,他认为一个大一统的操作系统是必要的,因此认为微软的独大是必要的;从经济效益看,一个独大的操作系统可以降低第三方软件硬件厂商的开发成本,因为只需针对一个操作系统开发即可;所以,一个独大的操作系统也是必然的。

而我是个愤青,一边使用微软开发工具编程,一边想著哪天打倒他。当时Windows 才到 3.1版,其后就是靠著Windows 95, 98一路独占市场的过程,乃至经典的Windows XP,成熟到就算Windows Vista 已经推出,大家仍然死咬著XP的奶嘴不放。看来微软的敌人只剩他自己?

这带给我们另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不是比尔盖茨,其实一定还是会出现另一个家伙大部分统一了桌上电脑的操作系统市场,这是商业世界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虽然不少人想朝比尔吐口水,但如果不是他,也只不过是换了另一个被吐口水的对象罢了。

反抗军一直都有,从初期的其他大型厂商逐一倒下或被微软收编,一直到开放原始码运动,有时会觉得这过程真像从正规军抵抗转向游击队地下组织。微软说不出真正的敌人是谁,就像美国政府从对抗苏联到变成对抗恐怖分子一样,敌人已经从具体的对象化身千万。

妙的是,软件硬件开发商一边在桌上电脑为著被统一的操作系统叫苦,一方面却在手机上为了应付版本众多的操作系统叫苦。当Google宣布要推出Android 时,市场上很大一部份回响居然是「别再搞一个作业系统了吧」。这种心态,不正是在期待一个大一统的手机操作系统?

让我们再想一下必要性与必然性。

◎以Web 运算为基础的操作系统

Google在成为新霸主后产生两个有趣现像。一是不少人认为他正变成另一个微软(反抗军首领现在经常受反托拉斯官员关注),另一个是 Google除了自己领头外,还若即若离的公开或私下支持游击队组织(开放原始码社区,哈哈),虽然游击队也很清醒的想刻意画清界线。

在商业世界里,「不做恶」这种事,大家就别太认真了。

然而,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似乎在逐日降低当中。如果,未来的大部分应用都是透过远端的服务器来完成,用户仅需透过浏览器操作,这样的环境里其实操作系统本身就不是用户关注的焦点。操作系统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正在开始,但是战场似乎跟以前不同了。

观察一下,目前大部分人使用电脑无非上网以及简单的文书处理,可能还外加储存与打印相片,或者观赏DVD 听音乐等多媒体应用,商务人士可能还多上邮件与通讯簿管里。这些事情相较于五年前,已经相当程度被转移到互联网上。再往后看五年呢?

Google前些时候宣布打算推出Chrome OS 而且从上网本市场入手,或许是这样的想法。一个基于Web 应用而诞生的操作系统,与基于桌面应用的操作系统,两者在本质上应该有不同。以此观之,即使Linux 都让人感觉有点是「上一个世代」的产物。

然而,如果这是大势所趋,为何Linux 操作系统在上网本上一开始一鸣惊人到后来又全面溃败于Windows XP?大众消费者对于这件事显然还没准备好,而操作系统全面转向Web 化的时间,将会比想像的还久。微软能否在这段时间内顺利的完成转移,也考验著经营者的智能。

◎转移用户对介面的注意力

在操作系统Web 化的过程中,除了大环境更加丰富的Web 应用以及随时可连网的环境外(无线互联网在此扮演关键角色),还需克服使用者对介面的依赖及从众心里。很多人能举出Windows 不好用的一堆理由,但是其实这些人使用Windows 都已经超过10年。为什么戒不掉?

开放原始码阵营逐渐认知大众用户都不是电脑高手,不会自己安装 Linux 与上Patch ,也知道介面统一的重要性。然而,即使今天做出一个与介面与Windows 一样的Linux 出来,用户会否买单?这个可以笑称为山寨版Windows 的Linux 是否有市场?

一个共通的使用体验是大众市场不可或缺的,即便他是不好的体验,但他是共通的。一个普罗大众用户在使用Linux 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孤单的,周围没有人与他有共通体验。笔者先前在大陆买预装Linux 的第一代华硕Eee PC时,店家还问是否要改装成Windows 。

用户体验是一把两面刃。微软花了近10年的时间慢慢将他的移动作业系统打造到Windows Mobile 6.5版,就是想延续用户的电脑体验到手机上面。奈何用户在手机上的第一要务是打电话,而Windows Mobile始终就不是为了打电话而生的。

而Google在上网本上想要摆脱Windows 对于用户体验的困绑,说服消费者丢掉微软的奶嘴,则必须把精神花在打造良好的上网环境体验上,将用户的注意力从桌面应用的体验转移到网上应用的体验,避开与微软的鬼魂较量,因为那种较量不是Google长处,时机也远没到。 (文:黄绍麟)

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四)平板电脑卷土重来 图文/数位之墙 本文发表于2009/08/16 - 被阅读 10814 次 被转寄 2 次 多元化的移动终端,将不会再有能爆大量的情况。 ◎情况不一样了

笔者猜想,这篇文章可能在发布后没多久,谣传多时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大概就推出了。由于目前没人知道这部谣传中的平板电脑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知道也不能说),甚至怀疑根本没这回事,因此这篇文章将避免去谈个别厂商的产品战略,以免凭空猜测。

平板电脑是公认已经被判了死刑的。笔者曾经在2003年11月30日写下「平板电脑何以失败」一文,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认为会需要带著电脑到处跑的人只有商务人士,一般人都是用台式电脑。而商务人士因为需要移动办公,所以不可以没有键盘。

当时强调可以手写输入的平板电脑,其手写输入功能显然是针对一般大众设计。然而,最终考虑购买平板电脑的却是嫌弃手写输入的商务人士,在价格与笔记本电脑相当的情况下,商务人士很自然的优先选择购买普通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卖得好的。

然而,时空背景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现在还问:是谁会带著笔记型电脑到处跑?我相信答案是模糊的,或者说,「商务人士」这个答案显然不会是必然的唯一的答案。经过了五六年的发展,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很多普罗大众的第一台电脑,而上网本则成为第二台电脑。

笔者已经看过太多次,假日时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头看见年轻人桌上摆了一台上网本,就著一杯咖啡在上网或者看影片。上网本是一个凭空被挖掘出来的用户族群,它的存在只证明了移动装置即将朝向多元与分众的市场发展。当我们在谈平板电脑时,要注意,情况不一样了。

◎移动装置走向小量而多元化

移动装置的多元性与分众性不会凭空发生。他导因于几个条件:1)成本与价格的降低,或者说性能价格比的提高。例如上网本很便宜,但拿来看电影却依然流畅,拿来上网也很够用。同样的价格在五年前是做不出一台这样的电脑的,而现在可以。

2)由应用带动,找到了新的使用族群。例如,上网本最大的应用诉求是上网,而3G无线环境的成熟是推动这件事情的一大助力。由应用的带动而产生出对于新终端的需求,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这件事情以前是困难的,因为无法以够低的成本做到,而现在是可能的。

就好像笔者在本系列前几篇文章提到的MID 一样,其实把MID 做成无线的视频多媒体终端是非常合适的,不要老把它当成电脑看。如果持续的将MID 当成电脑,始终想把他在智能型手机与上网本的缝隙里找定位,高不成低不就,那就是钻进死胡同里去了。

在此认知下,若要让屏幕比MID 更大的平板电脑来承载某种应用,谣传中苹果公司平板电脑想搭载电子书,真是个好主意。网上大量讨论认为平板电脑没有键盘会影响使用,现在,看书需要什么键盘?只需要上一页下一页。当然价格会是个关键,它不能卖得比上网本贵。

这种走特殊化应用道路的移动终端能卖多少台?既然是应用驱动,就意味著每种终端的销量是有限的。电脑制造商老想著批量销售的好光景,还没法适应多元化的移动终端,每个类别都只能卖出相对的小量。现在大家对上网本的销量感到失望,其实是之前的预期太高了。

多元化的移动终端,将不会再有能爆大量的情况。

◎上网本可成电子书阅读器

虽然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还不知道是不是会搭上电子书的应用,但实际上这几个月电子书的市场已经是非常火爆了。有了Amazon的Kindle 经验(算是成功?),传统的出版商,大型的连锁书店,甚至连电信业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几个月来新闻不断。

电子书一般而言需要消费者购买电子阅读器。而在购买的时候通常会有几个心理障碍:1)这么贵,可以买台上网本,或者买上一箱书了。 2)买了以后没有多少书可以看,而除了看书又不能拿来干嘛,实用性很有问题。3)习惯,老觉得要触摸到纸张才有实际的感觉。

以上除了第三点是几乎无解,以及电子书内容确实急需扩展之外,另外两个问题是有解的。那两点无非是指出,消费者想要有一台功能「不只是拿来看书」的机器。做法之一,是把现在的电子书价格再降,降到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的机器做不了其他事情也很正常」。

另一个方法是,卖一台上网本(或者平板电脑)给消费者,告诉他这是台全功能的电脑,但经过特殊的软硬件与在线商店集成,拿来购买与阅读电子书特别合适。上网本(或者平板电脑)的价格是消费者能接受的,而电子书则成了增强附加价值的部分。

其实,平板电脑并不见得是最佳的电子书阅读装置,如果要承接上述观点,拥有键盘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能有一种上网本,打开后整台可以旋转九十度(就像打开一本书一样)来阅读电子书,相信会比较接近目前的阅读习惯,以及兼具上网本的全功能。 (文:黄绍麟)

 MID ,上网本,智能手机(五)电信运营商被边缘化◎iPhone与Kindle的共通点

Apple 的智能型手机iPhone以及Amazon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从硬件上来讲,两者没有太大关系,从应用面来讲,两者的应用也不尽相同。两者的使用族群或有重叠,但没人会认为两者在重叠的使用人口中是处于互相竞争与互相替代的地位。

Apple 的iPhone之所以成功,在于它重演了iPod的故事:首先推出一台在操作介面与功能上创新的终端,其次内建的软件可以与他的在线商店结合以购买音乐(在iPhone上则是到App Store 购买应用软件),购买音乐或软件时,是透过Apple 自己的金流结帐。

这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到金流一手包办的模式,从iPod开始一直上演到iPhone。上述四者的强硬困绑,对下游的终端用户造成了极强的黏性,对上游的业者则形成了强硬的谈判能力。iPhone的成功造成了 电信运营商的边缘化,因为上述四者,电信运营商丝毫插不上手。

以往,在手机上提供应用或者服务的业者,都被电信运营商掐住了咽喉:金流及信息流。手机用户不透过电信运营商的入口是无法或很难接触到这些服务,而服务提供者透过电信运营商收费也最便利。Apple 异军突起,最终改变了这个生态。而Amazon的Kindle呢?所有的电子书内容要从Amazon网络书店下载到专属阅读器,下载过程是透过3G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每个月的3G月费Amazon自己吸收了。虽然电信运营商每个月能从这些读者身上赚取几十块钱美金的月费,然而,也就是仅能够赚取这点费用罢了。
◎电信运营商被边缘化 

电信运营商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服务的提供者,靠流量赚取费用,不论是语音还是数据通信。从互联网世代以来,电信运营商越来越发现自己必须要从「靠流量赚钱」转型成「靠服务赚钱」。电信运营商很难得的开始不断的谈什么是杀手应用,就是这种压力的驱策。

在上述iPhone或者Kindle的例子里,电信业赚取的都是流量费用而不是服务费用。简单来说,Amazon的网络书店不管卖出再多电子书,跟电信运营商都无关;Apple 的应用商城App Store 不管卖出再多手机软体,跟电信运营商一样无关。

此外,手机大厂Nokia 也开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计画。其中,诺基亚试图在手机上面建立付款机制,以后用手机付款可以不透过电信运营商的金流。更别提Nokia 以及Google都在仿效Apple 想推出自己的手机应用商城。电信运营商持续的被边缘化,怎能不忧心?

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发展十多年下来,让固话电信运营商变成了只能靠著对ADSL不断杀价竞争的基础服务供应商。互联网服务例如 Google或者网络游戏尽管很赚钱,却跟电信运营商没有太大关系。这让无线电信运营商感觉到警惕,更不希望类似的事情重演。

综观这些年的发展可以发现,透过专属操作系统外加专属终端的困绑是关键的一步,其中专属终端可以自己开发,例如Apple 与Nokia ,或开放标准然后授权制造商生产,例如Google。这件事情的竞争门槛拉到了非常高的层级,高到。。。其实电信运营商可以自己做?

◎电信运营商的优势:销售力

是的,都说了关键在于专属操作系统以及专属终端。这两样电信运营商都不见得有,但电信运营商一直都有个无敌的杀手:销售量。任何手机制造商想获得电信运营商在手机销售上的大力支持,很少有不乖乖听话的,特别是面对类似中国移动这种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中国移动与Google合作研发了基于Android 的手机操作系统OMS ,推出自有Ophone手机平台,并说服部分手机制造商加入这个阵营,顺势推出自有手机应用商城App Store 。先不论这个建立在TD-SCDMA系统上的手机可能还是有讯号覆盖不佳的问题外,其馀一切看来如此强大。

台湾的远传电信试图要推出自有规格的电子书阅读器,另一家电信业者中华电信则试图将所有的智能手机当成是电子书的阅读终端。同样的电子书市场,不同的业者有不同的进入战略。然而相同的是,没有人喜欢被在新兴的应用中被边缘化。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将是一场运营商以及其他各方的博弈,战场已不若以往,不是运营商可以独自主导,其馀参战者胜算也在逐步提高中。以Nokia 而论,当消费者指名要购买的时候,电信运营商的门市不会不卖。Apple 与Google也各有死忠的用户,以及在线服务的广大人口。长期来看,电信运营商的垄断优势会质渐丧失,在各式新兴应用的领域中如果能奋起直追,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但其他的业者也逐渐强大,关键还在于谁能够提供用户从手机硬件到操作系统到应用商城到金流,以及能将上述四者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串接起来。 (文:黄绍麟)